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昨夜星辰今夜風 > 正文

傳奇背後——張愛玲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15:22)


  2003年,張愛玲的經典作品《金鎖記》被搬上熒屏,改編成了電視劇。

  導演在劇中對原作的情節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原著中陰暗蒼涼的韻味被沖淡了,男女主人公被平添了幾許原來沒有的溫情。

  對此很多張愛玲作品的讀者提出了異議,而導演穆德遠卻有自己的一番解釋:“張愛玲是條河,大家要得到的東西不一樣。《金鎖記》是我們撈上來的一瓢水,為的是照顧大多數電視觀眾。”

  張愛玲擅長用人物的動作語言輕描淡寫地營造曲折的故事,這使她的作品很受一些影視導演的青睞,《金鎖記》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除了《金鎖記》,張愛玲寫的《半生緣》、《傾城之戀》都曾經陸續被搬上過舞臺,其中《半生緣》更是有過電影電視甚至舞臺劇,那麼它們哪一個更符合張愛玲的真意呢,這一直是“張迷”們最津津樂道的問題。

  然而,這個謎已經無法破解了。張愛玲1995年悄然病逝在遙遠的美國。

  很多人説,張愛玲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真正的傳奇,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品味出這傳奇背後的深意。

  為了解讀張愛玲,“張迷”們認真尋找著她無意中洩露的點點天機。

  不久前,在上海檔案館,人們喜出望外地找到了張愛玲曾經就讀的聖瑪麗亞女校的年刊,她是1937年的畢業生,年刊對這屆畢業生們作了一個很有趣的調查,上面簡單的列著,張愛玲最喜歡吃什麼,她害怕什麼,她最不願意聽到的,她的口頭語,她最喜歡做什麼。

  這本年刊使人們看到那個還沒有成為傳奇的,真誠而靦腆的少年張愛玲,為人們認識後來的作家張愛玲提供了不少蛛絲馬跡。但張愛玲的研究者們認為,了解張愛玲最好的辦法還是精讀她的作品,捕捉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信息。

  1994年6月,張愛玲出版了回顧一生的《對照記》,她用自己整理出的照片,圖文並茂地寫出了這本絕筆之作,成為她全集中的第18本,或許這是張愛玲的苦心,她要按照張愛玲的方式,讓大家好像玩拼圖遊戲一樣,穿越時空從各種角度把她模糊的身影拼湊起來。

  張愛玲曾幾次在作品中提到自己的童年,提到她那些顯赫的祖輩。

  張愛玲出生於一個清末貴族家庭,她的祖父張佩倫是那時重要的政界人物李鴻章的幕僚,後來與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結婚,風光一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的遺臣們從光榮的頂點跌落了下來。到20世紀20年代張愛玲出生的時候,家族已經敗落。

  兩歲時,張愛玲的父親帶著全家到天津謀生,八歲才又回到上海灘。這裡便成了少年早慧的張愛玲的舞臺,而張愛玲自己的傳奇,也是在上海開始的。

  張愛玲年幼時,父母失和,母親早早同她的姑姑結伴留洋海外,把張愛玲留在了被她稱為“陰暗霉朽”的父親家裏,少年時期的張愛玲生活很不愉快。

  1939年,張愛玲以遠東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從此.開始了她的文學創作。

  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裏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事實上她真的是這樣一個天才,1943年春,張愛玲首次發表自己的作品就使整個上海為她的才華大大地驚奇了。

  張愛玲的第一篇小説是《第一爐香》,發表在《紫羅蘭》。她寫出來的時候只有二十二、三歲,一齣來就被人們驚嘆為“風華絕代”。

  點燃了這“第一爐香”之後,張愛玲絢麗的傳奇就正式開始了,1943年的同一年裏她就發表了《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八篇作品。後來又發表了《紅玫瑰與白玫瑰》、《連環套》等等小説。

  雖然幾乎都是用淪陷了的上海或香港等大都市作為故事的背景,但張愛玲作品的視角卻與眾不同。張愛玲特別敏感於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寫的都是些平庸的蕓蕓眾生,卻有一份獨特的見解,一種越軌的筆致,十分耐人玩味。

  細心的人們發現,在張愛玲旅居美國後出版的這本《對照記》中,缺少一位在她一生來説非常重要的人物——胡蘭成。

  在他們兩人的婚書上寫著:“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實安穩。”前兩句是張愛玲寫的,後面是胡蘭成給她的承諾,那一年張愛玲才23歲。然而就是這簡簡單單的願望最終也沒能夠實現。

  她嫁給胡蘭成,連個婚禮都沒辦,兩人都知道這個男人時時可能亡命天涯。可“傾城之戀”最終的結果卻只是流水落花、“多情卻被無情惱”。

  在漫長的沉寂之後,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自己的寓所中悄然逝去了,這位風華絕代的才女, 創造了一個個傳奇般的故事之後,又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這個被人們稱為張愛玲的傳奇。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