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58%青少年説老師家長曾侵犯自己權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8日 10:13 來源:

  中國青年報消息:如果街上有人需要救助,22%的青少年不會有任何行動;6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與父母關係融洽,也有超過一半的人説自己的正當權益曾受到老師和家長的侵犯。這是共青團陜西省委對全省近兩萬青少年的最新調查發現的。

  調查的負責人、共青團陜西省委辦公室副主任白敏介紹,這份《當前陜西省青少年思想狀況專題調查報告》依據兩萬份調查問卷和大量訪談完成,前後經歷了近一年時間,其間聘請了部分老師、青少年問題專家及社會調查專家參與。

  調查中,27%的青少年認為“家庭教育方式不對”是自己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儘管如此,多數人仍認為自己的家庭關係還不錯,62%的青少年説自己與父母“經常溝通,關係融洽”或者“較為融洽”。

  但是,這種“經常溝通”的融洽關係也存在一些問題。在青少年遇到迷茫感、“挫敗感”、“孤獨感”等心理障礙時,與家長交流並未成為主要的宣泄渠道。調查顯示,57%的青少年願意找朋友或同學傾訴,而面對家長或其他成年人,卻是報喜不報憂。其中有34%的青少年有了快樂最願意對長輩説,同樣有三成多的青少年明確表示不願望讓長輩為自己擔憂。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調查結果是,58%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的正當權益曾經受到過老師或家長的侵犯。

  他們所謂的“權益被侵犯”,究竟指的是什麼呢?調查者在對中學生深入訪談時發現,青少年把家長或老師查看自己的手機短信,隨便關閉自己正在聊天的QQ窗口,動手打人等行為都視為對自己的不尊重,每每提及這些,他們總會言辭激烈。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令研究者們驚訝的發現。在問到“如果在街上有人需要救助,你會怎樣?”的問題時,22%的人選擇了“與自己無關”和“心裏同情但自己不要去做”。在回答“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你採取什麼態度?”的問題時,45%的人選擇“公私兼顧”,三成人明確反對“公而忘私”。在認同“公而忘私”的青少年中,年齡越大,認同的比率越低。

  調查者分析説,以“利他”為本位還是以“利己”為本位,往往是對一個人或一個群體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基本標準。當代青少年的人生價值觀正在由群體本位向個體本位取向偏移。青少年的自我價值定位和個性發展取向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個人本位化傾向。

  在解釋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時,調查報告指出,現在,傳統教育方式有可能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反向力量。在社會轉型期,青少年面對的是五光十色的廣闊社會背景,但他們的行為表現和實際能力往往有矛盾。成熟與幼稚,可愛與可憂交織在一起,思想活躍,敢想敢説,但觀點又往往失之偏頗。對此,教師感到學生難教,家長感到孩子難帶。針對青少年中出現的問題,一些學校制定了一大堆管理處罰條例,規定若干“不準”,管手管腳,全方位束縛學生言行。學生一旦“越軌”,一些教師動輒以罰代教,寫檢查、停課或邀家長共同“會審”。而一些家長“恨鐵不成鋼”,態度粗暴,方法簡單,使學生逆反心理加劇。

責編:英子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