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教育頻道 > 慶祝第20個教師節 > 名師講座 > 正文

周 憲:視覺文化的來臨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1日 21:30

   視頻)

  主講人簡介:

  周 憲:1954年生於江蘇南京。先後畢業于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哲學碩士),南京大學中文戲劇學專業(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韓國、新加坡等國講學,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藝學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等方面。

  博士論文《布萊希特與中國當代戲劇》被評為200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視覺文化與美學轉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當代中西審美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有《什麼是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崎嶇的思路--文化批判論集》,《20世紀西方美學》,《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研究》,《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等。

  主要內容: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變化轉型,就稱之為轉向。其實,我們只要對身邊所發生的種種現象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與20年前相比,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只是水準提高了,而且視覺因素變得越來越突出了。從傳播學的角度説,人類文化經歷了三種不同形態:即口傳文化、讀寫文化和電子文化。口傳文化的特徵是有聲言語,面對面的交流。讀寫文化也就是印刷文化。它依賴於書面文字來交流,是一種不在場的交流。雖然這兩種文化都依賴於視覺,但是言語文字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電子文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它産生遠距傳播和互動傳播。電子文化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視覺文化,因為它在圖像製作、傳輸和接受變得越來越簡單便捷。比較一下繪畫的艱難與數碼照相的簡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我們這個時代,電子文化越來越突出,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一點,就是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變得越來越圖像化了。也就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新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使過去我們看不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呈現在我們眼前。

  (全文)

  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其實每一個人都發現或者已經意識到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視覺文化。在我們今天很多很通俗但也形象的説法中,比如説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讀圖時代。最近我看到一個雜誌,封面上用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叫做《NBA爭奪眼球的戰爭》,我覺得這些説法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在我正式做具體分析之前,我先説兩個比較簡單的例子。

  一個是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上映之後,在國內的影評界獲得了不同凡響,有不少人認為這部電影沒有深刻的主題,沒有鮮明的性格衝突,沒有故事,沒有情節。其實我認為,張藝謀的電影代表了一種新的電影類型,我們也許可以把它叫做奇觀電影,這是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國第一個人造美女郝璐璐,據説她花了三十萬人民幣做了很多美容手術,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做了整容。這兩個事件表面上看毫無聯絡,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地想一下,我們會發現這兩件事有一個東西是共同的,那就是對我們眼睛的吸引力,無論是人造美女還是張藝謀的奇觀電影。在我看來,實際上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新的文化的到來,我把它歸納為視覺文化。

  什麼是視覺文化?我們知道,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學上我們經常用一個概念叫做文化的形態,而代表這個文化形態最獨特的,我們常常把它歸納成一個概念叫做文化的主因。主因是什麼?主因就是一個文化中最突出的現象,或者我們説就是它的文化邏輯。那麼今天我們面臨的這個時代,實際上大家都可以感覺到視覺作為一個文化主因,越來越突顯出來。那麼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人類文化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形態,第一種形態我們叫做口傳的文化,口傳的文化就是人和人面對面的交流,我們通過言語,通過有聲的語言來交流。比如説我們今天的講座就是口傳文化的一個表現。

  第二個文化形態叫做印刷文化,或者叫做讀寫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和口傳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我們出現了印刷物,我們通過印刷的文字來進行交流。如果説口傳文化是面對面的,我們叫做在場的交流,那麼印刷文化它就是一個不在場的交流,比如説我可以看幾百年前古人寫的書,我可以看幾千英里之外洋人寫的書,就不是面對面的。那麼第三個文化形態我們在文化學上經常把它叫做電子媒介的文化,也就是當代的文化,當代文化造就了兩個很重要的現象。一個叫做遠距傳播,一個叫做互動傳播。遠距傳播比如説電視臺,電視、廣播這些都屬於遠距傳播。今天我們非常流行的電視節目,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節目,甚至在北美都能收看到。互動式包括很多,比如説電視電話會議,甚至包括我們的電視講座,如果是觀眾可以參與的話,也是一種互動。

  在電子媒介時代,我們越來越趨向於圖像的傳送,或者説依賴於圖像的傳播,也就是説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實際上跟我們現在所説的電子媒介文化是關係非常密切的。那麼到了六十年代以後,很多人都發現電視的傳播使我們面臨著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後,視覺文化這個概念就在學術界逐漸被傳播開來,那麼視覺文化到底有哪些表現呢?下面我就從四個方面來歸納一下視覺文化為什麼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主因。

  第一個方面,就是視覺性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文化現象。因為我們知道,人對世界的理解主要依賴於自己的視覺,但是在語言傳遞的時代,視覺有的時候並不是特別重要,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視覺性已經在我們文化的各個層面突顯出來,我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大到我們的城市規劃,我們的整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個形象。比如説這是一幅美國紐約曼哈頓島的一個空中航拍的圖,整個城市它實際上變成一個形象,都是經過人們精心策劃和規劃過的,不僅僅是城市,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到,比如説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的天氣預報。我們現在到醫院去看病,我們的家庭裝修,都已經要圖像化了。這是一個嬰兒13周的時候,在母體中被拍攝下來的圖像,我想在過去的時代我們是不可能看到嬰兒在母體中如何發育成長的,但是在今天這個圖像時代,我們可以把看不見的東西變得看得見。所以今天文化的法則我們可以看成是視覺圖像支配的時代,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我想視覺文化之所以成為一個文化主因,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叫做圖像對文字的優勢,讀圖時代這個概念本身就表明圖已經是一個比文字更具有優勢的一個媒體,或者一個媒介。比如説大家都很熟悉的,台灣的漫畫家蔡志忠,他把中國很多經典的文獻用漫畫的形式來加以表現,而這個畫面上所講的,是蘇軾的著名的一首詞,叫《水調歌頭》,在這個畫裏邊,他把蘇軾的《水調歌頭》,用文字轉化為圖像,用圖像的方式來表達一種他對《水調歌頭》的理解。那麼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當前的文化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我覺得可以説明圖像對文字具有優勢的,就是電影跟文學的關係,按照我的理解,電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應該有一個好的劇本。在傳統的電影生産中,也就是在敘事電影階段,我們知道一個好的劇本是保證一個好的影片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今天我們知道,電影發生了很多變化,電影和文學相比,文學所具有的這種力量越來越不如電影,就出現了很多很奇怪的現象。比如説有的作家由於依賴於他的作品被拍成電影之後,他就變得非常走紅,他的作品也就賣得非常火。也就是説人們是先看了電影之後,再去讀他的小説的。因此一個導演往往能夠捧紅很多作家,更奇怪的是,有些作家專門為電影來寫作,甚至專門為某個演員來寫劇本。我想這些情況都是在視覺文化時代以前所沒有的。也就是説視覺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是什麼呢?就是視覺媒體具有強勢,而文字變成一種次要的角色。

  第三個方面,視覺文化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對外觀的注意。外觀,我講的這個外觀是什麼意思?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就是感性的經驗的可以通過感覺把握的形態,也就是我們能看得見的東西。那麼對外觀的注意,當然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但是我認為,在視覺文化時代,我們對外觀的關注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實際上就是説我們對自己的眼光越來越挑剔,我們對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越來越挑剔。我可以舉很多例子來證明這個問題,我覺得對外觀的關注最直觀的東西就是對我們身體的關注。這是一個圖式,這是一個美國很有名的作家叫做拉多夫斯基,寫的一本書叫做《時髦的身體》,在這本書裏面他就講,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和動物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説人類學上有一個發現,就是説在任何物種裏邊,沒有一個物種會改變自己的身體,老鼠不會改變自己的身體,老虎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身體,只有人會改變自己的身體。那麼在這個裏邊,他就舉了這個例子,這個例子大家可以看,這是三個不同的女性的曲線。最外面這個白線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維納斯,這個身體在今天看來是非常粗壯的身體,已經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要求。中間的這條黑線是著名的電影演員比基巴朵,這個是最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要求的,那麼最裏邊也是一個演員,我不知道怎麼翻譯,叫Twiggy,她的三圍情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不同形體的三圍的比例,可以看出來,實際上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對身體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身體的改造。據説有一個韓國的美容機構,在上海打出來的口號是,“把你全身都換掉,像金喜善一樣美”。我想這個很能證明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對身體的關注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

  第四個方面,就是我們對視覺快感的追求。也就是説,我前面講的所有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一個因素,就是我們對視覺的快感,我們對視覺慾望的攀升,那麼這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用一句中國的俗話説,就是食不厭精。我覺得來比喻我們的視覺是一樣的,就是説當一個文化給你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看的視覺圖像之後,你就會發現你的眼睛變得越來越挑剔了,因為好看的看多了,你就覺得有的不好看的,你就不想看,這樣就帶來我們對視覺慾望的一個不斷攀升過程。比如説比較典型的例子一個就是大家知道的《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作為一個大片的成功典範,它和傳統的主題相比,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視覺,它的視覺表現力和視覺震撼力。我們在這個影片中,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效果和所看到的圖像效果,可以説是令人震撼的。這個電影它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它那種視覺的衝擊力和它所表現的那種視覺效果。那麼今天的《英雄》,我又回到我一開始説的《英雄》,《英雄》給我們提供一種什麼東西呢?《英雄》為什麼不去刻意塑造人物性格?為什麼不刻意表現人物之間的衝突和悲劇性呢?因為在這個電影中間,我想它主要的是表達一種視覺的效果,傳達出一種視覺的場景。通過這種視覺的畫面來吸引觀眾。因此,故事性和敘事性在電影中就變得不重要了。

  以上我把視覺文化的一些現象給大家做了一些歸納,接下來我就來講第二個大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視覺文化?為什麼今天的文化會是圖像或者是視覺性呢?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

  第一,我們從文化形態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我認為由一個從語言為主因的文化向圖像佔據主因文化的一種轉變。也就是説今天的圖像文化或者視覺文化是從語言主因的時代,向圖像主因時代的一個必然的發展。那麼我們知道語言和圖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雖然它們都是在傳達某種信息。但是語言和圖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説語言,我們知道語言最直觀的三個東西。一、語言是線性的,所謂線性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語言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來寫,一個字一個字地來念,一個字一個字地來聽,它是一個線性的過程。第二,語言是有序的,必須排列,必須按照語法規則和使用習慣來排列,它是有秩序的。第三,語言是概念,它是抽象的,任何語言都是抽象的。所以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的主因它代表了人類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形態,我們叫做理性的文化。也是從這個意義上,有的文化學家説語言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就是理性的文化。我們經常説叫做知書達理,你要識字通過去讀書,你才能達理。那麼圖像跟文字又不同。第一,圖像是空間並列的,它不是線性的。第二,圖像是同時出現的,圖像的秩序和語言的秩序不像語言那樣有序。第三圖像是感性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的文化學家認為,圖像佔據中心的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是什麼呢?就是它建構的主體更趨向於感性的經驗的。

  第三,視覺文化的出現跟消費文化關係非常密切,或者説是消費社會的産物。所謂消費社會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商品越來越多,人被物品包圍著,人通過消費物品來建構自己的身份。我們是通過消費物來感受到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裏。很多消費社會的理論認為消費品或者消費行為本身對我們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對我們的身份感都是具有作用的。而在這樣一個社會裏,根據一些學者研究,就特別強調視覺的因素。比如説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指出,他説目前佔據統治地位的是一種視覺觀念,我們這個社會是用視覺觀念組織起來的,這個視覺觀念之所以變得越來越重要,取決於兩個原因。一個我們越來越生活在都市裏,越多的形象實際上包圍著我們。第二,他認為在這樣一種文化中,人們越來越追求一種快感、娛樂。我們知道人對物的消費,是一個交往的過程,不僅僅是我用一個東西,我喝這瓶水,不是,人對物的消費實際上是一個意義再生産過程。我們通過消費一定的物品,來獲得一定的滿足感,獲得我們一定的需要。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消費需要有一定的眼光。所以廣告就是培養我們消費眼光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有的學者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比如説鑽石。鑽石本來是深埋在地下的一塊礦石,但是鑽石在廣告中,由於它創造了一種關聯,鑽石和愛情,把它聯絡起來之後,鑽石就變得不普通了,它就不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因此當你消費這一塊石頭的時候,你就不僅僅是在消費石頭本身,而是在消費附加在石頭上的其他的文化價值和其他的意義。所以在廣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廣告是通過視覺來傳達某種觀念,來培養某種消費的需求。那麼在當前的社會裏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跟視覺文化關係特別密切的,就叫消費偶像。

  我們先來看一個圖,瑞士的一個手錶,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叫歐米茄,歐米茄手錶的代言人,最右邊的是網球明星庫爾尼科娃,然後是廣告明星辛迪克勞馥。然後下面是一個影星,然後是一個歌星。這邊是舒馬赫,賽車手,很多了,然後下面是波波夫。這些形象作為歐米茄的代言人,很有意味的,它代表了一種文化價值和一種觀念。什麼觀念呢?就是説在傳統的社會裏邊或者在消費社會以前,人們所尊重的是一些叫做生産的偶像,什麼叫生産的偶像呢?藝術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他們創造價值觀念,他們提出新的思想。可是當消費社會來臨之後,這些人物變得不再那麼顯眼。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電影明星、歌星、體育明星、主持人、廣告人、各種各樣的媒體。這個變化非常明顯地反映出,我們文化中間觀念的變化。而消費偶像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不斷地把消費方式消費習性和對商品的癖好傳遞給公眾。大家可能都看過中央電視臺播過的一個商務通的廣告,我覺得這個廣告也是比較有趣的。做這個廣告的是北京人藝的濮存昕,這個廣告中間有很多過程,結束的時候,一個定格是什麼呢?濮存昕把商務通一扔,扔到天上,然後一下掉下來,掉到腦門上,他一拍,停住了,一個定格。在這個廣告中間,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一種很有趣的現象,首先讓濮存昕來做廣告,就是一種消費偶像的象徵。其次在這個廣告裏邊,它反映了一個成功的白領和某個商品之間的一種聯絡。仿佛我擁有這個商品,我不但個人生活是幸福的,我的事業也是成功的。

  所以在當代社會裏邊,尤其是消費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消費偶像,他們通過他們的形象,在傳遞某種價值觀和某種對物品的癖好,這就構成了我們當代社會裏邊非常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説消費偶像從傳統的那種叫做給予性的角色,向索取性角色的一個轉變,也就是説消費偶像按照一些學者的研究,他們並不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他們只是把現有的商品,現有的商業文化的東西推銷給公眾。那麼這個現象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更重要的在消費社會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叫做炫耀性消費。

  炫耀性消費有很多人去討論,其中有一個美國的學者,叫做凡勃倫,他就認為炫耀性消費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叫被見證。你消費要被看見,我可以舉一個最平常的例子來説明。比如説一個穿名牌西裝的人,他希望被別人看見,穿名牌不被別人看見是很悲哀的事情。另外一個穿名牌碰到一批不懂名牌的人,也是非常沮喪的。所以穿名牌的人,他的那種被見證實際上是強化了他對名牌的追求。也就是説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消費過程中需要視覺,需要被看見。因此凡勃倫説炫耀性消費中,最能反映的行為就是幾個,一個是辦宴會,辦宴會我們知道是非常辛苦的,第一,你要花錢,第二,你要花精力。可是為什麼人們願意辦宴會呢?按照凡勃倫的看法,辦宴會就是辦給那些參加宴會的人看的,要讓他看見我的消費能力,看見我的消費品位。所以在我們這個社會裏邊,我們知道消費行為越來越具有可視性,或者叫做被見證性,這些都導致了圖像變得越來越重要,形象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第三個解釋。

  第四,就是有一種説法,當代社會叫做景象的社會,或者叫做景觀的社會,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説一句話,商品變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也就是説在我們這個時代裏邊,我們消費商品實際上是在消費形象,舉一個最樸素的例子,比如説西裝,它的功能是禦寒,首先是禦寒,遮體,然後是一個文化符號。可是我們知道西裝跟西裝之間的價格是差得很多的,一個名牌西裝可以買到好幾萬塊錢。一個普通西裝才幾十塊錢。那麼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花幾十萬塊錢去買名牌西裝?而有的人卻穿了幾十塊錢的西裝?這個差別是怎麼造成的?這個並不是這個物的使用價值,因為它的使用價值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交換價值,它們的符號價值是不一樣的。所以回到剛才我一開始説的,中國第一個人造美女,我覺得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現象。當她把自己全身都換掉的時候,她還是不是她?她對自己會不會發生變化?包括以後她生下來的孩子會繼承她哪些基因?這些都是問題,因為她的朋友可能不再認識她了,我們過去認識的那個她已經被換掉了。所以我認為,景象社會的理論實際上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我們在消費商品,實際上我們是在消費形象。她用三十多萬塊錢去做這樣一個手術,作為一個交換過程實際上是為得到一個形象。

  還有我想特別説一下的,就是為什麼有視覺文化呢?這跟我們視覺傳播的技術,和虛擬現實的出現有關係,在人類圖像生産的歷史上,不同的技術手段所産生的不同的效果。最早人們是繪畫,我們是通過繪畫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圖像,對圖像的理解。然後有了攝影,我們是通過照相機來記錄下某個圖像。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用數字技術做的虛擬的圖像越來越盛行。那麼這就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變化,第一,圖像的複製變得越來越簡單了,第二,圖像的傳播變得越來越便捷了。過去在傳統社會裏,是人接近圖像,是人主動地去接近圖像,比如説我要看蒙娜麗莎,我就一定要到盧浮宮去。我不到盧浮宮就看不到蒙娜麗莎。可是在今天這個時代相反,不是人接近圖像,而是圖像接近人,或者叫圖像逼近人,我們完全生活在受圖像包圍的一個生活世界裏。比如説電影,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人工智慧》,整個都是虛擬的。現在的電影很多都通過數字技術來模擬,很多假的,比如《侏羅紀公園》,虛擬圖像的一個很重要的情況是什麼呢?造成了假的比真的還真實,因為我們就沒有看過真的。所以假的比真的還真實。我也可以舉兩個很有趣的例子。第一個我們來看看《紐約》雜誌曾經有一期,有一期的標題叫做《美國的新面孔》,那麼這個《美國的新面孔》講的是什麼東西呢?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這張臉是用數字模擬技術合成技術做出來的,這張臉,據説是未來美國的新面孔,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根據研究美國人種,美國是個移民社會。有各個不同國家的人種,根據現在的分析,美國的人種構成是這樣的,15%是昂格魯—薩克遜人,17.5%是中東人,17.5%是非洲人,7.5%是亞洲人,35%是南歐人,7.5%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後裔。那麼未來的美國人按照人種慢慢地融合之後,他説未來的美國人的臉應該是這樣的。也就是説,我們圖像可以虛擬出很多東西來。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我們仔細看一下,你要仔細看,左面第一個圖是一個學生的照片,就這個學生本人。第二張圖是這個學生跟另外一個學生的兩個圖合起來。再往下面是四張照片人臉合起來,再往下是八張照片合起來,再往下大家可以往下看,是十六張照片合成。當時他要做一個實驗,他要證明什麼樣的臉是最漂亮的?最漂亮的臉是什麼樣子的呢?根據他的研究,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第一個臉和後面的臉相比,按照心理學家做的實驗,他説大部分人認為越往後,臉越漂亮,我不知道你們看是不是這樣?因為第一個人是很有個性的臉,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人臉很寬,一個人臉很窄,兩個人臉合在一起,就不大不小。慢慢把這個臉合成之後,合成一個我們叫做非常漂亮的臉,所以他們研究認為人臉的美是個平均數,或者是一個常模。他通過這個研究以後,他又把模特的臉跟這些臉比,他發現模特的臉都是最接近常模的臉,這也證明在我們這個時代裏面,這種虛擬的圖像變得越來越多,所以圖像的傳輸圖像的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我覺得這個例子是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我們在一個受到虛擬圖像的影響之後,我們很多對事物的判斷,我們對事物的理解,都受到了影響。也就是説在視覺文化裏邊,有一個重要的現象慢慢地將越來越突顯,就是這些虛擬的東西,將對我們造成很多影響。有一個很有名的學者,他就講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他説他到了一個美術館的地下室裏邊,看完美術展覽之後喝咖啡,發現咖啡桌旁邊坐了一個老太太,那個老太太很逼真,結果是個假人,再仔細一看,老太太太像了,只不過老太太不會動而已。於是他從咖啡館再出來的時候,走到大街上,他突然産生一個幻覺,他生活的世界是假的,他看到的人是假的,那個人才是真的。他産生了一種相反的作用,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我們很多人到了迪斯尼樂園裏邊,到了虛擬的環境裏邊,我們會非常開心,我們會非常愜意,感覺到這好像才是一個生活世界,把自己生活世界的那些煩惱全都忘掉。這樣一種現象實際上也是視覺文化帶來的一些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後我做一個簡單的小結,第一,視覺文化的出現,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不可抗拒的。今天的時代一定是視覺佔據文化主因的時代,我們無需站到傳統的立場上來對這個文化説不好或者是好,我們現在不要對它做過多的價值判斷。首先應該承認視覺文化是一個趨勢。第二,我覺得我們應該對視覺文化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我們應該考察視覺文化將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第三,我們應該對視覺文化積極的和消極的東西,都應該分別加以分析,也就是説,要對那些消極的負面的東西加以限制。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更多地回到語言,回到文字。所以我想我們對視覺文化的研究,實際上最後也要找到一些比較好的文化策略或者文化對策,來克服這個文化中間的一些不利的因素。

  最後我就簡單説一下我的想法,因為我是教中文的,學中文的。所以我覺得語言,用海德格爾的話説,是我們生命的家園,我們在一個圖像氾濫的時代,我們應該保持我們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習慣。因此我覺得回到書齋清靜閱讀,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出的選擇,也就是説,我們不要因為圖像的時代而冷落了其他東西,好,謝謝大家。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