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又莊嚴的復仇正劇——釋《鑄劍》
——第二部分:兩個意象和三首古歌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9日 16:50)
魯迅説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主張正義的復仇。魯迅的“復仇”哲學同時包含着對復仇行為的超脫、調侃和一種虛無感。
1.“火”與“劍”
下面我講第二個問題,就是講兩個意象和三首古歌。《鑄劍》裏邊有兩個貫穿全篇的意象,很值得注意。一個是閃着青光的劍,還有一個就是燃燒得通紅的火,是把鼎裏面的水煮開了的炭火,很大的炭火。小説裏提到的“獸炭”這個詞,我想不是野獸的骨頭所做的炭,那個燒起來臭味就不得了了,骨頭要能燒那是很困難的。所謂獸炭就是把各種各樣木頭的屑,即木頭碎末,跟其它東西揉合在一起,做成野獸的樣子,小狗啦、小兔子啦,各種各樣的野獸的樣子,這就叫做獸炭。這個説法是有根據的,古代有的書裏有記載,如南北朝時期有幾本書就專門記載了幾位達官貴人用炭烤火的時候,就用了這種特別的木炭。把木炭屑做成各種動物的樣子來燒,因為是加過工的,所以燃燒起來火力特別猛,溫度也特別高,這就是小説裏所描寫的炭火。小説寫到黑色人站在這樣的燒着火的鼎面前身上映得都紅了,看起來火的顏色都映到他身上,特別顯得雄壯、顯得瑰麗。這兩個意像是很重要的,一個是劍,一個是火。魯迅在1925年《兩地書》第十篇,就是他跟許廣平的通信第十封裏面説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在辛亥革命之後,看起來已經推翻了皇帝的統治了,但是政局還是非常混亂,政權實際上還是掌握在軍閥們的手裏,中國的混亂怎麼能夠改變呢?魯迅在1925年的時候,也就是南方的孫中山北伐快要開始時,實際上就是孫中山快去世的那一年,魯迅寫了這個話,他認為中國改革最快的還是火和劍,也就是要靠武裝鬥爭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要解除這些軍閥們的武裝。也正是依靠了火與劍,黑色人去幫助眉間尺完成了向專制暴君復仇的使命。
一般來説,魯迅是不贊成有怨必報或是為了報仇就濫殺無辜這樣一種復仇行為的。他在自己編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朱朗”一條之下寫過一段按語。朱朗是東漢末年的人,《會稽典錄》卷下這樣介紹他:“朱朗,字恭明,父為道士,淫祀不法,游在諸縣,為烏傷長陳頵所殺。朗陰圖報怨,而未有便。會頵以病亡,朗乃刺殺頵子。事發,奔魏。魏聞其孝勇,擢以為將。”這是原書裏邊的記載。魯迅對這件事情是有看法的,他在正文下面寫了一段按語:“按:春秋之義,當罪而誅不言於報,匹夫之怨止於其身。今朗父不法,誅當其辜,而朗之復仇,乃及胤嗣。漢季大亂,教法廢壞,離經獲譽,有慚德已。豈其猶有美行足以稱紀?”魯迅的意思是説:按《春秋》所講的道理,一個人有罪,他本身做了許多壞事,這樣被殺了,那是不必再講報的,人和人之間的恩怨,應限制到他自身為止。現在朱朗的父親做了許多壞事,殺他是沒錯的,朱朗的復仇竟然殺到陳頵的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漢代末年是大亂的時候,禮法受到破壞,做出不符合儒家經典的事情,竟然還受到稱讚,難道是朱朗這個人還有其他好的事跡值得記載下來?魯迅的這個看法就代表了現代人的復仇觀念,並不能因為自己親人被殺就一定要復仇。在魯迅看來,首先要問的是,復仇是不是符合正義,是不是本身具有正義性,如果不具有正義性,那麼還有什麼復仇的必要?即使是做兒子的,一定要為親人復仇嗎?再有,你要復仇的話,也該找本人去復仇,怎麼能去殺他的兒子,這有什麼道理?叫什麼英雄?所以魯迅對於復仇的看法是很現代的。
然而,對於《鑄劍》裏的專制暴君,眉間尺和黑色人的復仇是正義的。這個暴君,擁有強大的禁衛軍保衛自己,卻任意殺戮老百姓,對於他,魯迅是主張復仇的。魯迅肯定、讚美了黑色人為眉間尺報仇的行為。在對付專制暴君的前提下,他肯定了這個復仇,他不是一般意義上肯定了這個復仇,而是堅決支持用劍和火——即用武力對付暴君。這不僅是他行俠仗義精神的表現,也是他革命思想的表現。
2.復仇的意志和悲愴
我再説一下《鑄劍》中的三首古歌。魯迅有一個日本學生,也是他的朋友,叫增田涉,曾寫信問他關於《鑄劍》裏的一些難點,提到了這幾首古歌,魯迅回信説(1936年3月28日):“在《鑄劍》裏我以為沒什麼難懂的地方,而要注意的是那幾首歌,意思都不明顯,因為是奇怪的人和頭顱唱出來的,我們這種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這三首歌有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但如果聯絡作品裏具體的情節環境、人物與當時的氣氛等因素,那麼這三首歌大體上還可以理解。我們係高遠東老師寫過《重寫民族神話、歷史和傳説》一文,對三首歌作過考察,可供大家參考。
第一首歌出現在眉間尺知道要報父仇是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以大勇大敬的精神相信了黑色人的話,很勇敢地砍下了自己的頭顱,把這個巨大的、艱難的復仇使命交托給了黑色人之後,黑色人即宴之敖者堅毅地唱了這首歌,背景是狼群“伸着舌頭,咻咻地喘着,放着綠的眼光”卻不敢追咬,顯示着青劍的威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黑色人唱起了第一首歌:
哈哈愛兮愛乎愛乎!
愛青劍兮一個仇人自屠。
夥頤連翩兮多少一夫。
一夫愛青劍兮嗚呼不孤。
頭換頭兮兩個仇人自屠。
一夫則無兮愛乎嗚呼!
愛乎嗚呼兮嗚呼阿呼!
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
詩歌的第一、七、八句是襯句,不一定全有意義。第一句從“愛”——眉間尺的愛開始,他愛自己的父母,也愛惜自己的的寶劍。但由於要為父復仇,他甘願割下自己頭顱(“自屠”)。“愛青劍兮一仇人自屠”,“一個仇人”就是眉間尺。以下句中的“一夫”與“一個仇人”是對峙的,處於對立的地位。“夥頤連翩兮多少一夫”:“夥頤”,讀過《史記 陳涉世家》的人都知道,“夥”是多的意思,“頤”是助聲詞,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多到令人驚嘆的程度。 “一夫”或稱“獨夫”,指的是暴君(孟子稱“賊殘之人謂之一夫”)。這句意思是:世界上有好多這樣殘害百姓的暴君。“一夫愛青劍兮嗚呼不孤”,呼應上面一句,謂喜愛寶劍用寶劍去殺人的獨夫民賊是不少的。第四句重復了上句意思。“頭換頭兮兩個仇人自屠”,仇人用自己的腦袋去換仇人的腦袋,眉間尺是自殺了,而暴君是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自屠”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説的。“一夫則無兮愛乎嗚呼”,最後暴君被消滅了。這詩用的是楚辭體。春秋早期有越人歌,實際上是記的音,意思是由楚人譯的,跟楚辭的句式相近,都是江南的。魯迅用了楚辭的形式,因為這故事發生在江南。
第二首歌是宴之敖者為國王獻藝時唱的,那時金鼎中的水剛剛沸騰。炭火的紅光映在宴之敖者的身上,他“伸起兩手向天,眼光向着無物”。“無物”的一種解釋是,一切都不在他的眼裏。另外一種是魯迅常用的所謂“無物之陣”,那“無物”含有看不着、摸不到的意思,實際上是群眾裏習慣勢力所形成的力量,魯迅稱為“無物之陣”。這兒兩種説法都可以説得通。宴之敖者舞蹈着,忽地發出尖利的聲音唱起歌來:
哈哈愛兮愛乎愛乎!
愛兮血兮兮誰乎獨無。
民萌冥行兮一夫壺盧。
彼用百頭顱,千頭顱兮用萬頭顱!
我用一頭顱兮無萬夫。
愛一頭顱兮血乎嗚呼!
血乎鳴呼兮嗚呼阿呼,
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
前兩句是指,一腔愛意,一腔熱血,誰沒有啊。“民萌冥行兮一夫壺盧”,“民萌”是指一般的老百姓,“冥”是黑暗,前半句指老百姓在黑暗當中生活;“一夫壺盧”指國君快樂得大笑,“壺盧”指從喉口發出的噪音狂笑。老百姓在黑暗當中生活,而專制暴君縱情享樂,可以得意狂笑。“彼用百頭顱,千頭顱兮用萬頭顱,”謂專制暴君踩着那麼多的頭顱來獲得自己的享受,用多少人的頭顱築起了高臺而他在上面享受。“我用一頭顱兮而無萬夫,”這是黑色人的自白,説我只帶着一個頭顱(眉間尺的頭顱),而未用一兵一卒。“愛一頭顱兮血乎嗚呼”,“血呼嗚呼兮嗚呼阿呼”,意指我今天帶了一顆頭顱也帶了他的囑託來除掉暴君。這就是第二首詩的大概意思。
宴之敖者唱這兩首歌,一方面表達自己的復仇的決心,透露出他內心的激越慷慨悲涼,他知道最後自己是要犧牲的,但是他在現場唱着這樣的歌,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物,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俠士本身對復仇行為的超脫、調侃和一種虛無感。這裡面雜糅着悲涼和嘲諷兩種不同的美學因素 ,實際上有兩類情感,體現着魯迅“復仇”哲學的全部矛盾。一種是利他的精神以及剷除強暴的正義感;另一種我們只有在反復地吟誦當中才能體會到,那就是調侃,對國王的調侃,對眼前場面的調侃,同時也包含着對自身行動的自嘲,包含着一種冷漠、嘲諷的虛無情緒。這恐怕跟魯迅早年接受的尼采的強者思想有關,這裡面的感情是很複雜的。
第三首歌,是眉間尺的頭顱在金鼎裏唱給王的,目的是為了引國王下殿觀看,以便宴之敖者把他殺死。他唱這首歌與前面兩首不一樣了。他唱的是頌詩的形式,表面上歌頌國王:
王澤流兮浩洋洋;
克服怨敵,怨敵克服兮,赫兮強!
宇宙有窮止兮萬壽無疆。
這三句是説,國王的恩澤廣大,具有打敗一切怨敵的強大的力量,雖然宇宙有窮止,但國王的運命卻是萬壽無疆。這裡暗含着反話。然後第四、五、六句“幸我來也兮青其光!青其光兮永不相忘。異處異處兮堂哉皇!”意思是説,幸好我眉間尺來了,身上帶着復仇的劍氣,即寶劍的青光,在青光閃耀下,一切仇恨更加清楚難忘,永遠記在心頭,現在你國王和我眉間尺處境各異,我在鼎中歌舞,你在殿上觀看,但馬上你也要身首分離的。魯迅説,第七句用了“堂哉皇哉兮噯噯唷”,“噯噯唷”是猥褻的淫蕩的小調的聲音,是南方的一種格調低下,帶有調侃嘲弄意味的小調,表現了在“頌詩”形式下對國王的嘲弄。這最後一首歌由眉間尺唱出來,反映了眉間尺精神上、氣質上的成熟,他本來是猶猶豫豫,優柔寡斷的性格,連殺一隻老鼠都下不了決心。但到後來,他信賴了黑色人,把腦袋給了他,眉間尺是真正成熟了,堅強了,擺脫了平庸和凡俗。所以到後來,他在精神和思想氣概上與宴之敖者融為一體,宴之敖者曾經唱過的兩句歌,他也重復着唱了:“我用一頭顱兮而無萬夫,彼用百頭顱,千頭顱……”這正好和眼前的形勢對應。國王有很多人守衛着他,有許多精兵,而復仇者一方只有一顆頭顱,沒有萬夫,表現了眉間尺很強的自信以及對國王的輕蔑,他堅信今天仇一定能報。(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責編:蔡麗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