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未竟之作《懷念振鐸》公開發表(附全文)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6日 15:28)
|
|
|
巴金與鄭振鐸(左)1933年攝于十三陵中的長陵 |
在文學巨匠巴金老人即將迎來百歲生日之際,其女李小林將巴老1989年提筆撰寫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文章《懷念振鐸》公開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
鄭振鐸是中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和考古學家。巴金與鄭振鐸相識于上個世紀20年代,當時巴金有詩和散文發表在鄭振鐸為上海《時事新聞》編輯的《文學旬刊》上,他們之間因此有了書信往來。上個世紀30年代,兩人還曾一起編輯過文學刊物《文學季刊》。
巴金將鄭振鐸尊為介紹自己進入文藝界的前輩和摯友。1958年鄭振鐸在出國訪問時因飛機失事而逝世,當時的巴金為一家報社寫了一篇哀悼鄭的文章。在此後的四十年中,巴老一直為當年匆就的紀念文章而深感內疚,自覺侮辱了朋友。
1989年,在完成《隨想錄》和《懷念從文》(注:沈從文)後,巴老計劃繼續寫作一組類似的散文,回憶親朋好友。隨後,巴老立馬提筆寫作《懷念振鐸》,但完成兩千多字後,寫作因故擱置。
1998年巴老過完生日後,自感身體日漸虛弱,便主動提起修改和續寫《懷念振鐸》。巴老口述,李小林記錄,陸續完成了四千余字。在1999年初,巴老因病情危重導致呼吸衰竭,不得不做氣管切開手術,從此無法言語,《懷念振鐸》因此也無法完成。
巴老在文章中把鄭振鐸稱為“先生”,他寫道,“因為他不僅把我送進了文藝界,而且他經常注意我陸續發表的作品,關心我的言行。他不教訓,他只引路,樹立榜樣。”
這篇未完成的《懷念振鐸》共四千余字,分為六個部分。巴老在該文中説出自己對朋友的無限懷念和懺悔,也盡力地刻畫出他心中真實的友人的形象。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評論説,《懷念振鐸》是巴金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投注進去的一篇文章。
《懷念振鐸》(未完稿)
(注:此稿于1989年春動筆,1998年12月-1999年1月修改,續寫)
文/巴金
一
|
|
|
巴金《懷念振鐸》手跡 |
一九五八年振鐸在蘇聯遇難,當時我正在莫斯科,得到消息最早,我總疑心是在做夢。考慮半天,我才對冰心大姐講了,她同我一起站在大會主席臺上,旁邊還有幾位蘇聯作家,我們不便大聲講話,我只記得冰心説了一句:“我想他最後在想什麼。”她沒有告訴我她的想法,我也沒有多問。第二天在回國的航機上,我一直想著振鐸,我想知道,他最後在想什麼?
在北京分別的情景還在眼前。我們竟會變得那樣簡單,那樣幼稚,會相信兩三個月後在共産主義社會再見。那個中午,他約我在一家小飯館吃飯,我們頭腦都有些發熱,當時他談得最多的就是這個。他忽然提起要為億萬人的幸福獻身。他很少講這一類的話,但是從他的一舉一動我經常感受到他那種為國家、為人民獻身的精神。不為自己,我認識他以前,讀他的文章,就熟悉了他的為人。他星一樣閃爍的目光注視著我,我能感覺到他那顆火熱的心。機窗外大朵大朵的白雲飄過,不過三個月的時間,難道我們就只能在這一片“棉花”中再見了?
我安全地回到北京,機場上看不到任何熟悉的面孔,眼前有只大手若隱若現仿佛等著和我握手,我心裏一驚,伸出手去,什麼也沒有。真的告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