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名家檔案

  “到哈爾濱近郊的化學纖維廠搞激光噴絲頭打孔。別人能騎自行車,馬老師不會,只好冬夏天都擠公共汽車,下了車還要過跨線橋,走一段很遠很遠的路。記得1976年7月30日,因賓縣良種場用我們的激光器搞激光育種,馬老師帶著我們乘公共汽車去賓縣查看激光育種實驗的效果。當時汽車裏的人擠得喘不過氣。馬老師站在車裏,汗濕透了襯衣……”

  創業初,為了儘快把激光技術推廣出去,被人們所認識,在搞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們很快開始了應用研究。馬祖光帶領大家完成了許多激光的民用項目,都獲得了成功。他們東奔西跑爭取經費,一個單位主管科研的領導對他們搞激光心裏沒底:“你們能用激光把紙點著了,我們就認可,給你們批一點兒經費。”當時他們不但用激光把紙點著了,還把耐火磚打出了洞。

  70年代初,哈爾濱第一個高層建築“黑龍江省電視臺”在施工時遇到了難題。當時在黑龍江首次採用快速澆注法,但在夾板中灌水泥是用吊錘找垂直線。當建到第四層,由於颳風等原因,垂直度難以找準,拖延了時間,這又影響了水泥的連續澆鑄和凝合。施工單位火速找到了哈工大。馬祖光領著幾個人用3天時間研製了“激光鉛直儀”,使這個工程順利完成。他們還給牡丹江的一個水電站解決了地面水平度的難題,之後他們又為雞東煤礦研製了“激光防爆準直儀”,為黑龍江省醫院研製了“激光眼科治療儀”,用於治療視網膜脫落,還為手錶廠研製了“手錶激光打孔機。”

  馬祖光很重視激光在軍事上的應用。 1976年,他們接受了第一個國防重大項目——“xxx號導彈加裝激光半主動制導”。當時我國急需在“xxx號”上加裝激光裝置。1981年,他們研製的激光器得到了國防科工委的好評並獲了獎。

  在此期間,他們還搞了 CO 2 激光器、YAG激光器等。“八五”期間,014中心聽説哈工大TEACO 2 激光器做得好,便找到了他們。馬祖光參與指導的課題組不到一年就趕造出了第二代激光制導用的CO 2 激光器,演示試驗成功後,受到專家們的一致好評。之後CO 2 激光器先後得了航天部的4個獎。當時的激光教研室主任王騏説:“我們自己研製的激光器得到了應用,這對我們從事激光研究的教師來説,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它讓我們看到了激光應用的前景,使我們有了更大的信心。這兩個軍事課題為我們‘八五'和‘九五'期間研製軍用激光器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馬祖光非常興奮,他對課題組的同事説:“科學的春天來了!這對我們搞激光研究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他帶領大家幹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先後研製的多項産品,均在1978年獲黑龍江省科學大會獎。

  苦心孤詣,赤心報國。“這是中國人的發明,榮譽應屬於中國。”科學家愛國情深:“共産黨員對黨和祖國的愛都是具體的。”

  1979年,學校派了一個由17人組成的代表團訪問美國。這是鄧小平訪美後全國高校第一批訪美代表團。馬祖光把這次機會讓給了別人。但在出國前夕,組織上認為,馬祖光會兩國語言,不但是新學科的代表,而且還是代表團中幾個英語最好的人之一。組織上臨時決定換馬祖光。

  和馬祖光一起出訪美國的校領導李家寶教授對當時的事記憶猶新:“馬祖光與美國高校建立關係後,他派了第一批學生去美國留學,當時這對哈工大的影響是很大的。從美國回來後,馬祖光了解了國際激光研究的動態,他決心要把中國的激光研究搞上去。”

  當時CO 2 激光器雖波段好,但氣體不易長時間存放,而YAG激光器波段又有不足之處。能否找到近紅外可調諧激光?馬祖光帶著明確的為國防服務的目的于1979年到德國Lamda Physik公司,1980年又到漢諾威大學做訪問學者。

  他選定了“鈉雙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態躍遷”這個被預言為近紅外激光發展中的一個難題。這項研究是獲得近紅外連續可調諧激光的一個新方案,是當時國際激光研究的一大熱點。當德國的科學家聽説馬祖光要搞這項研究時,搖著頭懷疑地説:“美國、蘇聯、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科學家對這個難題已探討多年,都沒成功,你就不要做了吧。”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感,使馬祖光暗下決心:“外國人搞不出來的東西,中國人不一定就搞不出來,這口氣一定要爭!”他平靜地對德國人説:“請允許我試一試。”

  馬祖光選定了這個題目後,在實驗室裏卻受到了工作條件的限制。別人白天用實驗設備,他的工作時間卻只能在人們休息的時間:早9點上班以前,晚6點下班以後。

  苛刻的工作條件和壓力反而使馬祖光的工作動力更足。馬祖光已不是風華正茂的青年, 52歲的他,用超出別人幾倍的工作量拼命地幹著。為了延長實驗時間,他把早晨的工作時間一再提前,把晚上下班的時間一再向後延,晚上一幹就是半夜。他常常趕不上12點的末班車,只能步行數裏回到住處。還沒睡幾個小時,他又起來趕在他人上班前去做實驗,幹完後還要把實驗設備歸回原位,以不影響別人做實驗。

  儘管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節假日全用上,但仍覺得時間不夠用。對他來説,時間已經是用分秒計算了。為了擠時間,他經常吃清水煮掛麵。他的心思全部用在了實驗上,德國朋友邀他去參觀名勝古跡,他都婉言謝絕了。

  3個月過去了,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難道真的像德國人説的那樣,做這個課題是徒勞嗎?他不服氣。在許多次失眠中,他冥思苦想:成功只有一次,剩下的全是失敗。失敗並不等於離成功更遠。就在這時,實驗室的負責人認為他的做這個課題已沒有希望,要求他改另外的課題。馬祖光堅決而禮貌地説:“希望再有10天時間。”德方同意了。

  10天,只有最後10天的早晨和夜晚!在最緊張的日子裏,他一天只吃兩頓飯。苦戰了7個晚上的馬祖光,終於發現了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Na 2 的新的近紅外連續譜區!通過尋找新激勵途徑,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了這一譜區的熒光輻射。

  夜色茫茫,整個漢諾威城都在沉睡。極度興奮的馬祖光看了看手錶,午夜 12點,這恰巧是北京時間早7點,也正是祖國的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他趕緊打開帶在身邊的收音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各位聽眾,早晨好!今天是7月13日……”此時聽到祖國的聲音,馬祖光流下熱淚。

  此刻,馬祖光激動地面向東方:“祖國啊,您的兒子向您彙報……”馬祖光啊,你是怎樣地苦自己,為你的祖國母親爭得了榮譽啊。

  一天,漢諾威大學研究所所長指著自家有著3層小樓、小橋流水的大草坪對馬祖光説:“馬,你留在這裡,我也給你同樣大的草坪。”馬祖光回答説:“我們中國也有許多比這更美麗的地方。你要是去中國,我可以給你找一塊比這更漂亮的地方。”

  德方認為馬祖光幹出的成果用的是德國的實驗室設備,所以在馬祖光寫出的發現新光譜的第一篇論文中,把馬祖光的名字寫在了第三位。在國內馬祖光是出了名的從不爭名爭利的人,這是有口皆碑的。可這一次,他卻跟主任爭得很厲害。他堅持認為:“這個發現,不是我個人的事,這是中國人做出來的,這個榮譽應該屬於中國。”最後,德國漢諾威大學研究所所長寫了這樣的證明:“發現新光譜,這完全是中國的馬祖光一人獨立做出來的。”

  馬祖光的論文發表後,很快就被他人引用了 27次。198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的Happer也觀察到這一譜區的發射譜。Happer在文章中寫到,他的工作證實了馬祖光工作的正確性。

  有人問馬祖光:“你在國內從來都把名看得那麼輕,怎麼在國外就把名看得那麼重?”馬祖光説:“這很簡單,在國外我爭的是國家的聲譽、中國人的尊嚴,而在國內我讓的是個人的名位。在國內我可以不要名,但在國外,國家的聲譽、民族的利益是一定要爭的。我相信別人在這個關口上也會這樣做的。”

  馬祖光身在國外,但祖國在他心中的位置始終是至高無上的。有個同志從德國回國,曾問馬祖光往家捎點什麼,他託人帶回一盤有自己錄音的磁帶。她愛人和孩子聽到了親人的聲音:“人家的條件再好,也不如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我們現在是困難的時候,可我們越是困難越要使出最大的力量來建設自己的國家。要把孩子教育好,要有這種勇氣,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塊。”這是馬祖光對家人説的深切體會。

  在德國工作兩年,馬祖光沒觀光過一次,也沒留下個風光照…… 1981年11月30日,他回到了祖國。當馬祖光踏上祖國大地,看到曾在心裏呼喚過千萬次的祖國時,又一次流下激動的淚水……

  馬祖光在海關領取托運件時,海關的人驚訝地發現,他除了出國時帶去的衣服和鞋子外,還有一大堆劃著各種曲線記錄的紙和許多筆記本。“一個出國兩年多的人難道什麼也沒帶回來?”海關的人怎麼也不理解。那年月,出國時間較長的人,帶回幾大件是很正常的呵。

  激光教研室的劉國立去北京機場接馬祖光。他説:“馬老師帶回的東西除了書就是圖紙。因為托運超重要花很多錢,馬老師就自己提著為實驗室買回來的小型儀器和設備。”

  其實,馬祖光的家裏一件像樣的傢具都沒有。有著嚴重風濕病的妻子盼著他能從國外帶回一台洗衣機,但後來還是她自己去商店買了一台單缸洗衣機。在德國,馬祖光太苦自己了!他為節省時間,也為節省外匯,兩年竟吃了 150斤掛麵,而節約的外匯1萬多馬克,歸國後他全部上交給國家。有人替他惋惜:“唉,老馬呵,你在國外呆一回,幹熬身體,什麼西洋景沒看著,什麼洋貨也沒給家帶回來,是不是太虧了!”他認真地説:“出國的機會是國家給我的,出國的錢也是國家給的,國家也有困難,我不能用它買自己家的東西,能節省的就要節省啊!”

  這就是馬祖光對祖國發自內心的愛!一心為公,貫穿他的整個人生。他在一份思想彙報中寫到:“一個共産黨員對黨、對祖國的愛,都是很具體的,具體在每一天怎樣去做人、做事和對待工作上,具體在你每天怎樣去做共産黨員上。”劉國立説:“有一次,我接待一位伊春市委書記,他對我説,你們馬老師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和老馬列結合起來的人。”

  “一個科學家和一個老馬列結合起來的人”,這就是馬祖光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不屈不撓,建實驗基地。“我們一定要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國際前沿工作。”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出一流成果,受國內外矚目

  馬祖光在德國發現了鈉雙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態躍遷,揭開了新光譜譜區的奧秘回國後,“把國內的激光研究搞上去”、“建一個高水平的、為國防光電子武器服務的研究基地”是他非常強烈的願望。他在申請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立項時,很自信地説:“我們一定要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出科學前沿上的工作。”

  80年代初,我國“激光”專業根據國家教委統一規定改名為“光電子技術”專業。1982年,哈工大成立了激光研究室。1987年成立了“光電子技術研究所”,1993年,依託光電子技術所建立了“航天工業總公司哈工大光電子技術開放實驗室”。1994年,經國防科工委批准,立項建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96年12月正式通過驗收。馬祖光把“為航天光電子技術發展做貢獻”作為主導思想,建成了一個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實驗基地。他為這個基地的建設鞠躬盡瘁,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

  在實驗室建設上,少花錢,多幹事,把錢用在刀刃上,是馬祖光帶領全專業同志幹事業的原則。在獎金很少的情況下,他調動了每一名教師的積極性。

  他們最初爭取來的實驗室用房是電機樓地下室的一個大倉庫。站在這個滿是灰塵、空蕩蕩的大倉庫裏,馬祖光鼓勵大家説:“咱們要吃豬肉,必須從蓋豬圈開始,現在不是挺好嗎?”

  劉國立現在還記憶猶新:“地下室陰冷潮濕,而激光設備又怕潮,我們每天要用 3台吸濕器24小時不停地吸,每天能吸出好幾桶水。有一次暖氣凍裂了,屋子裏全是水和汽,光學元件受損了。馬老師撫摸著這些受損的儀器都心疼得掉了淚……儀器受損後,我們都怪學校條件不好,有怨氣,可馬老師沒向學校提出任何要求,沒説一句抱怨的話。”

  他們到航天部去爭取經費,憑著馬老師的聲望,第八機械工業總局、國防科工委先後給解決了大筆經費。馬祖光格外珍惜這些經費:“那是國家在不富裕的情況下給的武裝實驗室的錢呵。”

  為了建立我國自己的新激光體系,馬祖光開闢了新激光介質研究的新領域。“ 863”的介入,又給專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馬祖光的決心很大:“專業要發展,一定要有一流的實驗室,沒有一流的實驗室就幹不出來一流的成果!”

  在實驗設備的購置和使用上,馬祖光堅持認為:各課題組分散使用設備,各自為政,不考慮整個專業,需要什麼就買什麼,這是浪費。他説:“實驗室的設備不屬於任何課題組,要統一調配。買設備的資金要集中使用,不能重復購買設備。公家的錢不能隨便花,實驗室的設備每個課題組要交叉使用,誰也不能獨霸。設備要有充分的利用價值,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今這個傳統一直保留下來,到現在各課題組還是交叉使用設備。

  馬祖光精打細算,帶領同事們硬是從科研經費中擠出數百萬元購買儀器設備,他們的科研經費固化率達 50%以上。到1996年,他們自己籌款建的設備加之國家投資,已擁有50萬元以上的設備近10台,其中有一台當時是亞洲指標最高的飛秒激光裝置,是花38萬美元從美國引進的。1996年,他們的儀器設備固定資産達1600多萬元,佔當時全校八大學院70個實驗室的十分之一。

  1992年,地下室部分的實驗室由“大倉庫”搬到了平房。實驗室邊建設邊出成果,一流設備給這裡的高水平試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馬祖光和同事們及研究生的許多國際首次做出的成果,就誕生在這個簡陋的實驗室裏。

  一位美籍華人來這裡參觀後,感慨地説:“看著那座簡陋的房子我都不想進去了。可是走進實驗室看到這裡的先進設備並了解到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時,讓我感到真是了不起,了不起!”

  馬祖光領導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設有重點實驗室基金,其中60%是外單位立題。他們和同行之間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吸引了一批國內知名學者客座研究,為開展創新性研究創造了條件。目前已先後有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長春光機所和天津大學等16個著名研究單位和高校在實驗室立題20多項,從1998年到2002年4年間經費達240萬。目前哈工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在國內有相當影響的、為國防光電子武器裝備服務的研究基地之一。

  國家高技術X光專家組檢查了專業情況後在會議的紀要中寫到:“專題組對哈工大課題組經過“七五”努力建立的實驗條件産生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發展高技術課題研究、培養高技術人才的很好的場所”。

  1992年12月8日,由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6所高校的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馬祖光等人的“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實驗基地”的教學成果進行鑒定,認為“與同類專業相比設備是一流的,水平是領先的,培養的研究生是與國際水平相當的。他們的工作經驗是有推廣價值的”。1993年,這項成果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6年,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驗收委員會在驗收時,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在邊建設、邊運行過程中,通過承擔國防科技預研、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任務,初步運行已見效果,顯示了很強的開展可調諧激光技術、光束質量改善技術和新型激光信號接收技術等基礎研究工作的能力,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培養並集中了一批優秀人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以來,這個學科共獲課題 40多項,“九五”期間承擔了10多項總裝預研課題和“863”計劃課題。

  2000年,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評估,他們在“電子元器件與技術”領域排在了第二位。

  1996年和1999年,著名光學專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兩次參觀實驗室,並主持重點實驗室驗收。他高興地親手寫了這樣的條幅:“開拓激光科技,實現創新型突破,面向現代國防,貴在基礎性預研”。看到他們開展的工作後,他兩次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説:“與某些西方國家同類單位相比,他們也不過如此。在國內,激光介質研究你們是惟一的一家。只看你們的文章與親眼看看你們的工作可不大一樣。你們可以召開國際專業性會議,讓人家知道你們。你們可以再申請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流的實驗室基地、國際前沿的重大科研方向、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和國際首次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矚目。十幾個國家的高校與研究所主動和他們建立學術交流關係。美國萊斯大學蒂特教授、美國依阿華大學斯特瓦利教授、德國漢諾威大學光學研究所所長威廉教授和日本、俄羅斯、意大利、南斯拉伕以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激光專家先後到哈工大光電子技術專業實驗室參觀。他們驚嘆這個專業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的成就。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意大利的阿芒道和阿裏格裏尼教授夫婦説:“看到你們這樣前沿性的工作,我們感到特別高興!”他們從中國回去不久,就給實驗室研究鍶原子共振濾波器的課題組寄來了在中國買不到的超純鍶。

  日本東京電氣通訊大學威達教授説:“我在北京的朋友告訴我,你們的實驗室是中國最好的實驗室之一,我也這樣認為。我參觀了你們的實驗室並與你們的學生進行了討論,對你們活躍的科研工作以及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大學校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布羅沃羅夫教授和新西伯利亞科學院分院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科學中心副主任、工程院院士薩巴列夫教授與他們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雙方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會議。美國萊斯大學的蒂特教授在與哈工大的合作項目書中寫到“哈工大與萊斯大學課題組間的科技合作將是最好的配合”。

  實驗室武裝得好,大家都要跟著馬祖光節衣縮食。“馬老師花錢很仔細,他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節省經費武裝實驗室,他還要求各課題組集資,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教學實驗室建設上。他有錢就買設備武裝實驗室。”跟他創業的人儘管苦,但他們理解馬老師的做法。一位老教師説:“老馬更苦,他從來不以權謀私,不搞權錢交易,不搞歪門邪道,一心撲在工作上。他從不拿公家的錢亂派用場胡亂花。本是公家的事,有時還要自己掏腰包。”

  有一次,系主任在一次專業會上説:“你們激光專業的人待遇也得提高一點兒啊?”一位教師去學校物資處報表,物資處的一位處長説:“全國高校固定資産固化率是 20%,而你們馬老師有點錢就變成固定資産,你們的固化率遠遠超出了這個水平。馬老師帶著你們這些人,置房子置地,在全校就數你們的資産固化率最高。”馬祖光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説:“我們專業必須有先進的設備,該買的買,不該買的就不買。仔細算省下錢再買最需要的。”因為當時主要從事基礎性研究和縱向課題,沒有精力去從事橫向課題研究,所以大家的收入很少,獎金也少,但大家還是願意跟他幹。獎金少,馬老師也著急。他作為“863”第一批領域專家,有一年他得到高技術專家4000元津貼,就把本屬於自己的錢當獎金分給大家,當時很多人不知道這是馬老師自己的錢。

  馬祖光為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在實驗室,他拖著病身子超負荷“運轉”,遇到困難從沒有抱怨。他的同事,每時每刻都能被他這位學術&&人和引路人那種高瞻遠矚的科學思想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堅忍不拔的毅力所感染。

  高瞻遠矚,瞄準前沿。“要與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對話的權利”,他開拓、凝練學科方向,引領創新潮流。在短時間內,奠定了學科在國內外同領域的地位

  激光專業成立初,馬祖光就高瞻遠矚,把專業的發展定位在國際前沿水平上。他提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口號:“我們要建一個有特色的專業,要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與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對話的權利。”

  在學科建設中,他根據國家發展需要,確定了明確的研究方向,並不斷地提出和擴充新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先後提出和凝練了激光介質光譜、新型可調諧激光、X光激光、非線性光學技術、紅外激光技術和激光空間信息技術等多個具有創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帶領學科組以多項創新工作和引人矚目的一流成果,奠定了這個學科在國內外同領域的地位。

  馬祖光逝世後,王騏教授懷著惋惜的心情説:“在學科建設上,馬老師做了一系列的策劃,他是我們學科建設的魂。”馬祖光領導的光電子學科的科研方向一直在他回國後提出的方向的基礎上走下去,並取得了一批處於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內開創性的成果。他們先後在二聚物準分子、固態三原子準分子、四原子準分子等體系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同時在具有國防應用前景的新型可調諧激光及光電子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在國際上首先實現激光振蕩 10項,發現新熒光譜區17個。

  他們探明了激光動力學過程,解決了Na分子中第一個三重態激發態可産生激光輸出的難題,提供了這一類體系獲激光的新方法,完成了從觀察到發現熒光,直到獲得激光振蕩的完整過程。他們首先觀察到非線性光學過程7種,開展了Na 2 、Li 2 、K 2 光譜研究,並首先觀察到了13個新譜區。這些光譜的研究工作都受到了國際矚目,被美國前光學學會主席補充在他所編著的《激光手冊》中,其中部分工作已收入到《中國激光大事記》。

  光電子技術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1981年,建立了電子物理與器件碩士點和理科光學(激光技術)碩士點;1986年,建立了電子物理與器件博士點;1987年,建立了光電子技術研究所;1994年,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建立,為大量的技術基礎和探索性強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條件,他們所做的項目都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和目標。

  哈工大光電子技術專業建設在激光介質光譜與可調諧激光、X光激光、非線性光學技術的研究方面在國內同類學科中是有代表性的,在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們開展的激光空間信息技術研究為國防服務的特色突出 , 如衛星間激光通信、激光主動成像雷達、戰場偵毒等都是國防建設和武器裝備急需的重大技術。

  1989年,馬祖光等人的“蒸氣二聚物激光與介質中非線性過程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價這是“激光科學的重要前沿課題”,“做了激光振蕩探索方面、非線性效應研究方面和激光感生熒光譜方面的創新工作”,“對激光光譜學和激光器動力學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藍光激光水下通訊”,是至今國際上仍未成熟的研究領域。 80年代初,馬祖光就針對這個研究方向,提出開展S 2 藍綠激光研究課題。在十幾年的探索中,馬祖光提出並指導研製了純放電S 2 藍綠可調諧激光器件,已觀察到藍綠光放大,即已觀測到增益,將獲得激光輸出。這是馬祖光領導課題組從激光介質光譜研究入手,直到研製成一種新的激光器件這樣一個完整創新研究過程的典型,這將是國際上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新的激光器。在《中國激光科技發展1988年巡禮》中,這項研究被稱為“代表中國1988年度所發展的5種新型激光之一”,並將可以用於水下對潛通訊、水下地形、障礙物等探測。

  馬祖光開拓了四原子準分子激光研究新領域,這個課題當時國外沒人幹,是一個難題。馬祖光和博士生們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出色,填補了國際空白。國際激光會議和CLEO太平洋周邊會議特邀他去作報告。

  馬祖光對國防光電子技術應用研究做了有重大意義的探索和研究。他在國內首先開展了“非線性光學相位共軛技術”,並用於激光遠程大氣傳輸波前畸變補償和對運動目標自動尋的和跟瞄。這是一項在激光武器中使激光能量更有效地集中地打到目標上,更好地發揮激光破壞作用的技術。馬祖光帶領課題組利用非線性效應改善了激光光束質量。該項研究獲得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獲國家發明專利。

  “毛細管放電 X 光激光”是“小型化 X 光激光”研究方向的一個典型課題。這個課題的負責人王騏教授説:“為了使 X 光激光能儘快走向應用, 1986 年,馬老師給航天部打報告,提出開展‘小型化 X 光激光'研究方向,這項研究被納入‘ 863 '計劃。哈工大是當時國內最早提出小型化 X 光激光研究方向並最早開展研究的單位。馬老師作為學科&&人高瞻遠矚地確定了這個研究方向,方向正確就是成功的一半。毛細管放電 X 光激光有可能用於 IT 産業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 X 光激光光刻和激光等離子體診斷。國際上認為這是 X 光激光最早走向應用的最好方案。在一次國際會議上,這種方案被專家們打 10 分,是最高分。”

  2004 年 6 月,在馬祖光逝世近一週年的日子裏,經過 8 年的努力,他的學生們獲得了毛細管放電 X 光激光。 X 光激光是目前激光領域公認的最難獲得的激光之一,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獲得毛細管放電 X 光激光的國家。學生們將這束美麗的激光獻給了他們的先生,以寄託對先生的無限哀思。

  在馬祖光的指導下,課題組在國際上第一個實現了離子準分子短波長激光振蕩,為此項工作研製的裝置獲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馬祖光等人在國內第一個提出激光空間信息技術方向,即將激光作為信息載體在空間傳遞信息和獲取信息技術。這是典型的為光電子裝備服務的技術。在“211工程”立項時,國家教育部給予這樣的批復:“國內前列,同意立項”。他們在這方面開展了國內領先水平的研究。他指導的課題組進行的“空間數字激光通信”是國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項目,也是至今該實驗室獲得國家投資最大的課題。激光衛星光通信也在“863-701”主題和總裝備部中繼星重大專項中立題。這是當前國際上先進國家都十分重視、發展和解決全球通信鏈路中衛星傳送信息尚存在瓶頸的重大技術。他們承擔了總裝預研課題“xx導彈未來型前視激光主動成像末制導導引頭的研究”項目,在國際上開展這方面研究的只有少數幾個國家。

  紅外激光技術也是在馬祖光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一個重大方向。“小型化TEACO 2 激光器”和“封離型BN陶瓷波導CO 2 激光器”,為激光制導和激光雷達提供了可用器件。馬祖光指導進行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功率快速調諧TEACO 2 激光器的研究”,是在研的“十五”總裝備部光電子組預研課題。“穩頻CO 2 激光器”、“雙通道共電極波導CO 2 激光器”和“雙通道共電極折疊腔波導CO 2 激光器”都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80年代末,馬祖光在國內第一個提出用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轉變成激光的新概念激光武器的設想,即用爆轟能轉變成定向能的設想。這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他指導了兩屆博士生做了理論和實驗準備,有了初步的基礎後,2002年在“211工程”二期建設中,他就提出立項,準備正式開展研究工作。在“211工程”二期立項評審時,評審組組長王越院士説:“作為一個重大的研究方向,這個課題是最典型的理工結合的課題。”2004年,這個課題已在總裝備部重點基金立項。

  馬祖光特別關心激光在空間應用的發展。激光推進技術,既有深入的基礎理論研究,又有重大的應用背景,又是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前沿性技術,在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開展了這項研究。馬祖光在逝世前的一段時間,花了大量的心血去研究激光推進技術。

  馬祖光凝練的學科方向明確、確定而有特色,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了高水平的創新性工作;在應用研究領域,以光電子武器裝備建設為特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

  在“211工程”及重點共建中,馬祖光領導的物理電子學學科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管理水平等方面都達到國家重點學科水平,總體辦學水平達到全國高校同類學科前列。這個學科的某些方向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激光主動成像制導雷達關鍵技術、衛星間激光通信技術、可調諧激光技術——快速調諧小型TEACO 2 激光器、OPO可調諧激光器等方向上承擔了許多課題,獲各類獎勵10余項,發表核心以上論文400余篇,完成著作和教材數大大超出原定計劃。在此期間,這個學科共主辦召開了5屆中俄國際激光物理與激光技術研討會。

  在科學研究中,馬祖光常説:“課題如果在國外立不住腳,在國內就別想站起來。”作為學術&&人,他的學術思想具有極強的前瞻性,他帶領一支隊伍在他們親手建立的實驗室裏,幹出了一個個國際首次的研究成果。

  甘為人梯,提攜後人。“讓年輕人在高起點上工作前沿學科要有過硬隊伍。”他培養的一支光電子學科隊伍星光燦爛

  “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這樣比喻馬祖光和他帶領的學科組,是非常恰當、貼切的!馬祖光的大師風範,時時刻刻影響著他周圍的人。他培養的學生一代又一代,給光電子學科打下了嚴謹治學、奮發進取的好傳統,也使這支隊伍星光燦爛。

  在學科建設中,馬祖光想的是集體利益和光電子這個團隊。他常説:“一個前沿學科,必須要有一支過硬的隊伍。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人,是吸引和穩定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如果我們本身不能培養一支高水平的隊伍,不能培養一支勇於創新的隊伍,那麼我們的學科就不能在國際上保持前沿地位。”無論是培養師資隊伍,還是培養學生,馬祖光都堅持走創新這條路。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