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外教師”的教師節:感動不多 擔憂不少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3日 09:14
新華社銀川9月10日電(記者 陳曉虎、劉路)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中學支教教師王偉、鄒曉岩、馬翠蕓來講,今年的9月10日是他們要過的第一個教師節。但教師節之後是他們一年支教期滿之時,是失業,還是再任教?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
2003年上半年,寧夏為緩解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和為解決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決定向全區招募1000名大專院校畢業生到邊遠地區支教,每月工資400元,合同期限為一年。其中200名支教大學生被分到固原市一些邊遠鄉村任教,河川中學被分來5位。
王偉,2002年畢業于固原師專中文系,曾在固原市的一家商場幹了幾個月文秘,因“更願意站在講臺上”,被招到河川中學當了一名支教老師。他直言,支教不算就業,充其量是個“半就業”。由於不是教師的正式編制,當地人稱他們為“編外教師”。
“人所經歷的第一次應該是難忘或感動的,但對於我的第一個教師節沒有太多的愉快,反而多了一種失業的懼怕。在學校我教語文,當看到同學們眼睛睜得大大的,聽課特別入迷時,我覺得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候。我最幸福的時刻,是上學期與帶出的第一個初中畢業班的同學一起照畢業照,那時我感到自己真正是一名老師了。我寧可這樣愉快而幸福地當一輩子老師,但恐難如願!”王偉無奈地説。
2002年畢業于寧夏大學的鄒曉岩從銀川來到河川中學支教,他説:“支教期間的工資只有400元,僅能基本維持溫飽,有時還需家裏貼補。由於學校宿舍年久失修,不能住人,我和其他支教老師只能在學校附近老鄉家裏合夥租房住,房間裏除了床、被褥以及教科書和教案外,什麼也沒有。”
王偉説:“由於山大溝深,學校的電視幾乎成了擺設,偶爾能收到一些節目,還伴著‘雪花'。我們最難受的就是這種與外界切斷了信息聯絡的感覺,作為老師,自己都接觸不到新東西,又怎麼能夠教好學生?”
王偉感到痛心的是,國家培養一名大學生很不容易,西海固貧困人家要培養一名大學生往往要背上幾萬元債務。一邊是師資匱乏,一邊是畢業大學生在大街上溜達,沒有工作。談到自己的前途,王偉説:“給學生上課時,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但更多的時候感到很失望,自己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生活,何談對家鄉的貢獻?”
過了20個教師節的河川中學校長王佔斌對“編外老師”的前景很擔憂,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給他們一個名分和支教一年後的説法。據説光固原市就缺教師600多名,學校真誠願意他們長期留下來。
按照支教合同,再過一個月,部分大學生支教一年的期限將滿,他們將再次面臨就業抉擇。去留成為他們不得不思索的問題。雖然前途未卜,雖然感動不多,但他們還是在這個教師節許下心願。馬曉英説:“我從小夢想當老師,現在這個夢想實現了,為什麼不堅持?”豐君海説:“雖然教師行業清貧,但我當老師的願望始終沒有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