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芭蕾:法蘭西獻上的最後一束鮮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3日 18:29 來源:人民日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3日 18:29 來源:人民日報
法國總統希拉克説: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以其嚴謹的藝術風格和職業素養而享譽世界。她擁有數百年的歷史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她在中國的演出,將是法國文化年裏—— |
曼妙芭蕾:法蘭西獻上的最後一束鮮花 |
鄭園園 |
芭蕾藝術孕育于意大利卻誕生在17世紀的法國宮廷,並於18世紀在法國臻于完美。國王路易十四創作並主演過20多部芭蕾舞劇,被稱為“皇家第一舞蹈家”,“絕對的舞蹈明星”。他因在《夜之芭蕾》中出演太陽神阿波羅得到了“太陽王”的美稱。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後,創立了皇家舞蹈學院(巴黎歌劇院前身),並任命他的私人舞蹈教師德波尚為負責人。1713年,也是在路易十四的主持下,歌劇院舞蹈學院成立,它是世界上同類機構中最早的一所。芭蕾藝術因官方的推崇而獲得非凡的地位,而其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風采則通過歌劇院芭蕾舞團展現。拿破侖三世時期修建的巴黎加尼埃歌劇院金碧輝煌,氣勢恢宏,而芭蕾就是它的形象大使。想起巴黎歌劇院,就會想起劇院正面大柱上卡爾波那著名的群雕《舞蹈者》;想起歌劇院,也會想起印象派畫家德加以芭蕾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他的《舞者》、《舞蹈課》等名作大多取材于歌劇院舞團。 如同京劇之於中國,芭蕾是法國的國粹。作為古典芭蕾的搖籃,法國對芭蕾舞的貢獻在於它為形體訓練和舞步訓練而制定了沿用至今的程式,如芭蕾的5個基本腳位和12個手位,被視為芭蕾標誌的“白色短裙”、“腳尖舞”和“空中飛躍” 等動作也都是法國的創造,許多芭蕾術語理所當然地來自法語。法國芭蕾所推崇的推升、舒展、騰躍、延時等動作,體現著一種追求:使人的形體理想化,將舞蹈昇華到詩歌般的優美凝練。 秉承傳統、探索創新是歌劇院舞團的使命。20世紀以來,舞團向世界開放,接納了許多世界著名的編劇和舞蹈家,同時也走出去同各國進行廣泛的交流。這次,舞團選擇3位大師級編導的經典作品參加閉幕演出,表現出對與中國交流的重視。謝爾蓋 裏法(1905—1986)、羅朗 佩蒂(1924—)和莫裏斯 貝嘉(1927—),是繼巴蘭欽之後法國芭蕾舞壇的3位靈魂人物,從舞者成為編舞者,他們一生舞耕不輟,留下諸如《卡門》、《火鳥》、《生命之舞》等經典作品。裏法1930年起成為巴黎歌劇院掌門人,開啟了法國芭蕾長達30年的“裏法時代”。他曾立下遺囑:自己的靈柩入土之前,一定要在歌劇院的廊柱間稍作停留。佩蒂和貝嘉年事已高,仍一如既往地關心著芭蕾的發展,促進法國芭蕾與國外同行的合作。佩蒂年初曾到北京,認可了中央芭蕾舞團的水準,同意該團排演他的作品。 閉幕演出之所以起名為《藍白紅 法國芭蕾印象》,第一是因為藍白紅為法國國旗的三色,第二是因為演出的三部舞劇恰恰能用這三種顏色來詮釋。貝嘉的《波萊羅》激情似火,為整個演出連貫主題的開篇給出一個紅色開篇;佩蒂的《阿萊城的姑娘》(見題圖)是以悲劇結束的戲劇舞蹈,哀婉憂傷的故事恰似一個藍色的中篇;裏法的“純舞蹈”作品《白色組曲》在表現對技巧特殊追求的同時,給人帶來白色浪漫。這三部既有現代感覺,又有古典的浪漫情懷的作品同臺演出,創造了“拼盤式芭蕾”的演出形式,有助於觀眾對法國芭蕾産生全面的印象,感受芭蕾發展的世界潮流。佩蒂的助手伯尼諾在京對本報記者説,不要把芭蕾看得太深奧,芭蕾用舞步和形體表達劇情,表現真實的生活和感情,比如看《阿萊城的姑娘》,坐下來放鬆心情去欣賞,你就會被感動。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趙汝衡這樣概括她在巴黎觀看這幾個舞劇的感想:“大家畢竟是大家,巴黎歌劇院的演出讓你進入了很高的欣賞境界。” 《人民日報》 2005年09月13日 第十六版 |
責編:木鐸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