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記憶》兩會特輯 > 正文

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廣播體操——伴隨我們長大

  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有一位工會幹部在一家書店裏,向女營業員學做廣播體操。當做到腹背運動這一節時,女營業員一彎腰,她的大辮子就甩到了身前,站起來後,她又習慣地把辮子向身後一甩。工會幹部卻誤以為,這也是廣播體操的動作,也跟著做一個“甩辮子”的動作。

  於是,喜劇性的場面出現了——當他帶領全廠職工做操時,全廠職工不分男女老幼,都跟著他一起大“甩辮子”起來。

  從60年代走過來的中國人幾乎都記得這個場景,它來自著名電影導演謝晉1962年拍攝的喜劇片《大李、小李和老李》。影片詼諧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全民一起做廣播體操的盛況。

  也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天上午的10點,電臺裏廣播體操節目的旋律就會回蕩在中國廣袤的城市鄉村的上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第*套廣播體操現在開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伴隨著熟悉的樂曲和節拍,學校的操場上、機關的樓道裏、甚至工廠車間的機床旁邊,千百萬人朝氣蓬勃、整齊劃一地做起了廣播體操。

  上世紀50年代,據有關部門統計,當時全國做廣播體操的人數大約有2—3億。僅北京就有23萬學生天天做廣播體操。

  新中國的好幾代人,都是伴隨著熟悉的廣播體操中長大的。那麼,做廣播體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要在全民中間推廣廣播體操呢?

  新中國建立之初,擺在面前的是一片廢墟,滿目瘡痍,當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僅有35歲。為了有效地改善了國民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發展體育事業很快就被提上了人民政府的議事日程。

  1949年9月21日,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是一部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綱領,它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和內政外交政策的基礎。其中的第48條就規定:“提倡國民體育”。

  一個月後,一位參與籌備中華體育總會工作的女性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搞一套能讓全體國民參與的體操呢?她就是楊烈。

  1950年應蘇聯的邀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組成13人的代表團訪蘇,楊烈也在其中。

  劉以珍當年也參與了體育總會的籌備工作,現在已從國家體委現在已從國家體委離休。回憶起廣播體操的創立,她還清楚地記得:“楊烈從蘇聯回國以後帶了許多資料,她向全國體育總會倡議搞一套全民健身的體操,體育總會請楊烈同志負責,她以後就找到我。我根據學習時的日本資料把文字説明寫了出來。當時參考了日本師範大學的講座,有一本關於名詞術語的解釋。身體各個部位,比如頭,頸膝等。”

  從全民健身角度考慮,當時編創體操的原則是:簡單易行節奏感強。

  在楊烈等人的反復琢磨下,第一套廣播體操終於編成了,由於它比較科學、全面,能使心臟、肌肉、神經等全身各個系統都得到一定的運動,是一種有效的全民健身的運動形式;同時對場地、時間的要求不高,而且參加的人數多、面廣,符合當時的物質條件,很快受到了專家和領導們的好評。

  1951年11月24日,中華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九個單位聯合發出了關於推廣廣播體操活動的聯合通知。

  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體操節目開始播放,各地人民廣播電臺陸續開始播放。

  隨後,廣播體操在古老的中國大地蓬勃發展,各級政府、軍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廠礦都積極行動起來,掀起了學做廣播體操的熱潮。

  1952年6月20日,我國發行了《廣播體操》特種郵票。它在我國集郵史上創下幾個第一:第一套體育郵票、第一套連印郵票、第一套四方連郵票。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廣播體操也從1951年的第一套發展到了1997年的第八套。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有4億多人達到了體育鍛鍊標準,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到70歲。

本篇文章共有 11 頁,當前為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