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啟功先生和北師大校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1日 16:14 來源:光明日報

  不管是誰所擬,只要成為“一校之訓”,它就成為一校之品牌和標誌。自從“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成為北師大校訓之後,它就成為北師大的學校行為和辦學特色。但不可否認的是,校訓經誰所擬,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校訓水平的高低和警策的水準。

  北師大的校訓之所以能受到國家領導人和教育界的普遍好評,啟功先生所擬之功不可沒焉。

  初,學校曾邀請校內很多專家學者共提方案,啟功先生自己也擬出不同訓詞,如最初為“師垂典則,范示群倫”,但一來稍嫌艱深,二來稍感平板,過於靜態訓釋,故最後敲定“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八字,這顯然比原來更平易通暢,也更深刻含蘊。它不但緊扣“師範”二字,而且包含了學與行,理論與實踐,作學問與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師等之間的辯證關係。大師終究是大師,僅八個字就生動地、帶有詩意地道出師範院校辦學的深刻理念,使這一校訓亦具備了大師級的品格氣度和人文精神。所以此訓一齣,全校師生莫不首肯心應,欣然奉命,並敦請啟先生賜墨勒碑。

  先生亦欣然奉命,但曰“校訓之撰,當屬學校。校訓碑正面右首當署‘北京師範大學校訓’,落款逕書‘啟功敬書’。”一個“敬”字足以説明,在校訓面前,他只把自己當成學校的普通一員。之後學校有關部門又多次請先生闡釋他所題校訓的意義,先生每次都以“學習校訓,理解如此”的口吻來寫,從不把校訓當成自己的創造而專有,其高風亮節真令人感佩。

  啟先生對校訓的兩次闡釋都很簡單,第一次只寫了兩句話“所學足為後輩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第二次也只寫了幾百字的短文,提出了一些所學與所行應達到的具體要求。竊以為先生之所以不願多言,一來是希望大家自己去領悟,二來是因為落實這一校訓的根本乃在於實踐。它雖是從學與行兩方面入手,但不僅“行”需要終身的實踐,而且“學”也要長期的實踐方可。試看這兩個“為”字,它的重復使用,足以説明它不但是句法上的謂詞,更強調的是積極的作為。

  但啟先生雖沒長篇大論地著文論述這八個字的深廣含義,卻在相關的詩中有所發揮。茲舉幾例略加説明。

  先看2002年的一首詩。那年四川校友為紀念母校100年校慶,捐贈校訓銅碑一座,為此校友萬光治先生曾撰駢文一篇,準備書于碑陰。起草後請啟先生改正,先生一方面讚美萬先生文辭之美,一方面又惜其文字較多,難於醒目,便親自操觚,代題一詩,詩曰

  學府英名,祖國殊榮。群倫領袖,教育高風。週一百歲,學術崢嶸。韆鞦萬世,木鐸長鳴。

  此詩不但仍圍繞著學 學術崢嶸 與行群倫領袖而展開,而且結合北師大百年光榮傳統與輝煌成就加以讚美,希望北師大人能不辜負這一傳統而再接再厲,把北師大的校訓放在特殊的百年校史的環境中做了深刻的闡釋。

  再看一首九十年代末為畢業班題寫的六言詩

  入學初識門庭,畢業非同學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卻在生平。

  這首詩雖沒明確從學與行的辯證關係來入題,但從“入學”與“畢業”兩詞來看,似乎前兩句更強調“學”,而“涉世”與“立身”則更強調“行”。而其中心乃在強調學與行的終身實踐,這從“入學”、“畢業”、“今日”、“生平”幾詞的連用上即可看出。所以它與校訓的精神仍是一致的。而這四句詩寫得實在是太經典了,立意十分巧妙,結構十分連貫,把它當作“畢業訓”,送給所有學校的畢業生,不是也很合適嗎

  再看1980年寫的《共勉》一首致新同學

  學高人之師,身正人之范。顧我百無成,但患人之患。二十課蒙童,三十逢抗戰。四十得解放,天地重旋轉。院校調整初,登此新壇坫。也曾編講義,也曾評試卷。誰知心目中,懵然無卓見。職銜逐步加,名氣徒叨濫。粉碎“四人幫”,日月當頭換。政策解倒懸,科學歸實踐。長征踏新途,四化爭貢獻。自問我何能涊然增愧汗。寄語入學人,寸陰應繫念。三育德智體,莫作等閒看。學位與學分,豈為撐門面。祖國當中興,我輩肩有擔。

  此詩開宗明義的兩句話,可以視為後來校訓的最初表達,只不過後來的“行為世范”的“行”字,比“身正”二字的概念更加廣泛,因為“身正”更側重個人的修養,而“行”則包含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兩個“為”字的提出,更改變了原來“學高———人之師,身正———人之范”的靜態表述,更強調了實踐過程的重要性。不但如此,這首詩還能説明啟先生為什麼能提出如此精闢的校訓———蓋在於他有豐富的教學經歷也。先生從1933年即進入教育界工作,先教過一年多的中學,後一直任職于大學。先生有很多耀眼的頭銜,但他自己總説,那些都是他的副業,他的主業是教師。他太熟知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應具備的素質是什麼,他太深知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所應肩負的責任是什麼,所以才能駕輕就熟、高屋建瓴地提出這樣精闢的校訓。

  説到此,又不能不聯想到啟先生的恩師、原北師大的老校長陳垣先生對他的教誨和影響。啟先生曾説“如果説予小子對文化教育事業有一滴貢獻,那就是這位老園丁辛勤澆灌時的汗水”。他一直把老校長教導他的話,諸如一站在講臺上就應該有老師的樣子,教學法和教育心理學都需在多年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要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要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保有一片丹誠,作學問要竭澤而漁地蒐集材料,要不憚于對每個字的考證,老師的常識知識一定要廣博等等,終身奉為圭臬。可以説“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就是啟先生從老校長等老一輩優秀教育工作者身上總結出來的。他現在把這一傳統提煉出來,交到了我們手中,我們這些後學者應怎麼辦惟一的答案就是薪火相傳,接過老一代交過來的接力棒,永遠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永遠讓北師大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永遠讓“韆鞦萬代,木鐸長鳴”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木鐸金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