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王小波 > 正文

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孫鬱:讓魯迅的光輝綻放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1日 15:03)

  身為遼寧大連人,孫鬱第一次來北京時,沒去故宮、長城,而是去參觀魯迅博物館。現在,他擔任魯迅博物館的副館長,是研究魯迅的專家,出版了十幾本有關魯迅的書。他説,把研究魯迅作為自己一生喜歡的職業,是幸福的、神聖的。

  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大街的魯迅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立的人物傳記性博物館。這裡,珍藏著魯迅的手稿、藏書及民國時期的報刊資料,成為研究魯迅的中心。守著魯迅研究魯迅,孫鬱説,要讓魯迅“活”起來,讓魯迅的光輝綻放出來,讓人們與文化不再那麼隔膜。

  學文學的孫鬱拿到碩士學位後,自己申請分配到魯迅博物館工作。四年後,當作家的夢想,促使他轉行去做記者。在《北京日報》工作的那些年裏,也寫了好幾本書,卻突然發現,根本做不到魯迅那樣的作家。二00二年,當他有機會回到魯迅博物館做副館長時,他也曾猶豫過。最終,還是逃不過對魯迅作品的那份喜歡,他回到了原來的路。每天,忙完手頭的工作後,他就躲到地庫裏讀書,那裏有魯迅的一萬四千多冊藏書。他説,那真是其樂無窮啊。連他的太太,都羨慕他總是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在這個環境幽靜的博物館裏,塵世的喧囂,被隔離在灰色的圍墻外。孫鬱總是有那麼多的“點子”靈光一現。自他主持博物館工作以來,他多次舉辦跟魯迅有關的講座、研討會、巡展,還經常舉辦一些文化普及性的展覽,“如中國民間藏書家精品展”、“海峽兩岸藏書票大展”。經費不夠,他就去“化緣”。他説,現在的中國文壇無趣的現象太多,而他希望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雖然作用不見得太大,但至少要讓社會感覺到有這樣的聲音。

  孫鬱説,讀書是最幸福的。除了研讀魯迅及整個五四時期的文人、作品,他對當代很多文學作品也都很關注。作為茅盾文學獎的評委,他剛剛讀了三十多部推薦作品,深感當下作家語言的退化。而讀魯迅、茅盾,才是一種享受,因為他們的語言,具有美感。

  孫鬱説,魯迅渴望速朽,但他偏偏不朽。很多人渴望名垂千古,但是他們速朽了。他認為,五四新文化裏最重要的四個知識分子是魯迅、周作人、胡適和陳獨秀,他也因此寫成了以魯迅為線索的三部曲:《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胡適》及《魯迅與陳獨秀》,通過他們了解中國現代文化的起源,探尋古代文化向現代文化發展的軌跡。他研究周作人、胡適、陳獨秀,也是為還原給世人一個立體、完整的魯迅。

  他説,我這一生,是全部交給魯迅了。在這裡,看好魯迅的遺産,做一些文化普及活動,就很好。他還有很多計劃在進行中:與匈牙利駐華使館舉辦裴多菲詩歌朗誦會、東亞視野下的魯迅──中韓學者對話、王小波展、到大學、中學裏做巡迴展、興建魯迅藝術中心等等。(中新社記者陶社蘭)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中新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