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章教授:標新立異闖科海
------記“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吳玉章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4日 13:45
吳玉章,39歲,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全軍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全國中青年百名醫學科技之星,總後勤部科技銀星,國家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獎十傑。
“搞科研,就得標新立異,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個性鮮明的吳玉章這樣詮釋科研工作。或許正是這種信念,促使吳玉章在不長的科研生涯中,總是獨闢蹊徑,不斷創新,搶佔科技制高點。
出人意料的選擇
當年,身為流行病學碩士並在該領域頗具發展潛力的吳玉章,出人意料地轉行,進入一個對他來説完全陌生的領域——免疫學。
這個選擇,源於他的一段短暫的臨床工作經歷。曾為傳染科醫生的吳玉章,永遠也無法忘記自己面對眾多乙肝患者求助時的無奈。一位已到肝癌晚期的老農,賣光家産前來求醫,吳玉章卻只能告訴他:“回家好好休養,別浪費錢了。”一個出生時感染肝炎的兒童,久治無效……患者的痛苦引起了吳玉章對肝炎的關注。他從資料中了解到,肝炎一直是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國被稱為“國病”。全國有乙肝病毒攜帶者1.3億,肝炎患者大約有3000萬。
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治療乙肝的新途徑?吳玉章將眼光轉向了免疫學這一基礎研究領域,力求從基礎理論的發現來尋求臨床治療的新突破。
免疫識別是免疫學的核心內容,正是通過機體對入侵病毒的有效識別,從而調動免疫系統進行反抗,維護人體健康。國外科學家早在1972年就因免疫學識別研究的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獎,但國內的研究當時還是一片空白。面對國內外研究的巨大差距,年輕的吳玉章立志在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吳玉章幾乎是從“零”做起。一開始,擺在他面前的就有兩難:一是國內難以查詢到相關研究資料,二是剛轉行的他對免疫學專業知識還知之甚少。他從自身弱項入手,在自學了結構分子生物學、計算機分子模擬、合成化學等十多門相關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密切追蹤國際學科前沿,從國外藥物學家採用分子方法研究新型藥物中受到啟發,大膽把分子設計理論及技術引入免疫學,以病毒蛋白的免疫識別研究為突破口,開闢了“免疫識別、分子設計與抗原工程”這一免疫學全新研究領域。
在經歷了整整6年的研究後,吳玉章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免疫識別新理論——氨基酸密碼學説,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病原蛋白表位數據庫及新的預測方法,把我國免疫識別領域的研究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此項研究先後3次獲國際免疫學會資助,在國際免疫學大會作專題報告,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被譽為是“中國免疫學界為數不多的、在國際上較為出色的工作之一”。
“異想天開”的學説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1994年,吳玉章提出了“治療性疫苗”的假説。此話一齣,在業內引起一片譁然。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疫苗只起預防疾病的作用,一些同行因此不免覺得他有些異想天開,認為他説了一句“外行話”。但敢於標新立異的吳玉章在種種非議面前沒有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他決定另辟蹊徑。
正常情形下,病毒入侵機體後,機體將産生免疫應答來清除病毒。在對乙肝的研究中吳玉章逐漸發現,乙肝病毒及其抗原入侵人體以後,可以引起患者的免疫反應紊亂,使肌體對乙肝病毒及其抗原不産生免疫應答,而産生特異性免疫耐受狀態,這種免疫耐受是造成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呈持續病毒感染狀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療上最難解決的問題。現有治療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藥療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這些抗病毒藥對機體的免疫耐受狀態的逆轉沒有肯定的作用,只可以抑制乙肝病毒複製,但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吳玉章想,能不能找到一種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研究一種治療用的疫苗,打破慢性乙肝患者肌體免疫耐受狀態。
這是一項在國內外均不見相關報道的全新工作,一切又是從“零”開始。幸運的是,學校給予了他大力支持,從緊張的科研經費中撥給他一筆啟動資金。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的“異想天開”逐步獲得認同,先後爭取到“863”計劃、“1035”計劃等25項國家、軍隊和地方各級各類重大、重點攻關課題資助。
經過1000多只轉基因小鼠的反復實驗,吳玉章取得重大進展。他率先創立了根據表位設計疫苗的全新技術路線,設計、篩選到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性疫苗先導化學結構。這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此項研究的相關理論和技術已輻射到腫瘤疫苗、性病疫苗等研究領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及生物技術疫苗和藥物的研究水平。
傳統模式的突破
1998年,吳玉章以2300萬元將還處於“上遊”階段的“乙肝治療性疫苗”轉讓給重慶啤酒集團,此舉使他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爭論的焦點。
科學界把科研成果立項後的基礎研究階段稱為“上遊”,把科研成果進入企業的開發階段稱為“下游”。多年來,科研人員只管“上遊”,企業只管“下游”,形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經過11年基本完成基礎性研究的“乙肝治療疫苗”,在進入最後攻堅階段時科研經費用完了,吳玉章陷入經費短缺的窘境,一心想把疫苗開發成國家一類新藥,儘快為乙肝病人解除痛苦的願望就此擱淺。
遇到類似困惑的不只是吳玉章一人。三醫大數百個科研項目,經費嚴重不足的佔95%以上。地方各級政府設立的大額風險基金,就是用於支持類似重大科研項目。吳玉章想:軍隊科研機構為什麼不能在這個“大蛋糕”上切它一塊為我所用?
在所在單位的介入下,吳玉章借鑒國外“産學研”結合的慣例,突破傳統的項目研究開發模式,在基礎研究階段招來企業的開發資金,在上下游之間搭起橋梁,使研究成果儘早走出實驗室。吳玉章的率先嘗試,為軍隊科研機構走“産學研”結合之路提供了重要啟示。三醫大開始大力提倡這種做法,在“九五”期間,成功轉化成果,吸引企業資金。
自從企業資助後,吳玉章帶領同事和學生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建立起了國內一流的實驗室,在疫苗的設計、劑型和工藝放大等一些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已完成了中試和臨床前的評價工作。今年10月,該疫苗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乙肝治療的歷史也許將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中國教育報 李燕燕 廖雅琴 胥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