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舞蹈人生

中西舞蹈文化的使者——戴愛蓮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8日 09:52

  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的接待廳裏,陳列著世界4位傑出的女性舞人的肖像藝術品,其中之一便是戴愛蓮的石雕頭像。在揭幕式上,她曾深情地説;“榮譽屬於我的祖國。”這肺腑之言或可作為對其舞蹈生涯的一種詮釋。

  戴愛蓮(女,1916)生於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祖輩華裔,僑居海外多年。1930年,她赴英國倫敦學習舞蹈,曾先後師從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Anton  Dolin)、魯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等,後來又投奔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在當時芭蕾與現代舞相互對立的狀態下,戴愛蓮已經有了博採眾長,發揮創造的開放意識,這對她以後的藝術道路具有積極意義。

  戴愛蓮于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9年毅然回國,先後在香港和內地進行義演,主要舞目有:《思鄉曲》、《賣》、《拾穗女》、《遊擊隊員的故事》……等,表現出舞者對於苦難人民的同情和祖國命運的關注。

  在此期間,她以極高的熱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大師張大千、葉淺予等交往頗深,從中受益匪淺。

  在她40年代的作品中,自編自演的獨舞——《瑤人鼓舞》、《啞子背瘋》等頗具影響。前者是她到瑤族聚居的山區采風後加工而成;後者是提煉戲曲片段(一人扮演兩人的“老背少”)。它們與戴愛蓮同一時期創作的《巴安弦子》(藏族)、《嘉戎酒會》(苗族)、《青春舞曲》(維族)……等舞蹈組成了色彩絢麗的“邊疆舞蹈晚會”在重慶演出,風蘼了大後方。她是將散見於民眾中自然傳衍的舞蹈加工為舞臺藝術品的始作俑者,對於中國民族舞蹈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戴愛蓮的藝術生涯進入了輝煌期。她是第一任國家舞蹈團團長;第一任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荷花舞》(女子群舞,作曲:劉熾,首演者:徐傑領銜)是她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舞蹈取材于流傳在隴東、陜北的民間舞“荷花燈”。曾有劉熾等藝術家對其進行過加工,1953年,戴愛蓮以高超的編舞技法進行了再創造,以比興的手法,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開的荷花”象徵欣欣向榮的祖國。舞蹈形象鮮明、動作流暢、結構凝煉,于簡潔中見功力。

  另一部傳世之作是女子雙人舞《飛天》(Flying Apsaras)(創作于1954年,作曲:劉行,首演者:徐傑、資華筠)。它是中國當代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畫的舞蹈,成功地運用了戲曲中的“長綢舞”,把它加工為獨立的純舞蹈藝術。舞蹈追求的不是敦煌壁畫的描摹再現,而是以綢帶飛揚瞬間的舞姿造型和流暢、滑翔、騰躍的步伐……表現翱翔天宇的一種意境——寄予人類的希冀與嚮往。

  《荷花舞》與《飛天》先後於1953、1955年參加在柏林與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5(下簡稱“世青節”)國際舞蹈比賽並獲獎;1994年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至今久演不衰。

  戴愛蓮常説:“芭蕾是我的工作,民族舞蹈是我的摯愛……”,這愛促使她在創作中不懈地追求中國舞蹈的神韻,與此同時以其精當的鑒賞力,將西方舞蹈的精華介紹到中國。她以其自身的優長和畢生的實踐成為名副其實的溝通中、西舞蹈文化的使者。(《世紀的舞步》)

(編輯:趙聆樺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