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走近獲獎作家 > 正文

握寫布衣——作家張平訪談錄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9日 09:34

  

沈文愉

  “如果我以前沒有真正想過我的作品究竟是要寫給誰看的,那我現在則已經真正想過和想定了,我的作品就是要寫給那些最底層的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為他們而寫作”!當作家張平的短篇小説《抉擇》出版並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産生了轟動效應後,張平的宣言受到讀者的歡迎。他的這部繼《法撼汾西》、《天網》、《孤兒淚》之後的現實主義力作也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張平的《抉擇》直面現實,關注時代,整部作品正氣凜然,具有強烈衝擊讀者心靈的思想和藝術力量,其啟示意義發人深省。

  張平始終認為,一個作家應當具有良知,體會到老百姓的辛苦與不易。張平在採訪時經常有意識地去體驗生活。有一次他去買票,從早上9時一直排到淩晨2時,擠得渾身是汗,最後也沒有買到。他還採訪了二十多個“二奶”,看到了市場經濟對女性的威脅。當他感到悲哀、感到社會的殘酷時,這些女孩卻很滿意。他把採訪所得的部分材料用在他的新作《對面的女孩》中。他説:“我的父母、姐妹都在農村,特殊的人生經歷使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百姓。我瞄準的讀者對象在基層。蓋些最基層、最普通的老百姓對文學藝術卻接觸得最多,是最真誠、最忠實的讀者。你要是常年生活在一個極其孤獨的小天地裏,那你就不可能寫出轟轟烈烈、情緒飽滿、黃鍾大呂似的史詩般的時代文學;而如果你要是時時關注著社會的變遷和老百姓的生活,那你同樣不可能一直只寫那些無病呻吟、故弄玄虛的消閒和遊戲之作。對一個作家來説,生活本身、題材本身並不決定作品的優劣,決定作品優劣的東西應該是對生活的態度和對文學的理解。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作家決不可以遠離時代和人民。不關注時代和現實,沒有理想和責任的作家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作家,但決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一個簡單得再不能簡單的道理是:文學不關注人民,人民又如何會熱愛文學?

  (tom.com)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