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中原文化北京行 > 河南人 > 正文

人民時評:“河南人”的背後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20日 11:25

  劉成友

  有關河南人的段子很多,且流播甚廣,這是民間口頭文學對河南人的醜化;媒體上有關河南的一些負面報道,似乎為這種醜化提供了方方面面、源源不斷的佐證。兩者相互促動,在反復的講述和無盡的傳播中共同完成了對河南人“妖魔化”的過程。到如今,醜化河南人不僅是擋不住的潮流,甚至成為一種時尚。關於河南人的段子和事件,正成為人們旅途中的笑料,茶余飯後的談資。

  於是有河南人開始反擊,也有理性的學者站出來為河南人辯護,包括作為河南人的作家劉震雲自告奮勇要給河南人作形象大使。據説網上也展開了大討論,參與者甚眾。市面上還有關於河南人的書在熱賣,像《解讀中原》、《河南人惹誰了》等。但有的書與其説是在幫忙,不如説是在添亂,作者們忙忙碌碌最後卻中了書商的計,無理性分析之功,倒有炒作謀利之嫌。

  我更感興趣的是,這種醜化和歧視河南人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是什麼。而考察這種社會心理,廣為傳播的民間話語可作為最好的解剖範本。

  河南人到底是好還是壞?這似乎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甚至可以説是個假問題。這裡的“河南人”是指涉哪一部分人?是某個?是一部分?還是指所有的河南人?如果是前者,那不足以具有代表性;如果是後者,那麼誰都無法敢下這種大而無當的判斷;即使是一部分,也很難説就代表了全部河南人。如此説來,這不是個假問題嗎?

  説河南人不好的,顯然是把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個或幾個河南人做的不好的事情,強加到了全部“河南人”頭上。也就是説,是用類概念替換其中的個體,這是人們常犯的以偏概全的錯誤。心理學上又把這種心理稱為“社會刻板心理”,即機械、、片面、刻板地對事物下判斷、作推理,以個別或部分代替整體,以片斷推延至全程,以局部涵蓋全部。實際上,盲人摸象,以象腿代替全象的錯誤,在明眼人身上同樣會犯。這種心理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你光睡覺不幹活,你們河南人就是懶。”“真不會説話,你們河南人就是傻。”誰都不難發現這裡面的邏輯錯誤,但説話者自己卻渾然不覺。

  這是民間潮流常有的一類偏向。原生態的民間思想在草根裏鮮活生長,在地下奔行涌動,常充滿大智慧,具有真性情。但也正由於其原生態的一面,這種潮流常常缺乏理性的指引和歸化,容易導致盲目地追風趕潮、隨大流。仔細分析起來,這股醜化河南人的民間潮流包含了兩種傾向:偏見與歧視。前者是表現形式,後者是內在本質,其中歧視又可分作兩個層面:地域歧視和身份歧視。

  先説地域歧視。據我了解,關於河南人的段子,以北京等為主的大城市流傳最廣、最為集中,其他地區以前對此所知甚少。這固然與在京工作和打工的河南人多有關,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歧視首先是中心對於外圍的歧視,一如巴爾扎克筆下巴黎對外省人的態度。北京作為中國的中心,有著外省所不能比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諸種優越性,也因此常以現代化和文明程度之高自傲于外地人。“河南人”不幸成了外省人中的倒楣蛋和犧牲品。省城之於非省城,市、縣城之於鄉下,這種地域歧視心理都是多多少少存在的。

  再説身份歧視。以前又叫等級歧視,現在是新社會,人人平等,沒有等級了,於是演變為身份歧視。在烏魯木齊打工的民工李臘英因為一塊蛋糕跳車身亡,使關於身份歧視的討論再度熱烈起來。城裏人歧視鄉下人,富人歧視窮人,市民歧視民工,都是身份歧視,歸根結底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消除。土氣,不講信用,或者是再加上些道聽途説以及媒體報道的坑蒙拐騙、小偷小摸、假冒偽劣、勾心鬥角事例等,是段子裏的河南人,更準確一點説,是河南民工被歸結出的特點和毛病,但冷靜一些看,這些特點或事例在任何地方、任何階層的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地存在,而不只是部分河南人有的毛病。可民間話語把所有的這些毛病和醜行都移植到河南人,特別是民工身上,這不是歧視又是什麼?

  歧視一方面來自地區間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來自民間話語中強勢力量的擠壓。在歧視中,一方以洋洋自得的強勢地位形成對對方的優越心理,在傲慢與偏見中製造鴻溝,生産怨恨,殺死寬容。如今我們注重教育,強調發展,有利於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最大程度地消除歧視和偏見,使每個人都成為一個有平等意識和現代觀念的公民,畢竟,偏見比無知更遠離真理。

  哪一天當人們都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各種各樣的人,以寬容的心態理解多元的世界,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那也是我們成為真正意義的現代公民的一天。

  “河南人”背後,不僅顯示著上述種種有意義的社會心理,在根本上,河南人背後,站著的就是我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這需要每個現代人認識並自省。

(編輯:小文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