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中原文化北京行 > 河南人在北京 > 正文

是誰將北京人與河南人"捆綁"到一起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9日 11:43

  繼京城100名博士丹江栽種友誼林、首都媒體集中探訪水源地之後,來自全國32家知名網絡媒體又在互聯網上掀起第三次看河南的熱潮,其中,“根據地”在北京的網絡媒體就達到15家;而與此同時,河南人也頻頻進京:精選豫劇在長安大劇院上演,丹江清水送進人民大會堂,通過各大媒體發出河南遊的盛情邀請……

  近年來,河南和北京的交往格外頻繁,不但有官方的,更多是民間的。有人感慨:儘管隔著一個省區,有相當的距離,河南與北京卻越來越像是一個加速融合的整體;有人疑惑:三五年前,不少河南人都羞稱自己是河南人,又是誰將北京人與河南人捆綁到了一起?

  水是紐帶:南水北調丹江,清水濃于鮮血

  4月26日,千龍網記者隨第三屆“網上看河南”南線采風團來到了位於豫、鄂、陜交界的亞洲最大人工淡水湖——河南南陽淅川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地,丹江水將沿南陽、平頂山、鄭州通過河底隧道,經焦作、鶴壁、安陽、邯鄲、石家莊、保定以及漢水、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到達北京,引水渠長1246公里,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主要向北京、天津以及沿途城市供水。

  為了給北京人民真實再現水源地環境,千龍網記者當天特別用心地觀察和記錄:早上八點,采風團從南陽向渠首和水源地前進。一路上,闖進網絡媒體記者編輯們眼裏的,是一幅氣勢恢弘的綠色畫卷:公路兩旁,漫山的湖桑果藥新葉綻放,遍野的小麥油菜盎然生長,越近渠首,綠色越濃;來到渠首,站在與引水閘平行的天橋上極目遠望,引水渠兩岸綠樹成蔭,綠草遍地,除了點綴其間的一點花紅和人影,別無其他。

  而登上環保輪船遊丹江,更令記者驚詫:水庫庫區碧波盪漾,湖光山色渾然一體,水面上見不到任何漂浮物;在庫區中央,水面寬達20余公里,天水一色,極目無涯;棄船上岸,難見工廠、民舍和其他建築物。導遊介紹説,環保部門水檢測顯示,丹江水的一般指標和生物指標都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是非常難得的高質量飲用水,立即有隨行記者用礦泉水瓶打水就喝,引得眾人紛紛效倣。

  “為北京輸送放心水,把南陽建成生態城,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1000萬人民的共同心願。”南陽市委書記何東成在接受千龍網記者採訪時説,為了把丹江的一湖清水保護好,市委市府僅“九五”以來,就投資20多個億,從遏制工業廢水污染入手,傾力打造綠色和生態城市,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3%,森林面積佔全省1/4,形成了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生態環境。

  為了讓北京人民在2008年喝上丹江水,南陽人民還將做出巨大犧牲:南水北調二期工程實施後,丹江口水庫將加高大壩,庫水將淹沒眾多的鄉鎮,淅川縣新增淹沒面積153.1平方公里,涉及14萬人和耕地13.05萬畝,實物損失40多億元。千龍網記者撇開當地陪同者,與庫區的一些老百姓交流,卻沒有聽到數落和抱怨,表露最多的兩種情感是留戀和懷念。

  “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群體奉獻精神。”來自北京人民網、天津北方網的記者在離開南陽時都這樣説,水是紐帶,將京津人民和河南人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食是天命:上得百姓餐桌,就是親近朋友

  4月28日,采風團來到了中原第二中心——許昌,參觀了鄢陵花卉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並通過採訪了解到,許昌市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培育了花木、蔬菜、中藥材三大新興特色主導産業,建成河南區域連片種植較大的露地蔬菜生産基地。2003年,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80元,比河南省平均農民人均收入2236元高28%。最為典型的是,公司+農戶的模式已經顯示出巨大威力:河南眾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畜牧和蔬菜基地,帶動農戶126000個,僅蔬菜一項,農戶畝均純收益就達2200至3000元。

  而事實上,蔬菜種植正在成為整個河南農業結構調整新亮點。早在2001年,河南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95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佔全部農作物的比重達到10%,成為僅次於糧食、油料的第三大農作物,是河南種植業中效益最好的産業。近幾年,在生産總量迅速擴張的同時,蔬菜産業科技進步也在不斷推進,品種結構不斷優化,通過重點推廣了設施栽培、配方施肥、安全間隔期産銷等技術,全省溫棚總面積發展到200多萬畝,建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基地30余個,綠色食品年産值達到4億多元。河南蔬菜生産正由量的積累向質的變化發展。

  與此同時,河南用優惠政策、下巨大力氣扶持蔬菜産銷企業,促成以鄭州陳砦、南陽新野、許昌襄縣、週口扶溝等和亞世達、長遠、華以、龍雲等為主的産銷品牌、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緊接著建設開通了省級菜籃子信息網,進一步搞好蔬菜的産銷銜接和信息服務。目前,河南蔬菜已遠銷到全國23個省(市、區)和俄羅斯、越南、韓國、日本等國。

  首都北京,當然成為河南蔬菜的進攻要地。來自北京市場協會的數據表明,今年一季度,河南蔬菜與河北、山東、海南、北京本土等地的蔬菜,已經成為北京各大批發市場的主要來源。而令北京人記憶最為深刻的,還是去年5月份,在“非典”最為肆虐的時候,520噸河南放心蔬菜安全進京,保證了京城百姓在非常時期的生活需求。

  “民以食為天。上了老百姓餐桌,就是信得過的朋友。”千龍網記者調查發現,河南蔬菜為當地農業經濟贏得了發展,也為首都百姓了解河南、認同河南做出了貢獻。

  人是依靠:外出務工“豫軍”,京都建設主力

  這個民工的故事曾經出現在央視《東方時空》和多家京城媒體:2001年10月12日18時30分,

  77歲的王松濱從北京民航總醫院附近的家中出來,一輛急駛的出租車將老人撞倒在地。司機停車抱起老人放到車后座,説要送他去醫院。車駛過民航總醫院卻沒有停下。老人害怕了:“你拉我回家吧,我不去醫院了。”司機不出聲,將車開得更快了。老人用手使勁砸著車窗,大聲叫道:“快把我放下去!”老人的手都砸出了血,司機仍然沒有停車。出租車左轉右拐,開到一條偏僻的小路上。司機把老人抱下車扔在路邊,隨即開車溜走了。

  夜幕降臨,四週沒有燈光。老人拖著傷腿在地上爬行,大聲呼喊:“救命!救命!”幾輛汽車和眾多路人都穿梭而過,無人駐足。這時,一個騎自行車的小夥子停了下來,詢問情況後,先給老人家裏打了電話,隨後攔了一輛麵包車,和司機一起將老人送往醫院。到醫院後,小夥子又抱著老人掛號、照片子。檢查發現,老人右腿粉碎性骨折。“如果不是送得及時,老人的腿可能會保不住。”大夫説。當趕來的家人安頓好老人,卻發現救人的小夥子不見了……

  發動媒體多方尋訪,人們終於找到了這個見義勇為的小夥子和他的更多感人故事:河南省鄧州市十林鎮王河村來京務工青年孫天叢,以前還在北京救過一位老人。那天他很晚下班,途經酒仙橋下一個河坑時,發現有個老人在水裏掙扎。不會游泳的孫天叢找來長棍,讓老人攀附著上岸。隨後,孫天叢打車送老人回家後悄然離去。後來,有記者了解到,7年前因寧願被開除也不給外國女老闆下跪而轟動全國的孫天帥,竟是孫天叢的堂兄……

  以孫天叢兄弟為代表的河南外出務工人員正在用實際行動扭轉人們對河南人的誤解和醜化,也在努力發揚河南人民勤勞樸實、艱苦創業的精神,促使自己成為建設他鄉的一支生力軍。在北京,就活躍著一支龐大的“豫軍”:2003年,河南外輸出務工人員600余萬,其中在京工作的就有近50萬人,是對京勞務輸出的第二大省。“他們從事著當地人不屑的職業,為首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千龍網北京市民留言板上,類似評論不在少數。

  “這樣的改觀一定有深刻內因。”有人説。第三屆“網上看河南”活動期間,千龍網記者就此調查採訪,發現起碼有兩條經驗值得一些勞務輸出重點省份借鑒。一是加大財政補貼,支持農村貧困戶勞動力轉移。近年來,河南省設立33個縣級勞務基地,建成48個省級勞務基地,每年培訓約400萬人,今年更是增加財政撥款2000萬元,對自願參加培訓的農民給予財政補貼,培訓內容涉及基本常識、實用技術、法律知識、道德品質等。

  二是樹立形象標桿,為所有外出務工的河南人確立參照物。2002年12月,河南省委宣傳部、文明辦等部門在京對30名具有廣泛代表性、一定先進性和先導性的豫籍優秀外出務工人員進行表彰。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孔玉芳在表彰會上要求:河南在外務工人員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和樹立河南形象;把北京當故鄉,為首都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

  河南此舉側重激勵先進、塑造形象、擴大影響,而北京人已然接受了河南人的加盟和融入。“説實話,北京城和百姓家的正常運轉,已經離不開這個外來的團隊了。”家住朝陽區延靜西裏某小區、曾經因為河南保姆春節回家而被弄得焦頭爛額的陳先生如是説。

  史是接點:黃河流域發祥,皇城根下延續

  4月28日,第三屆“網上看河南”南線采風團來到許昌。許昌市市長毛萬春首先介紹了許昌的歷史:早在遠古時期,炎帝後裔部落酋長許由率眾耕於此,故稱許地。西周初期,被封為許國。秦朝改稱許縣。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使之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昌還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許昌所轄禹州市,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大禹死後把位子禪讓給了啟,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朝。許昌也是姓氏宗親祖根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許、陳、鐘、方等姓氏之根深植許昌大地。

  而前一天南陽市委書記何東成的“隆重推薦”還尚在耳鼓:南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和漢文化的搖籃,曾哺育出“醫聖”張仲景、“商聖” 范蠡、“科聖”張衡、“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和馮友蘭、姚雪垠、二月河等現、當代名人;還有以世界第九大奇跡恐龍蛋化石為品牌的伏牛山風景區,以“兩祠”(南陽醫聖祠和南陽武侯祠)、“兩館”(南陽漢畫館和張衡博物館)為主的漢文化,以“兩衙”(南陽府衙和內鄉縣衙)為主的官署衙門文化……

  相鄰的兩個地級市都有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澱,令來自全國各地網絡媒體的記者編輯嘆為觀止,而事實上,許昌、南陽的歷史文化不過是中原大地之小小一斑,被學者稱為“中國之中的中國”的河南,人文經濟歷史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悠長:老莊哲學、程朱理學在此發源,儒、釋、道文化在此繁衍興盛,仁義禮智信在此像黃河水一樣淳厚綿長,“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被岳母刺在中原脊樑上……“整個世界,整個中國,再也找不出一個地區,擁有像河南這樣豐厚的歷史,這樣悠久的文明,這樣閃亮的人物群。”第三屆“網上看河南”采風團團長、國務院新聞辦巡視員王慶存感嘆地説。

  因此,在結束為期六天的采風活動後,在了解到更多有關河南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在與北京兩相對比的前提下,“將北京人與河南人捆綁到一起的,首先是歷史”,成為采風團成員的共識。大家普遍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而首都北京是中華文明的承接地,從某種意義上説,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前河南是典範,之後北京是縮影,二者肩上都擔負著傳承歷史、傳播文明的重任,只能結合不能分割。(作者:阿良)

(編輯:小文來源:千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