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新聞前線 > 正文

名城會名人對話會與會專家共話名城保護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03日 20:50

  阮儀三:警惕“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中的反文化現象”

  【觀點】保護城市不僅為了保存歷史遺存,用作展覽、旅遊,開展文化活動,更重要的是留下歷史傳統建築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城市。

  在昨天舉行的名城會“文化與城市性格”名人對話會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是觀點較為鮮明尖銳的一個。有“古城衛士”、“古城保護神”之稱的阮儀三批評國內一些城市無視自己悠遠的歷史和個性文化,建大廣場、移大樹、造“假古董”的做法。“城市建設中瀰漫著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眾多城市正有失去城市記憶的危險。”他痛心疾首地説。

  阮儀三説,現在不少人對古城保護有一種錯誤理解,以為保護古城就是要恢復歷史遺跡,重建古建築,有很多城市甚至做了不少“假古董”。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自己特點的建築。建築保護要“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他將這些行為定性為“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中的反文化現象”,很值得反思。他同時還指出另外兩種對古城保護的誤解:把城市遺産看作是城市發展的障礙、將保護古城認作是發展旅遊的需要。

  阮儀三説,舊城更新,就有一個對“舊城”的認識問題,一些人認為“舊城”就是過去歲月留下的“破爛攤子”,要更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所以常常是大面積拆遷舊房,然後在平地上蓋新的樓房。但這樣一來,就把城市原來的社會結構、文化遺存、城市風貌以及地方風情一掃而光了,也就是把城市的歷史文脈全部割斷了。他説,在歐洲,人們把傳統建築看作是喜馬拉雅山,你是走不過去的,保留它是最好的辦法。

  城市保護到底能不能建設,該怎樣建設?阮儀三給出答案,古城保護性建設要注意“四性”原則。

  ——原真性,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保護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整治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整體性,不僅保護遺存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環境,特別對於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

  ——可讀性,就是要在歷史遺存上直接讀取它的歷史年輪,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不要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它。

  ——可持續性,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認識到,被確定下來了就應該一直保護下去,不能急於求成,我們這一代做不下來下一代再接著做。

  張錦秋:和諧是現代城市的美學標準

  【觀點】歷史文化名城不是凝固的古董,理想的保護方法是新舊分開,老城區以保護為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西北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張錦秋説,現在,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有千百萬人在那裏生活、工作、安家立業,所以,歷史名城的保護比一般的文物保護要困難得多。歷史文化名城不是凝固的古董,只要人們在這裡生活,就要發展,因此,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很重要,比較理想的保護方法是新舊分開,老城區以保護為主,然後發展新城區,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

  然而,現在我們的大多數城市已經新舊混合了,這時候就要對城市進行梳理。和諧是美學的最高標準,也是現代城市的美學標準。因此,對城市的單個建築來説,要站在整個城市的角度來審視,不能脫離它的環境。在老城區,首先要保護好老城的格局,保護好標誌性的傳統建築和遺址,保護好歷史街區。其次,如果老城區一定要建設,要注意新建的建築與整個城市格局、歷史文脈的協調。

  比如法國的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在創作上很有新意,它把所有的管道、空調、送風、回風、自來水管、電線等都放在外面,這樣它的室內就特別乾淨,它的樓板能夠自由升降,墻能夠自由移動,佈置展覽、搞活動很好。另外它把管道等等放在外面,送風管是紅色的、回風管是黃色的……像工業建築,有一種現代的美。但它處在巴黎舊城區,那裏周圍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住宅,因此它破壞了巴黎舊城區周圍的環境。法國建設部的領導曾告訴張錦秋,它是在巴黎城市規劃大法制定之前建成的,要是現在,在這個地段造這樣的建築,肯定通不過。因此,我們的城市建築一定要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能和周圍的環境融合在一起,體現一種和諧的美。

  葛劍雄:把文化傳承人當作“市寶”

  【觀點】“如果離開了傳承文化的人,文化就會變成凝固的物。”

  從三國時期一直説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歷數南京多少次盛衰沉浮:每一次摘去帝王之都的華冠,總是有一大批承載歷史文化的人離她而去。人走了,文化就靜止了,剩下的只有巍巍城墻、滄桑孝陵將歷史凝固,將時間截斷。

  “離開了這些傳承文化的人,南京要發展自己的傳統就很困難。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南京從其歷史名城的地位,以及從其未來的延續出發,最大限度地重視延續文化的人們。”葛劍雄説。

  葛劍雄説,南京首先要重視現今還在的文化名人。南京有一批國內首屈一指的專家學者教授,政府要把他們當作“市寶”一樣,重視他們的作用,重視他們所傳承的文化。第二是要重視南京不同年代歷史的見證人,他們見證了南京的興盛與衰落、光榮與恥辱,非常寶貴。還有就是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承者,比如,民間戲曲、民間工藝、民俗、民間信仰等等,這些人也是“市寶”,你們要讓他們承載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播下去,不被斷截,已經斷了的也要想辦法接起來,這其中也包括南京的方言。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葛劍雄舉出敦煌的例子。他説,以前學界流傳過這樣的説法:敦煌在中國,但敦煌學在世界。當時中國人聽了以後不能接受,但這就是殘酷的事實,因為研究敦煌的文獻,在巴黎的比在北京的多,研究的學者大多也在國外。南京有值得驕傲的六朝歷史遺存,但我們並不能僅僅滿足於這些遺存,南京應該是研究中國六朝文化最權威的地方,應該培養研究六朝文化的隊伍,設立相關機構,如此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將歷史保存下去。

  錢乘旦:南京發展藍圖要以展現歷史為中心

  【觀點】讓南京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培養南京人的歷史意識。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組成員、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説,南京已經開展過很多博覽會方面的活動,但這次是第一次以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這表明現在南京人開始思考南京應該具有怎樣的性格,如何來定位了。

  南京的特點到底是什麼?錢乘旦認為,不是高樓大廈、金融、股票、大工業、尖端的高科技、商業中心,而是是歷史,是文化。從公元前472年勾踐滅吳後在南京建立越城算起,到現在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南京的文化積澱非常深厚,在六朝時就是江南文化的中心。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文人都在南京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如李白、陸游、曹雪芹、吳敬梓、孔尚任等。然而不少南京人的歷史感還比較薄弱,還不太清楚自己生活的城市有這麼悠久的歷史。

  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的、文化的、世界的。因此,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要發掘歷史、弘揚文化、擁抱世界。所以,南京未來的發展,首先要了解世界上哪些與南京差不多的城市是如何發展的。如愛丁堡、波士頓,它們都是以文化取勝。其次,南京要發展,但發展必須要展現歷史。我們要保護建築,這建築要展現歷史;我們要佈局,這佈局要展現歷史;我們要做景觀,景觀要展現歷史。南京整體發展的藍圖要以展現歷史為中心,要以展現南京的歷史性格為中心。我們的文化部門可以舉辦一些和南京歷史相關的活動,讓南京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培養南京人的歷史意識。再次,南京打造文化氛圍,要培養文化人、文人,要有自己的學術界名流。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范磊 作者:沈文虹 宋廣玉

(編輯:紀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