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島日記一:論主持之格律篇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3日 16:01
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其歷史的延續性可謂一脈單傳,四大文明古國唯中國一係有其獨立的文化體系和文字通史,而其他古國除了留下了象金字塔及其無人能解的天書一樣的古文字,甚至有的連一部斷代史都很難找到,更不用談什麼文化傳承。所以,中國的文化底蘊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這是足以讓中國人自豪至永久的,它給了中國乃至世界無盡的文化營養和精神食糧。有很多人堅持這樣的觀點,在中國,不用創新,不用發展,只要不斷發掘,把祖先留下來的那些落滿塵埃的豐廩及殘紙,抖掉灰塵,一一熨平,發揚開來,僅僅復古,就能使文化藝術乃至文明繁華光輝一個時代!
的確,中國的五千年,不僅僅使外國人感到神秘,就是一個中國的大學者窮其一生,又能了解掌握多少呢?我們的先人用智慧和韌性為我們修建了一座座金庫,我們無比自豪地接過來,於是我們成了富翁。但同時我們接過來一個巨大的責任,我們都成了看守金庫的管家!
然而,中國的文化又有其他外域文化不具備的文化屬性。陳傳席先生曾論《格律》説:“我國文化之特者,詩詞,戲劇,國畫至其最高階段,皆成格律。格律者,至高至美之形式也。可守之,不可越之。越之,則敗其美也;故為打油,油腔滑調,惡墨匠體。”我以為陳先生的論述至為精闢,且話外有話。我國文化的發展脈絡,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代表高峰的載體形式,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時過之後,便無可逾越者。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既複雜又簡單,一是無論什麼文化藝術形式至高峰必進入衰退,為另一種形式所代替,正所謂“與時俱進”。二是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到高峰,必有格律規矩,或人為之,或約定俗成。一旦超越了這些格律規矩,便失去原來意味。
毫無疑問,歷史發展到今天,文化藝術及多門學科的傳播媒體及創作手段是電視和電腦互連網,它們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代傳統的各種文化載體形式。“主持人”,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現象便應運而生,僅僅幾十年的時間,我國只有十幾年的時間,這一行當便迅速從産生走向成熟。無論從理論探索到行為模式,都在眩目似的發展開拓中走向格律化,當然,有的説“格律化”還有所抬高,説“程式化”,“公式化”更為合適!“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必正襟危坐,一絲不茍,面目嚴肅,程序嚴謹。“曲藝類”節目必油腔滑調,強裝幽默,上天入地,東葫蘆西瓢。“晚會類”節目常分兩種,紀念性政治性的一本正經,乾癟乏味;娛樂性節日性的拿腔拿調,嘩眾取寵。“談話類”節目多數要含蓄深沉,一針見血。不“酷”不足以服眾。“藝術人生”人情味最強,不把嘉賓和觀眾説哭了不算好節目。“體育類”節目逐漸成了給國人直腰桿子的節目,主持人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態壓倒了體育本身的人文精神和力之美。........
主持必須掌握技法,這毋庸置疑,如同書法的入帖出帖,入帖是學習體會,掌握技法的過程,出帖是融會貫通,拋棄技法,發放韻味,表達情感的過程。那麼,同樣的,主持並不是中規中矩,一絲不茍就夠了,也需要一個從掌握技法,駕輕就熟到拋棄技法,以心馭境的過程。在主持發展的過程中,“格律化”是必然的一步。然而,這個“格律”並非是成熟了的公式,而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高度凝練的成熟。到了這裡,“電視主持人”就將走向衰落,最終為我們現在所未知的形式取代!
電視與網絡文化究竟能走多遠,現在還很難確定,但它們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主流形式已不必爭論。“格律化”是一個成熟的過程,也是僵化死亡的過程。而評價一個主持人優劣的標準,初級的是看技法,中級的看文化,高級的看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