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孫敬同老師:心香一炷祭吾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4日 13:28 來源:CCTV.com

  猶記當年,初入師大,首入眼簾的即是校訓碑上的“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和落款“啟功敬書”。而今,我們的“國寶”已然離去,啟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現眼前,不禁悲從中來。

  作為啟先生所在中文系(今文學院)的一名學子,在拜過先生的靈堂之後,學生來到麗澤樓拜訪了啟功先生的學生、係前副主任孫敬同老師和他的愛人。

  亦是學生亦是同事

  “我去買鮮花,插個花籃,我想啟先生會笑納的,我用花來表達我的心意。”

  孫老師在30日上午九點左右得知啟先生去世的消息。憶起啟功先生,今年已有74歲高齡的孫老師説:“我58年進校,當時啟功先生給我們講授古典文學,他是古典文學教研室的。我畢業後留校,那就相當於是同事了。”

  孫老師與啟先生之間情誼甚篤。自啟功先生住在紅樓起,孫老師年年都去探望他:“我經常去,年年去,每年過春節的時候都去看他。今年也去了,老先生認識人,但是不能説話了。前一年春節去,他胸前挂了個吊袋,但還聊了好長時間。”

  “老先生遵循傳統禮節比較嚴格,我去的時候他要起來,我説千萬別起來,咱們坐著説兩句。每次他都會問我生活好不好,很關懷。今年去看他時他就不會説話了。他的內侄和侄媳婦侍候他。他老伴去世得早,七幾年就去世了,好多人給他再找他都不要。”

  也許如今,啟老先生可以安靜地休息了,可以跟去世已久的夫人相逢了,在另一個地方,頤養天年。

  繪聲繪色解“回合”

  學生遺憾出生太晚,無緣聆聽啟老先生授課,只能聽孫老師的描述想像啟先生講課的情形。講啟先生上課,孫老師面帶笑容、雙手情不自禁地比劃起來,惟恐我這個中文系的後生領略不到啟先生講課的迷人魅力。

  “我上大學時啟先生講古典文學,上課很有意思,很形象。比如講古代打仗,解釋什麼叫‘一個回合’,啟老先生就這麼比劃著,這邊一個拿刀的那邊一個拿槍的,兩個人騎著戰馬往前衝,相遇時就“吭咔”兩槍一迎一戳,戰馬就錯過去繼續朝前衝,跑老遠再把馬調過頭來,再衝,再一碰頭就是一回合。而所謂回馬槍,説白了就是一前一後有人在後面追,被追的突然間一個轉身來一槍,這就是回馬槍……”

  孫老師的雙手也在桌子上來回地敲著,表演兩個打仗的人,桌子成了虛擬的戰場。講到戰敗之人落荒而逃,還做出提褲子狼狽逃竄的動作。生動至極,詼諧之至,引得我們不由大笑,想像指手劃腳正在上課的啟先生,想念這位幽默風趣的可愛的小老頭。

  “他的課講得非常好,我們都很愛聽。甚至還有外係的學生慕名而來。”

  “那時候啟先生寫了很多詩詞,對此我沒有研究,但我們課下把啟老先生的詩詞當作參考去讀。”

  孫老師呵呵地笑著,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學生亦陶醉,為之動容。

  師生碰過同樣的釘子

  聊天中,孫老師的愛人講述了一件軼事:啟老先生十分樸實,衣著很樸素,有一回他到教委送一封賀信,但門衛不認得他,看他穿得很樸素不讓他進去,他多方解釋,門衛仍不放行。沒辦法了他對門衛説“我是啟功”,門衛説“你是啟功我也不讓進”,覺得他是假的。啟功只好説你給我轉吧,然後就走了。而他的衣著依然樸素。

  孫老師和啟先生一樣也是樸實無華,竟“一脈相承”地同樣碰到過這種事。“我在上海的哥哥到這來開會,給我打電話説你過來吧,咱們吃頓飯見見面,我就去了,去了進不了。我穿著普通衣服,門衛不讓進,我只好打電話把我哥叫下來。當時服裝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好像是。”

  師生皆因衣著樸素而碰過同樣的釘子,孫老師啞然失笑。啟功先生一直過著粗茶淡飯、布衣土鞋的生活,平時穿的都是中式衣服,為人十分樸實。想起他義賣字畫設立了勵耘獎學金,不計報酬為求學之人創作書畫作品,亦多次捐資贊助失學兒童,而自身生活簡樸,心無雜念,視名利如鴻毛。

  我是學生,不是弟子

  孫老師一直強調自己是啟功的學生,不是別人誤稱的啟功的弟子。他説,學生跟弟子不同,弟子是拜師學藝,專門學某一方面,比如書法,就像古代,你學好了,老師説你不錯了可以成名成家了,那你就是這位老師的“高徒”。這是弟子。現代這種上課聽講,你聽了他的課你就是他的學生。當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老師,學生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學生,不管你學識多大。不能把學生當成弟子。有些求字的,上書法課的,寫了字拿給我看行不行,誤以為我是啟功弟子、也是書法方面的。但我只是學生。

  啟先生是“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的實踐者

  “學高人之師,身正人之范。顧我百無成,但患人之患。二十課蒙童,三十逢抗戰。四十得解放,天地重旋轉。院校調整初,登此新壇坫。也曾編講義,也曾評試卷。誰知心目中,懵然無卓見。職銜逐步加,名氣徒叨濫。粉碎“四人幫”,日月當頭換。政策解倒懸,科學歸實踐。長征踏新途,四化爭貢獻。自問我何能?涊然增愧汗。寄語入學人,寸陰應繫念。三育德智體,莫作等閒看。學位與學分,豈為撐門面。祖國當中興,我輩肩有擔。”

  這是啟先生1980年所寫的《共勉》,可視為校訓的最初表達。

  孫老師説,我的最大感觸是,啟先生師德很高。他撰寫了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並且是真正的實踐者。啟先生不僅是國學大師、書法泰斗,造詣很深,一言一行亦體現了一位偉大教育家的風範。無論是我在當他的學生時還是當他的同事時,他都謙和熱情,和藹親切,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

  啟先生正直。孫老師説,對於一些抄襲論文或利用行政手段評上職稱的事,啟先生曾講過這樣的話,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往上爬,爬得越高你就摔得越重,因為到最後大家都會看出是怎麼回事。

  啟先生愛國。孫老師的愛人講述了一件九十年代發生的事。那次啟先生去香港,就有國外的機構重金請他出去,但先生説,我不要錢,金錢買不了我,我愛祖國,給多少錢我也不會出去。

  ……

  荀子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而啟功先生,當之無愧國之瑰寶也。他的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贏得了師大師生、贏得了所有人們對他的衷心愛戴和深厚感情。

  吾國吾校,又失一大師矣

  耳畔又響起“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如黃鈡大呂,擲地有聲。

  啟先生到了另一個世界,但他的人生財富留了下來,93年的生命歷程猶如一部深邃的大書,令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點一炷心香寄託情思,斯人已去,風範長存。啟老先生千古!(作者:黃倩紅)

  孫敬同簡介:

  孫敬同,男,74歲,北京師範大學離休教師,1975年任《新華字典》修訂組組長,1981

  年至1987年擔任北師大中文系常務副主任,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房産修繕處處長,1990年離休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