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笑的迴響 > 正文

一、定位小品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1日 15:32)

  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陳佩斯已經演過《二子開店》、《夕照街》等喜劇影片,在觀眾中是很有人緣的演員了,為什麼非要受累到電視臺演小品呢?朱時茂説,起源於電影演員與觀眾見面。

  ——就是在《吃麵條》的前兩三年,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不久,演員和觀眾見面交流的機會,比現在要多。那時候的觀眾還沒怎麼見過世面,不像現在這麼挑剔。只要有演員登臺,無論男女,不管端莊還是俏麗(只要一報你的名字就不得了,嘩,掌聲。朱時茂語),觀眾總是付出全部的熱情。漸漸地陳佩斯和朱時茂發現,上場容易,下場難,(下場的時候掌聲就劈裏啪啦——朱時茂語)為什麼呢?觀眾對節目不滿意。那時候,演員們時興的節目是朗誦和唱歌。朗誦挺高雅,但拿腔拿調,不像真人説話;唱歌又不是經過正規訓練的,難免跑調。1984年的春節晚會請二位當紅明星與觀眾見面,陳、朱二人就琢磨得給觀眾點幹貨。他們將平時演員考戲劇學院,或者考電影學院時的很多笑話,給集中了一下,發揮了一下,把它更戲劇化了一些,弄成一個吃麵條的作品。

  演電影的時候,陳佩斯還滿頭黑髮呢,到吃麵條的時候,他的頭就光可鑒人了。臺上台下,陳佩斯的光頭,可為“搞笑”做了不少貢獻。創作過程的艱難,令朱時茂記憶猶新。1983年底,他們加入了春節晚會的創作班子,住在北京的一個賓館裏。由於重視,劇組給他們配備了一個智囊團,有姜昆、馬季、王景愚等搞笑大腕。參謀別人當,大主意還得自己拿,一個節目磨了一個月。無路可走的時候,陳佩斯真是拿著腦袋往墻上撞。朱時茂不心疼人,倒心疼墻,他嫌陳佩斯腦袋太硬太光,提醒他撞得輕一點,不要把墻砸個坑,倆人玩兒的是苦惱人的笑。

  苦也罷,笑也好,最後總算有個像樣的東西出來了。生了孩子,甭管醜男還是俊女,總得有個名吧,可這節目不是唱歌,又不是跳舞,又不能叫小話劇,是小喜劇?也不恰當。後來二人就套用戲劇、電影演員作表演練習的方式,叫小品吧。

  名起好了,二十年來沒改過。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