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師生之間 > 正文

船長、水手型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8日 15:24)

  中國導演張藝謀1999年拍攝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一個盡可能浪漫的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因為張藝謀的名聲和章子怡的美貌而變得廣為人知,在這兩個日後相輔相成地走上事業頂峰的中國電影風雲人物的陰影下,《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父親角色顯得黯然無光,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陪襯。


  然而,如果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這個小山村視作一個封閉、自足的世界的話,那麼這個憨厚、沉穩的青年鄉村教師則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和焦點。所有的人對他都是敬若上賓,漂亮的鄉村姑娘召娣更是對他一見鍾情。尤其是這些山村的孩子們,這個青年教師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為知識的力量、同時也因為某個更為嶄新的未來,這些孩子們是甘願跟隨他們的老師,並在靈魂上依附於他的。

  傳道授業解惑是自古以來,中國這個崇尚知識、尊師重教的國度裏對老師最厚重的期許。一個如此普通的年輕人居然受到這樣的禮遇,究其原因,顯然是來自於中國人對於知識、文化的這種圖騰式的崇拜。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這種關係,在“尊師重道”的東方極容易出現。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個對老師極度崇拜的時期。而老師在東方的銀幕上也往往會被塑造成一個“救星”式的人物。 


  日本影片《二十四隻眼睛》講述了一個類似于諾亞方舟的故事。這部影片是根據日本著名女作家壺井榮的同名長篇小説改編而成,講述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了鄉下一個偏遠小島上的12個孩子的老師,並帶領他們渡過了戰爭年代的感人故事。

  在導演木下惠介的鏡頭裏,沒有炮火紛飛,屍橫遍野,戰爭透過當時平凡人的生活點點滴滴滲透而出,更加深刻地痛數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殘酷和難以癒合的創傷。

  《二十四隻眼睛》是導演木下惠介創作生涯中獲得極大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它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使觀眾哭得最多、哭得最深的影片。除了戰爭中人物無法把握的悲劇性命運以外,在渡過風雨飄零的艱難歲月後,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的那無比深厚的情感也是打動觀眾的最重要的部分。

  太平洋東岸的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家,他們往往會將在歷史的關鍵點上,力挽狂瀾的領袖人物比作燈塔、船長。而在反映師生關係的美國影片中,這類情況也成為了主流。


  威爾頓教會學校,一所以嚴格、高素質著稱的名牌高中。在功利色彩濃厚的時代,這樣的學校自然受到家長們的推崇。然而這裡的一切對於這些正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説,卻顯得如此教條和古板。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英雄的船長適時地出現了。剛剛被學校聘為文學老師的基廷先生在這個學校裏是個實足異類。他的出現也打破了少年們對於這個世界灰暗的看法。

  激情澎湃的基廷先生象一把鑰匙打開了束縛少年們心靈的枷鎖,青春的激情和嚮往自由的衝動從原本緊鎖的閘門中奔涌而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通篇充滿著對自由和個性的推崇與讚美。作為一部主流的美國商業影片,它體現出美國式的精神中那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傳統特徵。詩人惠特曼曾經為美國總統亞布拉罕林肯寫下過一首名為船長的詩歌,讚美這位帶領美國人民走出互相猜忌、互相殺戮的黑暗時代的偉大領導人。而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斯扮演的這個基廷老師始終自稱“船長”,而學生們也願意將這個崇高的稱號獻給他。顯然基廷老師是被電影的創作者刻意塑造成為一個英雄,他引領僵化的教育體制下的孩子們走向自由、獨立的人生道路。

  然而自由從來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影片的最後尼爾因為父親的逼迫而自殺身亡,而基廷老師也被學校辭退,文學課由諾蘭校長接替,一切似乎都要回到原來的軌道上,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責編:楊育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