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頻道 > 中國語文觀察——漢語的尊嚴和方向 > 英語Vs漢語 > 正文

漢英之間的理智與情感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15:33

  作者:胡旭東博士

  這學期我在北大開了一門全校通選課,本來我以為自己剛剛留校任教、課的內容又是關於比較冷僻的詩歌的,聽的人一定不會多。結果,上課的時候令我大吃一驚,密密匝匝的學生在教室裏坐著、站著,遠遠超出了該課的選課人數限定。憑我的直覺,一定不是我的微末道行和詩歌的魅力把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他們吸引過來了。果不其然,一經詢問,才知道其中“奧妙”:由於我的課程名稱中有“歐美”二字,開課單位又是北大外國語學院,所以很多人認定這門課要用英文講授,都想過來為英語充充電、鍍鍍金。當我慚愧地表示這門課由於涉及到多個語種的作品、只能用漢語結合漢譯文本來講授的時候,一些學生在遺憾之餘,依然堅定地説:“還是要上!成績單上只要有帶‘歐美’倆字兒的課程成績,對考完GRE申請獎學金都有好處。”

  這件事情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在當今之中國,再偏僻的話題和現象,只要和英語沾邊(甚至只是在想象中和英語沾邊),都會從“冰點”變成熱點。如果説中國社會文化的表層標誌在八十年代是“文化熱”、九十年代是“經商熱”的話,那麼,在中國入世、奧運會申辦成功的大環境之下,二十一世紀的這頭十年的社會文化表層標誌或許就會是“英語熱”。君不見,各種旗號的英語學習方法像《大話西遊》裏面牛魔王身上抖下來的“無敵牛虱”一樣,鑽進大江南北黃河內外尋找渴望用英語升學、出國、找工作、提職稱的人。我的一個朋友因為被GRE折磨了一年之久還考得一塌糊塗,就決定跑進貴州的深山老林去找一個沒有英語的地方調養一陣,令他無比鬱悶的是,在黔東南的一個縣裏面,斗大的英文字母不識半個的農村青年都知道“想要出國不要慌,北京有個新東方”,就差沒把“瘋狂英語”像“三株口服液”或者“中華噴施寶”一樣刷在鐵路和公路沿線上了。

  在一個説漢語的廣袤國土上出現英語學習的狂潮,這多少讓人有些感到無奈。不過,無奈歸無奈,現實歸現實,一種群體的願望只要有充足的集體理智作為指引,即使形成了狂潮也終歸能有它合理的流向。譬如,如果學習英語的人都把“師夷長技以制夷”作為一個根本的學習內驅力,那麼這種學習狂潮多少會讓人覺得安心一些。怕就怕一些人是在“師夷長技以順夷”的內驅力之下,或者是在根本就不知到“師”的是“長技”還是“短技”的狀況中迷迷糊糊地跟著別人捲進了這個狂潮的。尤其是後者,現在許多學習英語的人都是在方法的迷宮中跌跌撞撞,見一個學一個,所學之“技”是“長”是“短”根本無從判斷。

  在我所了解到了各種名目繁多的英語方法之中,有一種其範疇超出了方法論界限的“方法”引人深思,這就是由著名教育工作者、凱洛格的MBA劉克亞先生創立的“表演英語”。之所以説它超出了方法論的界限,是因為“表演英語”的目的恰恰就是讓人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關鍵並不是在像洗髮水品牌一樣不斷翻新的“方法”上,而是在於從personal development(個人發展)的角度入手,把英語的學習和一些“人生技巧”、個人管理能力、生活理念結合起來,使英語學習變得不僅僅是為了學英語本身、為了一時一勢的出路而學習。在“制夷”還是“順夷”的問題上,劉克亞先生更是像托馬斯莫爾描述烏托邦一樣,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際自由族”的概念,認為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終極歸宿並不一定是大洋彼岸,在對中國的前景充滿自信的前提下,他認為中國人學好了英語不改變中國國籍就可以成為在全球範圍內自由工作、自由居住、自由生活的“國際自由族”。對於那些懊悔自己投錯了胎,不能以一副金髮碧眼的外貌、一本USA的passport在全球飛揚跋扈的人來説,這種建立在民族氣節之上的“世界公民”想象力會起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我突然想到前兩天在《書城》上面看到的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孫康宜女士的一篇名為《在語言的夾縫中》的文章。這篇文章記敘了她對幾十年來在數種語言(包括方言)之間週旋所引發的身份認同問題的思考。她提出,對於一個有著複雜的語言背景和生活環境的人來説,雖然他(她)在理智上可以“左右逢源”,但在感情上,即使忘卻了母語,哪怕憑著僅存的口音和強調,他(她)也要找到母語帶來的驕傲感。

  就學習英語的問題,我想要説的和孫康宜女士的觀點非常接近。從理智的角度,我知道英語作為一種全球通用的工具擁有絕對的優勢,它要求一個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的民族盡其所能地掌握它、使用它(同時,也必須對工具的“非工具”的一面,也就是對附著在它上面的價值觀、立場,保持足夠的清醒);但是,從情感的角度,我又多麼希望漢語能夠成為所有中國人的驕傲感的來源,即使他們成為了劉克亞先生暢想的“國際自由族”,我也希望他們是以漢語而不是英語作為他們之間的password。前段時間有一篇叫做《新西方》的網絡奇文,暢想了若干年後美國大學的BBS上老美學生們都在討論什麼——在那時候,美國學生都以考HSK申請中國獎學金為唯一的奮鬥目標,都搶著上一個叫“新西方”的HSK補習班,發在BBS的帖子,要麼是在慶賀自己申請到了內地某大學畜牧業專業的全獎,要麼是在為自己還沒拿到邊疆某大學的offer而憂慮。這篇其文多少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表達出了和我相同的、在無奈之中堅守的“漢語驕傲感”。

  (注:作者係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講師)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