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眸”之從“3+2”到“3+x”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2日 17:12
(播出時間:2003年5月17日)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斷地調整和發展著,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考試科目的變化了。過去高考考什麼科目一直都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而現在,無論是考生還是高校都有了自己的選擇權。那麼這一變化是怎麼來的呢?為了更好地看清高考科目設置演變的脈絡,我們把目光稍稍投向更遠。
一、“文科六門理科七門”
1952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全國高考,那時正是計劃經濟時期,和柴米油鹽的供應一樣,高考考什麼科目也由國家統一制定。根據當時中學開設的必修文化課程,新中國第一次高考一共開考了九門科目。考試分文科、理科兩大類,文科考六門: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理科考七門:語文、數學、外語、政治、物理、化學、生物,今天高考科目設置的雛形就是在這個時候確立起來的。此後,“文科六門理科七門”的考試方式一直沿用下來,直到十年動亂前夕。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但由於時間倉促,考試科目設置仍然是文科六門理科七門。
(採訪華北電力學院教授 許丹娜)那時考的是理科,在老師的指點下,剛剛能區分開高考有考文科,有考理科的,所以77年考了理科。
(採訪中央教育科研研究所研究員 臧鐵軍)77年是各省實施了高考,到78年逐漸走向全國統一的高考,那個時候高考是文科考六科理科考七科,和文革前是一樣的。
二、“3+2”
高考科目設置出現第一次大變動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高中畢業會考正在各省市普遍推行。會考是一種畢業資格考試,學生學完一門考一門,全部課程合格後,准予高中畢業。在高中畢業會考的基礎上,1995年,原國家教委正式宣佈,高考實行“3+2”改革。
(採訪原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副主任 馬金科)當時一個出發點就是各個科目都通過了會考,是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高考的時候就沒必要再考那麼多科目了。”
(採訪北京市特級教師洪安生)那麼,高考考什麼科目?當時協商了很久,最後就定了一個“3+2”的方案。這個“3+2”方案中的“3”就是語文、數學和外語,這是工具課或者叫公共課,這要求所有考生都考。
按照“3+2”模式規定,高考科目無論文科還是理科一律減為5門,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在此基礎上,文科加考政治、歷史,理科加考物理、化學,原來屬於高考科目的地理、生物不再列入高考範圍。這一開始就遭到了地理、生物兩科專家的反對。
(採訪原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副主任 馬金科)當時反應比較敏感的是這兩個科目的兩院院士,他們曾經兩次報告國務院,諮詢為什麼在全國規模最大、對青年人影響也最大的考試裏,不考這兩個科目。他們説未來的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長江三峽如此偉大的工程,沒有人文地理、經濟地理這些知識,是搞不成的。
此外,高考科目整齊劃一,沒有選擇,這在考生和高校中也引起了不同的意見。
(採訪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林明河)學校有各個專業各個學科,它有自己獨特的要求。它對學生的要求,每個學校不完全一樣的;學校在本身的劃分當中,有高層次的,中等層次的,低層次的,所以你按照一個標準來劃分人才,顯然有問題。
(採訪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教授 王英傑)給學生選擇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國家從整體上來講,教育制度給學生的選擇太少,不管是在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有這樣的問題。高考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國家把一切都給規定住了,學生喜歡的得學,不喜歡的也得學。
很快,整齊劃一的高考3+2模式出現了弊端。在這個模式的導向下,很多中學早早地就把學生分成文科和理科,針對高考科目緊張復習,而其它不屬於高考科目的文化課程則形同虛設。
(採訪原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副主任 馬金科)高中三年,新課大概高二以後就很少了,就剩下一些基礎性的課程了,除了語、數、外的一些課程,可能在高三還延續著,據説其它課程就基本上差不多了,那剩下的(時間)幹什麼,就是對著你這個3+2,對著2,文科的就是政治、歷史,理工類的就是物理、化學,這個現象我們和國際的一些教育界專家們,我們前些年進行研討的時候,日本的教育界的一些專家就提出來,他説,你這樣的一個導向,長此下去將會使高中階段的高中畢業生文化知識的結構失衡。
三、“3+X”
改革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8年冬天,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這是高考科目設置的第二次大變動。和3+2模式中的3一樣,3+X中的3也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X為選擇科目,由高校和考生自主選擇。
(採訪原廣東省招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劉大允)3+x ,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放性 它對高校,應該根據學校專業學科的特點,以及這個學校它的辦學層次來決定應該考什麼科目,它有更大的自主權,另外,對學生它也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他個人的興趣、特長,以及他的能力,同時還考慮到專業要求,去選擇它應該考試的科目,它是對兩個方面都是開放的。
3+x高考科目改革首先在廣東省試點。1999年,廣東省的高考科目改為3+1或2,2000年又進一步調整為“3+綜合能力測試+1”。綜合能力測試囊括了中學文理六門課程的內容,這在當時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社會上激起一片反響。
(採訪原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副主任 馬金科)剛開始大家感到這種科目設置完全打亂了原來這種過早地文理分科,對著高考這種模式,很難組織教學,教學上也有新的要求,再一個教師們對這個改革究竟邁多大步伐,心裏沒數。
終於,2000年7月7日上午9點,敲響了3+x考試開考的鈴聲,18萬考生參加考試。三天后,鈴聲再次響起,考生們魚貫而出,臉上挂著微笑。高考結束後,社會輿論也由考前的喧囂漸漸轉為平靜。廣東省招辦在考後對1400名考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對2000年3+x考試感到滿意和基本滿意的佔70.4%,贊同實施3+x考試的佔85%。3+x高考科目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採訪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劉育民)恢復高考以來一直實行文理分科,我們的改革已經打破了這個的界限。
在2000年改革成功的基礎上,2001年高考進入相對平穩期。“3+x”方案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3+x改革開始推向全國。而這一改革的優越性也逐漸顯露。與過去的3+2高考模式相比,3+x高考改革關鍵在x,有專家統計過,理論上,考生選“x”科目的變化組合可達60多種。
(採訪華南師範大學附中校長吳穎明)X從一到六,它是多種組合,而原來的3+2就是兩種組合,應該説學生的選擇餘地更大了。
(採訪中央教育科研研究所研究員 臧鐵)3+x考試給了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給了學校更大的選擇空間,給了基礎教育更為廣闊的教學發展空間。
目前,3+x改革已在全國各省市全面推開,由於對x的選擇不一樣,各省市的3+x模式也不盡相同。今年高考,廣東省繼續實行“3+綜合能力測試+1”的模式,而北京、浙江等省則採用“3+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的模式,高考科目設置在全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然而,正如3+2模式一樣,3+x模式也不能説是最完善、最完美的,改革這輛快車還將載著無數人的期待繼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