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走近獲獎作家 > 正文

張平:什麼都有代價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9日 10:13

  

尚曉嵐

  在本屆茅盾文學獎的4部獲獎作品中,張平的長篇小説《抉擇》顯得很特別,它尖銳的題材、樸拙的手法與其他獲獎的小説截然不同。然而張平無疑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電影《生死抉擇》的上映,幾乎使他的名字家喻戶曉,許多人都知道有一個要為老百姓寫書的作家叫張平。

  獲得茅盾文學獎也算是圓了張平一個夢,他的另一部小説《天網》曾參加上屆茅盾文學獎最後5部作品的角逐,結果以一票之差落選。張平對《抉擇》的獲獎感到欣慰,但他顯然清楚自己的小説為什麼能獲得認同:“獲獎並不意味著一個作家的作品更能經受時間和歷史的考驗。評委們投票給我,我想更多的是對我這種創作方式的關注和鼓勵。獲獎是重要的,但與之相比,固守一個作家的基本立場則更重要。”

  在張平含蓄的談話中,記者隱約感受到了圍繞《抉擇》的一些議論:小説的藝術性不足。從《法撼汾西》、《天網》到《孤兒淚》、《抉擇》、《十面埋伏》,張平一直堅持“近距離表現生活”的創作原則:“在我們中國作家中,應有更多一些人去關注現實、關注改革、關注當下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如果我們的作家都想同社會和生活保持距離,都想讓自己的作品永久流傳,那我們後輩的閱讀負擔是不是太重了?”張平甚至願意付出作品“速朽”的代價,只要“能對國家的改革和發展有所促進”。

  獲得茅盾文學獎是張平創作的一個新起點,他表示,今後的創作方向不會改變,並力爭作品更深刻、更精緻,避免粗糙、藝術性不足的缺陷。張平身上有一種北方人的倔強和認死理兒,他作出了對未來的展望後突然又話鋒一轉:“一部直面現實的作品,如果既想保持強烈的感染力、震撼力、衝擊力,又想具有細膩、精緻和深刻的藝術性,是非常難的。我會儘量爭取二者的統一,如果二者發生衝突,我會更多地選擇前者。”

(編輯:小文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