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走近獲獎作家 > 正文

王安憶:洗盡鉛華始見真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9日 09:45

  

王平平

  因為《長恨歌》獲得了本屆茅盾文學獎,一直游離于記者和同行之外的王安憶終於走進人們的視線。

  迄今為止,《長恨歌》已經再版5次了,光2000年就已經印刷了8次,自1995年末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來,累計正版印數超過10萬冊,可以看出這部作品的分量,之前有過一個版本的《長恨歌》,封面是王安憶的照片,大家一致認為這張照片很漂亮,可王安憶對這一版本不是很滿意,“脂粉氣太重了點”。目前,該書再版重印,當問及對新版封面的意見時,王安憶表示,不要再用她的照片做封面了。新版的《長恨歌》封面是上海的外灘,微黃的色彩,給人30年代的記憶,對此王安憶挺滿意的。

  這次茅盾文學獎頒獎,王安憶的先生也同行,他在上海一家音樂出版社供職。談起這張封面照片,王安憶就把目光投向了她先生。她先生説,那照片是他拍的,他和王安憶都很滿意。“當時新加坡那邊的報紙也用這張,發得很大,也很漂亮。王安憶那時比現在要亮些,不是漂亮,是精神狀態更好些,她1996年住院過,身體恢復得很慢,現在已經好多了,”王安憶先生回憶説。除了《長恨歌》,王安憶的另一本長篇小説《富萍》也很引人注目。這兩本書都是講述上海和上海人的故事。《富萍》講述的是文革前的故事,大概在1964、1965年期間。當時的上海組織很嚴密,王安憶從一個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樣到這個城市來聚集,“1964年的上海對我是有感性經驗的,內容也涉及到我個人的經歷和我的家庭,不像《長恨歌》全憑想象。語言上也有一些區別,我在寫《長恨歌》之前一直使用很繁複的敘述語言,把對話也當作旁觀敘述。到《長恨歌》已經到了極致,追求華麗,是想講繁華夢破,文字很密。《富萍》的文字就平實得多,儘管也是我一貫的寫實主義風格。情節和語言都很日常生活化,寫來也是以很平靜的方式。”

(編輯:小文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