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少多磨的末代皇族,一位勤勉寬容的睿智長者,一代書畫雙絕的文博大家,啟功先生今晨離世,是中國當代文化泰斗的隕落。
啟功集詩、書、畫和文物鑒賞于一身,是享譽國內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豐富,通曉語言文字學,甚至對已成為歷史陳跡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手好詩詞,同時又是古書畫鑒定家,尤精碑帖之學。
●書法
獨創字體
“五三五”不等份
古人有“書法以用筆為先”之説。
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不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一挂起來就沒神了。經過再三揣摩,他發現問題出在字的“結構”上。
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將方格分成若干的等份。啟功發現問題就出在這“等份”上。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個字都一個模式地上下左右分為“三等份”。於是他採用一個更為符合字形結構的劃分法,這便是由他首創的“五三五”不等份。這種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較大,中間的分量較小,而不是“九宮格”那樣的“九等份”。“五三五”不等份結構字體,便是他獨創的“啟體”書法。
不受束縛
流派戒律很害人
啟功認為,“學寫字首先要敢於不受自古以來各流派清規戒律的束縛。比方説,筆只能怎麼拿,腕只能怎麼用,這是很害人的。”其次是“向古人學習也不一定死學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時學祖父和上輩成親王的,後來又學過趙孟頫、董其昌、米芾,再後來學二王、顏真卿、歐陽詢及唐人寫經。十年動亂期間習柳公權。這樣兼收並蓄,經過消化,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正是由於這樣,啟功的書法才達到既有深厚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書法界評論他的作品:“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它淵雅而具古韻,饒有書卷氣息;它雋永而兼灑脫,使觀者覺得很有餘味。因為這是從學問中來,從詩境中來的結果。”
●繪畫
擅長石竹
書法之筆入畫
啟功自幼喜愛繪畫,曾拜賈羲民為師學畫,後又從吳鏡汀學畫。他常隨老前輩到故宮觀摩古字畫,受到不少啟迪和教誨。
啟功先生畫中多有題詩,詩、書、畫、印渾然一體,名臻其妙,堪稱完璧。先生早年多作山水,尤喜擬米元章、文衡山筆意,“秋山人在畫中行”是其常用的題材。70歲後常作蘭、竹,構圖平中寓奇,以書法之筆入畫,明凈無塵,清勁秀潤,充滿書卷氣。
啟功先生晚年畫作價位呈穩步上升趨勢。中國嘉德1999年秋季上拍啟功《朱竹墨石圖》,高135厘米、寬67厘米,上題七言絕句一首,成交價:71500元。到了2002年,同樣的四尺整紙啟功朱竹價位已在10萬元以上了。近兩年,啟功先生眼疾加重,作畫已十分困難,其繪畫由此更顯珍貴。
●詩詞
詩畫一爐
藝術家心靈寫照
啟功不但書畫稱絕,而且詩印可嘆,並且以藝術家的情懷和科學家的精妙和天才的靈性把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全面實現了書畫藝術的主題創作。
比如,他的《翠竹牡丹成一家》畫作中題詩:“翠竹牡丹成一家,剛柔並濟好生涯;勁節虛心譽君子,天香國色領百花。日月常新情依舊,容顏不老駐春華;我願人間盡如是,幸福美滿千萬家。”這是難能可貴的心靈健康藝術家的寫照。
●治印
精通治印
自製印章200枚
由於精通治印,啟功的作品印章使用十分講究,他不但受其他書畫家邀請治印,而且自刊自用印章近200枚,真正達到了境由心造,印隨境變。在他的四扇書法中通常用印12枚,四扇畫作中通常用印16枚,六扇作品通常用印達18枚,等等。而他的《千古絕唱》一套作品用印竟達86枚。這更是對百印翁白石遺風的發揚光大。
●鑒定
劣品贗品
難逃啟功其眼
啟功對古代書畫、碑帖見識卓異,造詣精深,早在40年代,就發表過有關的專文,曾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經他過目的古代藝術精品,數以千計。
由於他對歷代作品特徵、作者風格了然於心,加上他有豐富的文物知識和文史修養,又熟諳典故,劣品和贗品總逃不過他的眼睛。
本版撰文/ 文化版組
各方反應
●書法界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彭利銘: “啟功先生是中國書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剛正、儒雅大方、幽默風趣,是為人師表的典範。
啟功是第二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為中國書法的正本清源、發展創新做出過巨大貢獻,他的逝世,是中國書法界和文藝界的巨大損失。啟功先生直到晚年還堅持帶學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們將會永遠記住他。
彭利銘先生回憶説,啟功老師非常幽默風趣,一生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曾經有收藏家拿著他所收藏的啟功老師的作品請他鑒別,啟功看後發現是假的,但沒有直接説出來,而是風趣地説:“哎喲,這比我寫得好!”
中國書法家協會辦公室主任 吳震起:
驚聞啟功大師淩晨仙逝
炳森去後逝元白
何故惡噩相繼來
忽報玉皇開筆會
白雲一路上天臺
●拍賣界
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副總經理寇勤:
“今晨卻聽到啟老離世的消息,我們非常悲痛。
啟老是一代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也是社會公認的鑒賞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國的文物鑒賞和文物拍賣,中國文物界對他敬愛有加。
在與啟功老師的交往中,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啟老非常謙遜,對年輕人的教誨無私而深厚。他的離世,對中國書法界和文物界來説都是巨大的損失,對那些追求藝術進步的年輕人來説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