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寧:用學習和理解來紀念啟功先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4日 13:35 來源:CCTV.com

  啟功先生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輾轉病榻、將近半年的時間病情加重的情況下逝世,對於我們來説,思想準備是有的,但是在午夜三點聽到他停止呼吸的確切消息後,內心仍然波瀾起伏,萬分震驚。多日來,明知先生的病情不可逆轉,但仍然幻想會有奇跡出現——最近幾個月,不論出差到哪,我們都是在這種心情中度過的。

  這些年,啟先生是我們學術上的精神支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我們的漢字研究加入了字體風格學和書法文字學,把釋讀的漢字學和書寫的漢字學結合起來,構成了真正全面的漢字學體系。這種巨大的轉變是在理解了啟功先生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一直在探討啟功先生的漢語語言學思想,在啟先生關於漢語特點論述的啟發下,堅定了創建和發展有中國特色漢語語言文字學的信念,把訓詁學推向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彙語義學。由於有啟先生碑帖研究方法的指導,我們啟動了“近世碑刻及手寫文本電子典藏及屬性描述”的大項目,這個項目成為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重點課題……這些都可以看出我們迫切希望弘揚啟先生語言文字學思想的決心和實際行動;而這正是基於啟功先生學術的魅力這些年對我們強大的吸引力。現在,啟先生去了,引起我深深的遺憾和自責——20—21世紀之交,我們為啟功先生開過四次學術研討會,都是關於他的語言文字學方面的,而這個方面,不過是啟先生博大學術體系的邊沿。但是,由於學科的隔絕,我們對啟先生的學術也只能從這個方面去推介;也是由於學科的隔絕,即使是啟先生關於這方面的論著,我們也學習得太晚了,理解得太淺了。

  啟功先生是一位具有中國魂的學者,中國上下無五千年的文化融化在他的血液中。他的著作中那些看似平易其實充滿智慧的言論,都是那麼自然,就像是在不意之中隨手捻來。那是一種境界——可以步入而難以企及,能夠理解卻無法模倣。跟啟先生學習,常常是在他興之所至閒聊的時候;但是這種機會近年來並不多,老同學們見了面都互相打聽啟先生的健康和起居,因為各種原因訪問他的外來人越來越多,了解和體貼他的學生實在不忍心再去打攪他。

  啟先生的人生境界需要正確的詮釋——他謙恭、寬容,但有自尊,他給很多人寫字,包括那些很卑微的小人物。1998年,我偶然遇見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完全不相識的殘疾人讓人背著來找啟先生,説是要看看他。啟先生皺著眉頭説:“不必如此!”意思是不必為了見他費這麼大的勁兒。但是他當時就主動提筆寫了一幅字送給那位來訪者。啟先生戲稱自己是“禮品製造所”,其實,他是很不喜歡用他的字去送禮媚上的。他所以委屈自己來做這些事,是因為一種修養,一種用善意對待人和事的人生態度,是因為他心底深處的一種大感恩、大慈悲。啟先生隨和,但絕對有原則;幽默,但不開輕浮的玩笑;謙虛,但從不虛偽,不説假話。看到模倣他的假字畫,啟先生會幽默地説:“這比我寫得好!”有人拿著真是他寫的字去問他真偽,他也會幽默地説:“這幅字劣而不偽!”他是不願傷害任何人的。但是對那些專門偽造別人的字畫賺錢的人,啟先生是痛恨的。啟先生會用一些可笑的笑話來表達自己的是非愛憎,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切蔥絲”、“雨來沒有死”、“世紀跨過,人才只得一半”、“沒有那麼乖”……但那裏面有十分深刻的理念在內,沒有一絲嘩眾取寵。

  啟先生的一支筆就是巨大的財富,但他輕視財富;啟先生聲聞遠揚,但他害怕炒作。這些年因為工作,應當更多去看望啟先生;但又苦於難得他清靜的時候,常常忍了又忍,去看望他的時間一拖再拖。而每去一次,最後的結語大多是:“勿為名所累”,或者是“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我知道,這是一種感慨,一種對自己不情願的情懷的透露,也是對晚輩的告戒。

  啟先生是積極的,那是因為他既胸懷責任,又追求天然而不得。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評估的時候,有人建議請啟先生簽名贈送幾位專家一本他的書,從啟先生對研究基地的關心看,我知道他會做這件事,但內心非常清楚他做這種“俗事”是違心的。正在猶豫,啟先生卻知道了,不但簽了名,而且一定要親自蓋上印章。其實,那時候,啟先生的眼睛已經很不好了,這件事使我一想起來就非常自責。研究中心通過評估後,我拖了許久才去向啟先生彙報,提起這件事,啟先生卻説:“我知道你的難處,我沒有費什麼事。”當我告訴啟先生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面臨換屆的時候,他只對我説了一句話:“老年戒之在得。”這句話他已經是第二次對我説,像是在自律,又像是在勸戒。

  啟功先生對人生的參透是深刻的,但他又最懂得人間冷暖,他是以大德報大恩的人。他對師母永生的懷念,對陳垣校長無限的感激,都可以看出他澹泊中的熾熱。

  其實,啟先生晚年的輝煌背後,有他的寂寞、孤獨和遺憾。像啟先生、鐘敬文先生這樣的大學者,都是經歷十分豐富又善於體驗的人,是終身努力學習又極有創見的人,加上他們的長壽,蘊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已經很難有人可以分享,理解他們需要用心而當今的浮躁又難得有真正的有心人。利益的驅動與真誠的理解混雜在一起,更增加了他們的孤獨……就是表面的理解也是那樣不足。回想一下,我們曾因為學科的狹窄無法包容啟先生的博大,而把他圈在一個單一的學術領域裏;我們曾因為附會時潮,判定啟先生的學問“不是主流”而冷落過他的創獲;我們也曾因為認識淺薄,有一個時期,只給啟先生貼上以寫字為內涵的“書法家“的標簽兒;甚至按照一種可笑的評估制度認為啟先生的成果“不是古籍整理”,給他的學科點挂過“黃牌兒”……當然,這都是歷史了,比這更早的歷史是更殘酷的,但也都過去了。是的,啟先生是寬容的,是用樂觀的態度去對待逆境的,但他們不這樣又能怎麼樣呢?我們不應當只是去欣賞、稱讚甚至慶倖他們的寬容和樂觀,而應當了解他們以大智慧、大修養來忍受內心痛苦的經歷;應當想到,如果不是如此,憑著他們的智慧,他們會有比之現在多麼大的成就!更應該的是,改變這些不合理的人才制度,努力使這樣的歷史不要再重演了!

  在啟功先生面前,我們這一代人是自卑也自悲的!我們沒有真正領略和享受過中國文化的深邃和豐富。我們在一個單一的“學科”中成長,形成了思路的單薄和意念的淺薄。北師大的古典學科得天獨厚,我們曾有過那麼多學養豐厚的老師。但是青年時,我們不能理解自己的老師,與他們擦肩而過;中年時,聽到的多半是關於老師們不幸的消息;臨到自己年老了,懂得珍惜了,即使是高壽的老師,也難與年齡抗衡,一個個離我們而去。失去老師的悲哀,懷念老師的情懷,恐怕只有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還希望學業有所長進的人,才能夠深刻體會吧!

  我自愧沒有能力繼承啟先生的學問,但我會用繼續學習和理解,來作為對老師的紀念!

  王寧簡介

  女,海寧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章太炎黃侃學術

  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八五”、“九五”、“十五”規劃專家評審組成員、全國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國家自學考試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全國語言文字規範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

  1958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至青海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1961~1964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文字訓詁學研究生。1972年調青海省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室擔任專職創作評論人員,1979年借調文化部劇本委員會為編審人員。1983年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文字訓詁學、漢語詞源學、辭書學、漢字應用、語言文字教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略及音樂舞蹈評論及中國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任首都女教授聯誼會會長、北京市九屆婦聯執委、北京市九屆人大代表、北京市九屆政協常委。

  1995年獲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1997年《漢語文字學學科建設與博士生培養》一項獲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同年獲曾憲梓高等師範教育三等獎;1998年專著《訓詁與訓詁學》獲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同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2001年《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獲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2年專著《〈説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獲全國高校社科研究成果三等獎;2003年獲北京市名師獎。

  出版《訓詁方法論》、《古漢語詞義答問》、《訓詁與訓詁學》(以上與其老師陸宗達教授合著)、《説文解字與漢字學》、《訓詁學原理》、《漢字構形學講座》等專著,主編《漢字漢語基礎》、《古代漢語》、《中國文化概論》、《漢字學概要》等高校教材,以及叢書共20余種。發表語言學、文字學論文及文藝評論文章150多篇、短文120余篇。參與國家頒布的《中文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範》、《基礎教學用常用漢字部件規範》的研製,為第一研製人。主持國家及部委項目14項,其中重點與重大項目5項,主持與香港、台灣、國際合作橫向項目7項。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