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心——巴金與高爾基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3日 15:19
巴金在自己的文章中幾次提到高爾基,説高爾基是他喜愛的作家,甚至是他的老師之一。巴金比高爾基年輕36歲,早年譯過他的短篇小説,1949—1950年譯過他的幾篇記述契訶夫、托爾斯泰和布羅克的回憶錄。
巴金進入文壇後,寫作短篇小説時,在上海懷著激動的心情翻譯了高爾基早期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他説,他“特別喜歡高爾基的短篇小説”,還説:“我那時期的創作裏就有他的影響。”後來他把翻譯的短篇小説結成集子,于1931年以《草原故事》為名出版。
出生在封建大家庭,在城市里長大的巴金,面對這位浪跡天涯,與下層民眾混在一起的高爾基,讀到他描繪的流浪漢、茨岡人、士兵、乞丐、妓女,種種不幸的人們遭遇的小説,眼前展現出另一片天地,另一些不熟悉的人物。這一切使巴金感到驚異、振奮。
巴金在高爾基的小説中,除了認識一些陌生的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作者的坦誠與善意。作者絮絮漫語,像是把心交給了讀者,讓讀者了解到更多的人,更廣泛的生活。他的小説不説教、不訓導,而是用樸樸實實的話讓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認識自己,覺醒起來,讓被壓迫的人奮起反抗,讓人類看到光明的未來。
巴金翻譯的高爾基早期小説大部分是作者三十歲的作品:《馬卡爾 楚德拉》、《阿爾希普爺爺和廖恩卡》、《伊則吉爾老婆子》、《在草原上》、《因為煩惱無聊》、《科留沙》等。巴金在自己的文章中雖然沒有專門分析過作品中的人物,但他提及過茨岡人左巴爾、阿爾希普爺爺和孫子小廖恩卡、草原上的兵、秋夜裏被人趕出家門的娜達莎、癡心給自己寫情書的傑瑞莎、主動讓馬踢死自己的科留沙……這些淳樸憨厚的人。巴金十分讚賞高爾基,説“他帶著不可制服的銳氣與力量走進文學界,把俄羅斯大草原的健康氣息帶給世界各國的讀者。”巴金最常引證的是伊則吉爾老婆子講的故事:為了把陷入絕境的同族人引出黑暗而撕開自己的胸膛,掏出燃燒得像太陽一樣亮的心,為他們照亮道路的丹柯。
巴金在丹柯身上看到更深遠的意義,説高爾基本人“就像他的草原故事中的英雄丹柯一樣,高舉著自己的‘燃燒的心’領導人們前進”。
1982年巴金在一篇“後記”中,談到自己近年一直在探索文學藝術的作用時,自問道:“文學藝術的作用,目的研究是什麼?”“難道我們在紙上寫字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然後自答:“一般人都承認文學的目的是要使人變得更好”———這是高爾基的名言。
1984年5月15日巴金應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邀請,抱病出席在東京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他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們呼籲:“我們的前輩高爾基在小説中描繪了高舉‘燃燒的心’在暗夜中前進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説家自己仿佛就是這樣的勇士……”他希望各國的作家們都能像丹柯那樣無畏地獻出自己的赤心。
歷經滄桑與戰火,在十年“文革”中飽受迫害與侮辱的巴金已經一百高齡了,他的每個字都含著血和淚、愛與恨,熠熠閃閃,光輝四射。巴金———正像高爾基所描繪的丹柯,用自己燃燒的心,為讀者照亮一條走向光明的路。(高莽)
《人民日報》 2003年09月25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