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車的地方路途遙遠,是從北京的南郊趕到北郊,縱穿整個京城,大約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很累人,有時厭煩之至,幾至萌生退棄的念頭。前兩日,學完車回家的路上,不經意間為眼前的景致所動——連綿的西山峰巒,蔥鬱的長滿新葉的林叢,遍地盛開的紫藍色的花朵,還有舞蝶、微風、白雲、翔鳥、潺涓的流水、低垂的柳發——這是京城郊外的暮春,是將至的初夏,是如此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以至心生悔憾,是眼睛蒙蔽了自己的心,還是自己藏匿了自己的眼睛?
車在郊野飛馳,帶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氣息,帶著淡淡花香。心就是這樣靜穩下來,有一抹恬淡的味道。繼而,想起了大學友人計悅小姐不久前推薦我的一本書,美籍華人劉墉先生的新作《在靈魂居住的地方》,記起了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兩雙耳朵,一雙向著外面的世界,一雙向著裏面的世界,平常只因外面太吵,使我們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自己裏面的聲音。你現在既然聽不見外面,就聽裏面吧!你會發現那世界好大,有風、有水、有石子的路面和朽葉的山徑,那是另一種聲音,心靈深處的聲音……”記起這段話,無端地,有一點點驚顫,仿佛靈魂的觸角被針尖輕輕地點了一下,短促微弱的痛。
讀這本書,感覺便如不經意間邂逅了這郊外的暮春美景,使焦慮遠遁,讓浮躁消隱,讓靈魂靜寂下來,沉潛下來,才發現世間風月,竟是如此清秀雋永,而身處其間的我們在匆然的人生的行旅上,又是如此輕易地荒廢了我們靈魂的家園。
《在靈魂居住的地方》是一本寫我們自己身體上的種種器官的書。它描摹我們的頭髮、眼睛、鼻子、嘴巴,我們的手、腳、皮膚,我們的脖頸和雙腿,講述由這些器官引發的人生的故事和記憶,正是這些器官構築了我們靈魂居住和停留的房屋。而它們除卻器官之外的深意,它們與靈魂的距離,它們所留給我們的浩浩時光的痕跡,一切感動、疼痛、喜悅、憂傷和惆悵……在這本書裏都可以得到答案。我們每一個人讀它,都可以得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感悟,一份靈魂贈予靈魂的禮物,一份彌足珍貴的溫暖,如同在寂冷浩瀚的時光深處靜靜燃燒的一簇不熄的火焰,也仿佛是在我們生命的一方角落綻放著的一枝不敗的花朵。
這本書更加完整和透徹地展現了劉墉的文字魅力。他的文字,樸實之中不乏輕靈,靈動之間不失厚重,他的文字是從中國古典文化疆域中流淌出來的一溪清泉,靜默間散逸出些許禪聲佛韻,仿若黑夜裏的一線星光,喧囂中的一聲梵唱,讓人在閱讀的間隙裏,靈魂能為那樣出奇、陡然的幾個字眼所刺痛,而變得敏銳起來,細膩起來,鮮活起來,恍然入境,才發現眼前竟是如此一派湖光山色,風月洞天,而我們閱讀著的靈魂在其間的悠閒徜徉,沉醉沐浴,也便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了——作者的智慧和靈性全在於此。而其筆法精緻,輾轉無痕,亦折人俯仰,喟嘆感懷之間,更見波瀾。其文字之中,隱隱有明清小品的風神,而明清一代的靈性血脈,亦有承傳。
讀劉墉的文章,能讓人在世間的紛亂中一點一點地沉靜下來。當代的生活節奏過快,崇尚效率,標榜速度,消費主義盛行,而快餐文化更是大行其道,人心浮躁難奈,精神焦灼無依。而劉墉的文章就是在這樣一派喧囂聲中將他對人生、對生命、對靈魂、對世間萬象、一草一木的種種感悟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張揚,不招搖,不隨波逐流,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一份信仰,將自己一點一滴的所思所悟,用最平易的文字表達出來,將他對這個世界深厚沉實的關愛和情感,用最真誠的姿態展現出來,藉此牧養和普渡自己並眾生的靈魂。劉墉就是這樣在自我的精神天地中勤懇耕耘,用自己的文字拓展出了一方充滿靈性和愛的疆域。
責編: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