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 正文

[專稿] 民族教育——中國義務教育的軟肋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6:25

  民族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少數民族的孩子進入主流社會,而是要通過教育培養大批民族知識群,通過他們來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傳承民族文化,從而保持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

曾立岩:農工民主黨雲南省玉溪市委主委

  CCTV.com消息(本網記者張娜報道):作為我國的邊境大省,雲南擁有4060公里的邊境線,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2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4000多萬人口的35%。要了解中國民族教育的狀況,就不能不提到雲南。

  全國人大代表,農工民主黨雲南省玉溪市委主委曾立岩對於中國的民族教育有著深入的體會和研究。

  民族教育——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的護欄

  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對外來文化引進、消化和吸收的過程;狹義的民族教育則專指對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的教育。

  民族教育説到底是“人權”的問題,即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問題。同時,民族教育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從更深的層次來説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國有56個民族,民族的教育同國家穩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少數民族的孩子進入主流社會,而是要通過教育培養大批民族知識群,通過他們來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傳承民族文化,從而保持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

  民族教育的癥結所在

  我國的民族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兩缺”:缺“才”和缺“財”。這集中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1951年我國民族教育方針就已經確定。方針規定,民族教育的內容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1992年民族教育工作會再次提出民族教育的目的是為“打基礎”、“明方向”和“縮差距”。但是,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基礎還不牢,方向還不準,差距沒縮小仍是民族教育的主要問題。

  雲南“普九”率只有79%。由於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投入的增長跟不上國民經濟的增長,所以因貧輟學的現象在雲南非常普遍。

  “民族地區上學難的問題不是學校不夠,而是學校太舊;不是上學走路太難,而是書費、雜費太貴。”曾立言代表憂心地説。

  二,教育形式單一、嚴重漢化 曾代表指出,目前的民族教育已經嚴重漢化,已經沒有多少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而且,某些地方推廣少數民族的雙語教學,僅僅為了讓少數民族的孩子能聽懂漢民族的文化知識,這對於本民族文化的傳播還遠遠還不夠。

  三,教育手段非常落後 曾代表認為,發展少數民族遠程教育的構想非常好,是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好辦法,但是,好的教育一定要有好的師資和輔導力量相配套,如果老師不會使用開電腦,不會使用先進的教學工具,也不會輔導孩子,那麼遠程教育對於孩子來講形同虛設。

  四,師資素質不高 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生活十分艱苦的,他們的子女也無法享受城市優質教學,在這樣條件下,這些教師的確為民族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嚴格意義上説,曾代表認為,他們的基本文化素質還不夠。師資隊伍素質不高必然導致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各種社會問題就會滋生,例如,雲南存在的典型的吸毒和艾滋病的問題。這些社會問題非常不利於邊疆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

  此外,民族教育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環環相扣:經濟不發展,教育投入就不能保證;教育不發展,經濟就沒有支撐地位,在這樣的死循環下,民族文化就有被完全同化或者消亡的危險。

  多管齊下 解決問題

  針對以上這些制約民族教育發展的問題,曾立岩代表提出了幾種建設性的解決辦法:

  第一,民族教育要納入國家教育發展的“快車道”,不能只停留在論證和研究問題的務虛的層面上,要儘快出臺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

  第二,能夠把民族教育納入快車道的只有政府,其他社會力量是無能為力的。政府只有通過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民族教育才有發展希望。

  第三,改革教育模式,加強農、科、教的統籌發展。民族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全都要進入主流社會,很多人才必須為當地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因此,在教育中增加一些必備技能,比如農業技能的培養十分必要。

  第四,築牢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平臺,幫助民族地區整理和挽救民族文化。

  民族教育中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影響著義務教育的全面發展,正如曾立岩代表所説,民族教育不能止步于研究的層面,切實的行動才是至關重要的。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