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説的很多,卻不知該從何説起。李煜詞“剪不斷,理還亂”,形容離愁別緒,似乎與我此時的心境頗有幾分吻合。先生去世後,我試著撰寫了一幅對聯:“淹通經史縱橫藝文先生謙謙乎寧作我,學為人師行堪世范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以表達我對先生的追思懷念之情,不如就從這幅對聯説起吧。
與先生接觸過的人都會對先生廣博的學識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先生的見多識廣、博聞強志。但先生之為大家,並不只是淹通經史縱橫藝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先生無論是創作、治學,還是做人,都有其鮮明的個性,就是説,始終心存一個“我”字。
這或許與他受教育的方式不無關係。先生小時候受到的是私塾式的教育,後來雖念過新式學校,但中學畢業後基本上靠的還是自學。這种經歷使得他很少會被一些框架、教條約束,從而使得先生比之於他人更能多看、多聽、多想,更注重自我的內在體驗。再者,先生不只涉獵廣,有很多理論上的建樹,而且還是一個積極的實踐者,先生不僅字畫皆上品,獨具風格;詩、詞、文也很有成就,很有個性。先生的字就不必説了,書法界稱他的字是:採百花之精英,釀自我之蜂蜜。在當代,像他這樣有個性的字已經不多見了。先生的舊體詩在當代寫舊體詩的人裏面也是最有個性的,他的詩就像陶淵明的詩、像蘇軾的詞,內容涉及十分廣泛,是自己生活情感的真切表達。他的詩是長出來的,淌出來的,而現在很多人寫舊體詩就像是宋人寫詩,是正兒八經地寫給別人看的,是想出來的,做出來的。至於先生的學術文章,同樣極富個性,不但很多真知灼見,而且行文用語也都帶有鮮明的個人特徵,完全不同於時下常見的學術文章模式。另一方面,先生的創作個性、學術個性又是以一種謙和、平易的方式顯現出來,他從不因為自己是名人、是大家而刻意顯示自己的獨特,相反,讀先生的詩文,看先生的字畫,隨處可以感受到先生的謙和平易。在學術問題的探討上,先生總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人商榷,提出己見,而從不盛氣淩人,以自己之是非為是非。我從1991年跟隨先生學習,深感先生的平易近人和溫婉寬厚。在先生心目中,學生並不只是教授的對象,同時也是可以與之討論問題的夥伴;而在學生眼裏,先生的道德文章固然令人敬仰,但更給人親近之感。外柔內剛,既瀟灑娟秀又風骨凜然,這是先生的字,也是先生的為人。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先生為師大題寫的校訓,也是先生一生立身行事的寫照。以此八字評價先生,當矣,善矣,蔑以加矣,而竊以為猶有未盡之處。蓋學問足以為人師,品行足以為世范,未必良師也。
曾經見過先生的名片,出奇地簡單: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啟功。儘管先生各種社會兼職、頭銜數不勝數,但他從未放在心上,唯獨對於教師這個職業,先生看得極重。在社會上大多數人眼中,先生是書法家、文物鑒定專家,是學者、詩人,甚至社會活動家等等,可在先生本人,始終是把教書當作自己的主業,而其他則不過是副業。這樣一種身份的自我認同當與陳老校長的影響有關,而先生一生身體力行,樂此不疲。先生曾著文紀念陳老校長誕辰百年,題目就叫“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文中談得最多的,不是陳老校長的學問,而是陳老校長怎樣教書育人。是否可以説,陳老校長對先生最大的影響,就是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讀先生的文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他能夠化深為淺,能把一些很抽象、深奧的問題用平實、清晰、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真正做到循循然善誘人。其實,先生的治學特點,有很多是可以從他作為教師這個角度來認識的。比如先生對漢字字體的研究、對詩文聲律的研究、對書法藝術的研究等等,莫不如此。他總是通過自己深入的研究,獲得對問題的透徹認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後化深為淺、刪繁就簡,使學生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從而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看先生論歷代詩歌創作特色:“漢魏古詩是淌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明清詩是倣出來的”;論“結字”之重要:“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率,頓覺全牛骨隙寬。”這個特點是相當明顯的。所以我以為,學為人師行堪世范,且循循然善誘人,這才是對先生立身行事、道德文章的完整評價。
很多東西,當我們擁有時並不覺得十分珍貴,只有當我們失去時才會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先生的去世,是古典文學研究所、是文學院、是北師大,也是整個學界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我們在痛悼先生的同時,更應該學習先生的道德人品,研究先生的學術思想,以期有所繼承,有所弘揚,而告慰于先生在天之靈。(張海明述 尹曉宇 整理)
張海明
1957年出生,雲南昆明人。1994年6月獲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學位,導師為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其古代文論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曾承擔國家八五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五四以來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國家教委九五規劃項目“玄學與魏晉南北朝文學”,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原道觀念與中國文學理論”。代表著作有《經與緯的交結》、《回顧與反思》、《玄妙之境》,其中《玄妙之境》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曾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責編: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