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文化南京 > 正文

  

  四、明都風物——第一大都會

  “南京”這個名稱,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應天府,改應天為南京而得來的,至今已600多年。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建設和經濟文化發展達到了古城歷史上空前的高峰。

  1368年1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南京首次成為全國大一統之京都。明初,從洪武到宣德年間,史稱“洪宣盛世”,其中絕大部分成就是洪武、建文、永樂三朝以南京為中心號令全國而取得的。朱棣在南京坐了18年龍椅,功業不凡,令鄭和七下西洋,便是他遠交海外、宣揚國威的業績。1421年2月2日(永樂十九年元月初一)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仍行兩京之制,南京保留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等中央軍政機構。

  明初南京城有70萬人,已是全國最大都市。南京由於技術人才薈萃,大量財富集中,迅速發展繁榮起來。不但是明王朝的經濟中心,也是全國文化、教育中心。洪武年間設在雞籠山下的國子監,就是一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的大學城。明代南京造船業一枝獨秀,鄭和七下西洋的寶船就是在此製造的。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在南京雞籠山建成國家天文臺,比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還早285年。建築技術方面,歷經600年風雨仍巍然屹立的南京城垣和無梁殿,雄居全國之冠。公元159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南京,就驚嘆南京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偉大的城市。

  公元1644年3月,明朝覆亡。5月,清世祖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建立大清王朝;同月,明皇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故宮登基稱帝,建元弘光,史稱南明。

  五、江南樞要——清代江寧府和太平天國天京

  清兵初下江南,用高壓政策強迫漢人歸順,致使各地起義烽煙不斷。公元1659年夏,南明大將鄭成功與張煌言合軍,水陸大軍17萬,由海入江,志在收復南京。鄭成功打到江寧(清改明應天府為江寧府)城下,哭祭明孝陵,卻中了清朝兩江總督郎廷佐詐降奸計,大敗于白土山,不得不退兵廈門,後來轉而收復台灣。

  康熙與乾隆祖孫兩代清帝,都曾六次巡幸江南。康熙五次祭祀明孝陵,對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禮,又四次校場閱兵;乾隆照樣祭陵、閱兵,還遍遊“金陵四十八景”,題字上百處。清廷籠絡與炫耀武力兼施,江南局勢終於穩定。南京成為統轄江南(包括今江蘇、安徽)和江西的兩江總督駐地。總督署設在漢府街(即今長江路292號,太平天國改建為天朝宮殿,通稱天王府;民國時期為國民政府所在地)。督署東、西兩座轅門,分別題額“三省鈞衡”和“兩江保障”,表明清廷倚為江南樞要,控制東南半壁。

  清前期,江寧絲織進入鼎盛時期,織機3萬多臺、織工超過5萬,城南秦淮河兩岸,為機戶集中之地;絲織業的繁榮,帶動了相關20多個行業。在此情況下,清廷專設了江寧織造一職,兼管官營、民營絲織業,以供奉朝廷,其實都是皇帝親信重臣,直接聽命于皇帝,收集情報,監督地方官員,事權遠過於絲織一業。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沿海北上,溯江直入心腹要地。1842年8月5日,英艦80余艘侵入南京江面,英軍登陸,擺出攻城架勢。儘管江寧郊區人民已在英勇抗擊,清廷欽差耆英、伊裏布仍乘小船登英艦求和。8月24日,清廷欽差備轎江邊,把英國侵略軍代表抬到靜海寺“議約”;29日,又在英艦“康華麗”號上俯首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又稱《南京條約》)。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慘痛歷史,由此開始。

  1853年春天,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在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率領下,水陸兩路,從武昌循江東下,以到金陵“登小天堂”為號召,直取江寧。3月19日,攻佔江寧,遂定都,稱天京。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運動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政治、經濟、民族和男女平等的主張,雖然沒能真正實行,卻反映了農民民主意識的覺醒。太平天國建都南京11年,遺存史跡以洪秀全駐蹕的天朝宮殿和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最為著名。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以後,南京又重新成為清王朝兩江總督駐節之處。從19世紀60年代起,隨洋務運動開展,江寧出現了第一批軍火、電力、機器工廠,西方近代科技在全國較早地引進了古城南京。鐵路、輪船、西式醫院和學堂相繼在南京出現。開全國高等師範教育之先河的兩江師範學堂、規模居全國23行省之冠的江南貢院、重金收購丁丙八千卷樓藏書始建的江南圖書館等,也在這一時期構建起南京文化教育的新局面。

<<上一頁下一頁>>
第4頁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