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呼籲建立“中國文化遺産日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1:16
“我的提案是建立全民的“中國文化遺産日”,用這樣一個形式來提高人們對根係我們文化命脈的民間文化重視程度。我們的民間文化已經處於瀕危的邊緣,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推動和參與到這場文化的‘保衛戰’中來。”
|
|
|
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 |
CCTV.com消息(本網記者 紀東報道)一直忙碌于“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的馮驥才委員也一直廣為媒體所關注,記者利用馮委員好容易才擠出的一點時間,就如何看待民間文化的搶救與商業性開發、如何使民間文化得以傳承等問題對其進行了專訪。
記者:請問“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現在進行得怎麼樣了?有哪些物質和非物質的成果?
馮驥才:我們的工程是從去年2月份正式開始的,現在為止已經有一年多了,我們首先做的是第一批15個省市的民間文化普查,我們所説的搶救是普查性的搶救,或是搶救性的普查,也就是對省市裏一切的民間文化作一個拉網式的田野調查,目前這15個省市已經開始運作起來了,進展良好。
另外,我們現在成立了兩個中心:木版年畫搶救中心和中國民間剪紙搶救中心。前者放在北京,後者放在河北省。去年12月26日我們開了一個木版年畫的中期推動會,因為木版年畫搶救推動很快,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許多産地的基本情況,傳承藝人、遺存的木版年畫,相關的一些資料,民俗、口訣、民間故事、傳説等都做到了摸底記錄。我們這次的田野調查是使用了視覺人類學的方法,實現了文字、照片、圖像三維立體的全記錄,相對比較全面和科學。
今年的重點工作是3月25日的杭州會議,我們將佈置第二批的9個省市的普查工作,同時進行的還有台灣、香港、澳門三個地區的民間文化普查。另外我們要在會上制定民間文化調查的範本,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以方便普查活動的開展。
記者:您認為“搶救工程”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馮驥才: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錢的問題。我們的工程是國家社科基金的特別委託項目,起步資金30萬,但以後就沒有再撥經費了。因此工程進行的很艱苦,基本上是掏自己的腰包,比如説在進行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普查時,就是全部用我自己稿費支付的;另外,內蒙古的一位學者自費調查草原民間文化,一年內走了1萬多公里,完全是自己掏錢。所以説,我感到有些悲哀,現在的企業動輒掏出幾千萬搞選美,搞比賽,而對根係我們文化命脈的民間文化沒有一點的眷顧和投入。
所幸有的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民間文化的搶救和保護,象江蘇省專門撥了500萬,浙江撥出專款1000萬。我們做工作也就直接和鎮裏縣裏的同志聯絡,把一些會議放在縣裏、區裏,這些地方有文化覺悟,而且可以節省經費。
另一個問題是文化學者極其少,很多民間藝術沒有研究者,我們自己的文化沒有人去研究、去解讀,以至於有些民間文化藝術形式趨於消亡。因此我們現在著力進行培訓,當然主要是普查人才的培訓,再配合各個地方的文化幹部、文化館研究人員和民間藝術家們勉強維持起普查工作的開展。
記者:對中國民間文化進行拉網式的普查是否天真?
馮驥才:(笑)如果沒有天真、沒有理想就永遠也做不成,這需要我們有充分的文化責任感和文化良知及其文化熱情。我們的工程要進行十年,我希望在這十年中,有更多的學者人士能夠參與進來,讓我們的隊伍更為強大。
記者:為什麼要在這段時期開始這個工程?
馮驥才:為什麼要現在做,那是因為現在我們正處在文化轉型期,正經歷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在強大的工業文明衝擊下,我們的農耕文明正面臨逐步萎縮和喪失,一些文明的符號已經不復存在,一些民族記憶已經淡忘。因此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已經刻不容緩,也只有我們這一輩能做,我們的前一輩或許意識不到,而後一輩則沒有意識這樣做了。
記者:現在中國各地都掀起了申遺熱,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旅遊,而面對“搶救工程”,各地也掀起了搶救本地民間文化的熱潮,這種積極是否也蘊含著商業目的呢?商業的介入會不會使民間文化變味呢?
馮驥才:對於這種現象,我還是很支持的,無論如何造成一個氛圍,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的一種關注和關愛。有商業目的也不要緊,關鍵是怎樣保護開發,不能為了發展旅遊等目的加上後人的演繹和附加,改變民間文化的原生態,這樣反而對民間文化是一種破壞和褻瀆。
我是非常歡迎“搶救工程”的,因為它是沒有商業目地的,而開發則是有企業行為的,往往在開發中,因為商業目的去改變民間文化的外在形態和內涵。民間文化雖然也是有著自身的發展演變的,但這種變化是漫長的和漸變的,另外民間創造是有感情的,而商業創造則是枯燥的流水線,已經沒有人文的更多內容了。
我們今年的10月要在山西的榆次召開作一次關於古代縣城的保護開發會議主要就是圍繞這個問題。
記者:文化是代代相傳的,想讓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下去,如何讓青少年認識到傳統民間文化的價值,並使他們積極主動自覺地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恐怕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搶救工程”是否有所計劃有所作為呢?
馮驥才:我們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保持東方民族所創造的獨特的文明形態,使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載體能夠傳承下去。因此我們不僅要保護這些遺産,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喜歡自己的文化,現在我們對過去的文化斬殺太大,而西方的文化對我們的衝擊又太大。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加深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我有兩個建議:
一是建立文化遺産日。現在已經有中國美院和清華大學等單位號召建立“青年文化遺産日”,確定為每年的1月1日,我提議建立全民的“中國文化遺産日”。以便增強人們的重視程度。
二是我們的民間文化內容進入學校課本。我們的學校應該把民間文化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小就培養孩子們對民間文化的知識和熱情,同時建立一種我們自己的審美觀,對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正確的審美觀念。
最後,馮委員深情地説,我們的民間文化已經處於瀕危的邊緣,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推動和參與到這場文化的“保衛戰”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