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走近獲獎作家 > 正文

誰為茶苦 其甘如薺 ——王旭烽的"茶人"世界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9日 10:22

  

俞小石

  王旭烽,1955年生於杭州,198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歷史系,分配至《浙江工人報》任編輯,後調至中國茶葉博物館。1998年調入浙江省作家協會,專業寫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

  自1979年發表第一部獨幕話劇《承認不承認》至今,已創作近400萬字。主要作品有《春天系列》、《西湖十景系列》《茶人三部曲》、《飲茶説茶》、《杭州史話》,大型電視片《浙江七千年》、《話説茶文化》(主撰稿)等。其中《南方有嘉木》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見到王旭烽的時候,她正在浙江省女子監獄參加浙江作協舉辦的"警官三日"活動,一身警服,頗有幾分英姿颯爽的感覺。説起她《茶人三部曲》中的前兩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獲茅盾文學獎的事,她平靜地説:"這次獲獎是對我過去的肯定,但是我還是原來的我,老老實實地寫作,像茶一樣待人。"

  茶,這個字眼平緩地從她的話語裏流出來。對於一個喝了幾十年的茶也愛了幾十年的茶,又用了十幾年的工夫去寫茶人説茶事的女作家來説,茶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王旭烽告訴讀者,《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築草為城》)的主題依次為:新生與滅亡、戰爭與和平、文明與野蠻。而茶,則象徵著其中美好的一面:新生、和平、文明、進步、奉獻……在她的心中,茶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物品了。茶的精神,在她看來,就是一種和平、堅韌、奉獻的精神,這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寶庫的一部分,《茶人三部曲》所想表現和弘揚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

  《茶人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動筆,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書以江南杭姓茶葉家庭六代人的命運沉浮為主線,將中國茶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1863年太平天國撤出杭州城寫起,一直寫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資修建的杭州國際和平館揭幕為止,共130萬字,寫了60多個主要人物,堪稱是中國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説。小説出版後,得到了相當的好評,其中《南方有嘉木》已重印四次。

  開始寫這部"茶人"系列的時候,王旭烽剛剛到中國茶葉博物館工作沒多久,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個茶文化博物館,豐厚的館藏裏深深蘊蓄著的茶的氣息、茶的故事、茶的精神讓王旭烽無限迷戀,她決心開始寫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用小説的形式把中國茶文化、中國茶人的故事寫出來、介紹出去。於是她拿起了筆,在其後的十年裏深深陷入茶香繚繞裏的喜樂悲愁。寫《不夜之侯》的時候,她懷孕了,劇烈的妊娠反應下,她的腦海裏固執地縈繞著那些茶人茶事,恍惚中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正在和自己一起思考、一起創作。寫《築草為城》的時候,她的美尼爾氏綜合徵犯了,在病痛的折磨裏,她頑強地攤開稿紙,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就這樣,她不僅寫完了130萬字的《茶人三部曲》,還寫出的散文集《飲茶説茶》、20集電視解説詞《話説茶文化》……茶,仿佛是她生命中永遠無法斬斷的前緣。

  在王旭烽的案頭,一直放著《水滸傳》,從中可以折射出她對文學的理解。她告訴記者,她始終認為,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學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寶藏,值得我們去挖掘和繼承,就她個人來説,她一直希望能用一種古典的方式來寄託某種現代的關懷,能夠把中國的文氣傳承下來。以《茶人三部曲》為例,在語言上就吸收了不少文言文的滋養,運用了大量的成語和古詩詞,雖然有人會認為這樣顯得書袋氣太重,但她卻並不以此為非。

  談到茅盾文學獎的時候,王旭烽表示,自己的創作一直得到浙江作協和許多朋友的關心和支持,正如小雞破殼而出是需要一定的溫度一樣,好的創作也需要有好的氛圍,這次能夠得獎,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他們的幫助,她為自己能屬於這樣一個大家庭而感到幸運。至於自己,這十多年來在茶的教育和磨練下,心態已經比以前平和多了,更為看重的是寫作的過程而非結果。她表示,自己最近正在為專題片《夏衍》撰稿,也正打算寫一部關於篆刻的小説。

  "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龍井極品。"一位評論家這樣稱讚王旭烽和她的《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中杭氏忘憂茶樓上的那幅出自《詩經》的對聯倒似乎恰好可以做這句話、也做王旭烽和她的寫作的注腳:

  誰為荼苦,其甘如薺。(tom.com)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