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郭志剛:啟功先生治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4日 13:05 來源:CCTV.com

  上大學時就認識啟先生了。那時,他還教課。由於時間隔得比較久了,有的老師的課我記不很清楚了,但啟先生的一次課至今記憶還非常深刻。那次,啟先生給我們講《西廂記》,就特別講到了那幾句,“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分析了這段文字的精妙之處,説,“曉來誰染霜林醉”中那個“霜林”應該是紅色的,他怎麼不説“總是離人血”,而説“離人淚”呢?先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給出了很恰當的解釋,他説,過分渲染反而不好,用詞就得要恰如其分。離別的時候,人總免不了要流淚,“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一個秋天,這樣就可以了,你不必再説,“霜林紅淚”應該是“離人血”,或者是“離人頸上血”,這個就太誇張了。先生講課幽默、生動,也很親切,這在同學中是公認的,以至於有些調皮的同學下課後還會跑到講臺上模倣先生。

  由於我和啟先生的研究領域不同,在後來的工作中接觸相對較少,因此對啟先生的了解更多地是通過讀他的書。他這些年出的書,我能見到的,差不多都讀了,根據我的體會,他治學有自己很獨特的風格,雖然説有的是他天然的優勢,是後輩不可企及的,但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還是很值得我們後輩學習的。

  現代人做古典文獻、文學的研究,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依靠死材料,也就是讀書或考證古物。而啟先生由於他特殊的生活環境,除了能接觸很多死材料外,還能接觸很多的活材料。啟先生有自己得天獨厚的文化成長環境,那種文化藝術的傳承使他在資質上佔到一定的先機,比如説,好多書畫,好多文物,別人見不著,他能見著,而且能親受當時的大名家的指點,現在誰還能像啟先生那樣被齊白石先生手把手地去教啊,那一代人有那一代人的文化環境,啟先生有那種見識、有那種體驗、那種感受。先生在書中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要了解一個人,通過照片我們只能了解到他的外表,但如果你去接觸他兄弟,那了解到的就不僅僅是照片上那個靜態的、扁平的形象了,而是那個人的神態、言談、氣質,是動態的、立體的的形象。我想,對研究古典文獻、文學的人來説,啟先生比之於他的後輩有其獨特的優勢,他看到的不僅是死材料還有很多活材料,或者説他看到的不僅是照片。因此,我跟別人説,讀啟先生的書常常能讀到別人特別是同時代人的書裏找不到的東西。

  在治學方法上,啟先生則是傳統和現代兼而有之,很靈活。雖然我是教現代文學的,但先生的這種治學方法還是讓我很受啟發的。他的教育環境是很傳統的,受傳統的治學方法影響必然很深,但他絕不是一個保守主義者。現代的書他也讀,現代的學問他也關注,啟先生不是那種一頭鑽進書齋出不來的人,他對現實很關注。不然,他的一些文章就不會呈現出幽默、活潑的風格,他把一些人情世故都能穿插進去,把學問做活了。雖然啟先生年齡逐年增大,但他絕不脫離生活,對於現在發生的事情都很注意觀察研究,在一些現實問題上也發表了一些意見。2003年非典的時候,啟先生還寫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詩:

      

  老鼠未過街,

  欲打只能喊。

  瘟疫卻無形,

  簡名曰非典。

  晨起發高燒,

  過午已發喘。

  黃昏日落時,

  氣塞不能緩。

  醫者割喉嚨,

  噴穢全房滿。

  左右醫護人,

  先後遭傳染。

  又或體溫低,

  瞬息全身軟。

  不待求醫生,

  已覺生命短。

  天意重生民,

  百工各有術。

  耕種與庖廚,

  醫療兼看護。

  醫護服白衣,

  神職天所賦。

  病者一人療,

  天使心同祝。

  患者雖有增,

  市民心安寧。

  百貨足日用,

  行旅無留程。

  疫為百惡首,

  人為萬物靈。

  寄語告非典,

  天下終太平。

  正是由於抓住了生活這個源頭,他的文章才不會讓人覺得生疏。在他的文章裏,包含了很多的體驗,他的學問,我有時想説,更多的是偏重於一種體驗。比如説,他做一篇考論,比如是關於八股文怎麼怎麼樣的,這個他當然要考察,要論述。但一般説來,啟先生的學問偏重於體驗型,這也是我們許多古人做學問的一個特點。

  啟先生治學很注重各種學問間的勾聯,使各種學問共通共融。通過看啟先生的字和畫兒,我感到學問之間往深處追,實際上都是相通的。比如啟先生的那首《臨八大山人畫自題》:“膽無八大大 ,氣無八大霸,八大再來時,還請八大畫,八大再來時,此畫先作罷,試讀〈人覺經〉,我話非廢話”,這裡涉及到藝術上的謹慎和大膽的辯證關係。再有《倣鄭板橋蘭竹自題》:“當年乳臭志彌驕,眼角何曾挂板橋;頭白心降初解畫,蘭飄竹撇寫離騷。”,這裡涉及到閱歷和成熟對藝術的影響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對於做好任何一門學問都是至關重要的。總之,學問越往深處做,藝術也罷,文學也罷,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整理 尹曉宇)

  郭志剛簡介

  教授,1933年生。河北景縣人。1958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1961~1963年曾被派往民主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教漢語和文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著有《孫犁創作散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荷塘紀勝》(北京出版社1987年)、《孫犁傳》(合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中國現代小説論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等。主編有《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上、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1981年)、《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1983年任中央電大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主講教師,參加編寫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專題選講》(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