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中法文化年 > 正文

印象派畫展為什麼大受歡迎?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6日 16:11)


  緣起 作為“法國文化年”的開場大戲,《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自10月10日在中國美術館揭幕以來,觀者如潮,至今已有10多萬人次到現場參觀欣賞了這批世界美術珍藏中的瑰寶,這在近年的藝術展覽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印象派畫展為何如此大受歡迎?它的紅火給我國展覽業和美術界將

  帶來何種啟示?本報特邀三位專家就此問題暢所欲言。(專欄記者:單三婭 本期策劃:王保純 沈衛星)

  特邀嘉賓: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原館長 楊力舟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  馮遠   

  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孫為民

  在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展覽

  記者:作為法國文化年的重頭戲,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開幕以來,觀眾爭相觀看,中國美術館前出現了多年未見的排隊長龍。這個展覽如此受歡迎,請專家談談其中的原因。

  楊力舟:法國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巨大,這些成就在我們中國老百姓的腦海裏印象極深,特別是中國的藝術工作者就更加嚮往法國的藝術了。再有就是“五四”運動後,法國藝術傳入中國,學習法國藝術文明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而“文革”十年對西方文化的禁錮,又使得我們對法國印象派繪畫藝術的了解一直都是零星的、似是而非的。這次通過中法文化年的交流,法國印象派繪畫在中國的展出是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為人們全面了解法國印象畫派提供了絕好的學習機會。

  馮遠:印象派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確立。從大量出版物和介紹中,中國觀眾已經熟悉這些藝術和藝術家,包括他們的一些故事,所以這次原作來中國展出,觀眾一定不會放棄在家門口欣賞大師原作的機會。

  國內藝術學校的繪畫訓練,尤其是油畫課,也早已運用印象派的光線和色彩技法,雖然我國藝術家在20世紀初,通過出洋留學和印刷品,已經接觸到印象派藝術,但印象派繪畫被推廣,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向蘇聯學習的時期。當時蘇聯藝術家馬克西莫夫在中國舉辦油畫訓練班,國家選派優秀的年輕油畫家向蘇聯藝術家學習油畫,而馬克西莫夫本人就是一個“外光”畫家,他讓訓練班的學生在太陽底下畫風景和模特寫生,這種方法使他們覺得很新鮮,改變了他們以前的“醬油調子”、“土油畫”方法,畫面都變得明亮鮮艷起來。這次畫展,對藝術家來講,有的雖然已經去國外欣賞過原作,但畢竟次數有限,在大師原作送到家門口的情況下,不學習是沒有道理的。而大多數學藝術的學生,還沒有機會去國外看原作,那對他們來説是一次絕好的學習機會。印象派繪畫將現實生活的內容和寫實主義繪畫的技巧發揮到了極致。它寫意但不脫離生活,注重風格和藝術家獨特的技術語言,將自然美昇華到了較高境界,而且普通觀眾都能接受。此外,印象派繪畫在市場上的價格不菲,凡高油畫的拍賣天價已經通過媒體,傳達到地球上有人類居住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説這也是印象派繪畫引起眾多人興趣的一個原因吧。

  孫為民:這次畫展贏得觀展熱潮是必定的,它在美國也同樣受到歡迎。主要應該歸功於藝術品本身的生命力和與現代人直接聯絡,它表現了人對自然、空氣的直接感觸。

  印象派繪畫在美術史上的地位

  記者:印象派繪畫是法蘭西民族貢獻給人類藝術的一個瑰寶,它的代表人物又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請談談它在美術史上的地位。

  馮遠: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馬奈、莫奈、雷諾阿、莫裏索、德加、畢沙羅、西斯萊及後印象派畫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印象派繪畫因其關注視覺的瞬間印象而更貼近生活本身,改變了古典藝術主要關注神話、戰爭和歷史而使藝術高高在上、遠離生活的傾向,使藝術表現題材的空間得到了拓展。由於印象派畫家對光線、時間、氣候、色彩與人和景物之間的關係的探索,尤其是對色彩關係的探索,使得繪畫藝術的表現功能大大發展。印象派繪畫開始了一個藝術的新紀元,那以後從視覺進行試驗的現代主義各流派,都或多或少從印象派藝術那裏得到過啟發和資源。

  孫為民:印象派繪畫誕生於19世紀中期。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五百年曆史,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學院派與自由藝術家的矛盾和對立,規則地強調素描與強調激情、色彩、人性之爭,對當時繪畫産生了巨大影響。印象派一開始便反對學院派的僵化和對人、題材的禁錮,尋求有生命力的自然和不被規則束縛的命題。

  印象派在繪畫史上的突破是史無前例的,首先它突破傳統繪畫觀念,強調人性自由的表達;其次是繪畫模式有了新的開拓,從室內繪畫走到室外寫生,講究到室外直接對景作畫,這種變革使得畫面呈現出清新、不可取代的親近感,讓人感受到的不只是風景本身,還有人。印象派對傳統寫實繪畫的顛覆是深層的,它並不反對傳統,但尋找到了一種新的路,確立了不同的觀念目標和新的審美價值。印象派畫家極度尊重自己個性的取向,這是與古典主義不同的。我覺得現代繪畫真正開始於印象派,它延承古典繪畫承接現代派繪畫,是傳統與現實的結合,是藝術家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到的周圍世界。

  楊力舟:印象派的産生是從法國上百年的藝術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而來的,而且是與他們本國的藝術發展緊密相連的,並不是一種什麼宣言或人為標新立異的旗幟。“印象派”是對一種藝術潮流概括的稱謂。人們總是把印象派作為富有探索精神的藝術家們對於法國學院派體系的反叛。學院派沙龍在1863年的展覽會上使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落選,又在1866年的學院沙龍落選了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於是一批年輕畫家自發成立落選者沙龍,他們從學院式的調子套路中解脫出來,捕捉和表現他們所觀察到、所感覺到的世界的特殊性,抓住了瞬間即逝的美感。印象派畫家重寫生,重實踐,他們所描繪的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變化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將奔放的筆觸,沒有調和的顏色在畫布上直接糅合,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所形成的新的畫風衝破了人們習慣的欣賞口味。印象派對光和色的科學規律的發現和實踐性的突破,對油畫的發展及光學、影視設計等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印象派畫家用光與色表現自然的成就,不僅是對中世紀以來歐洲油畫那種醬油色調的突破,而且是油畫展現迷人的五彩世界的質變。印象派表現自然美的內在蘊涵更符合人類回歸自然的意義。

  印象派繪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記者:印象派繪畫對中國繪畫有什麼影響?

  孫為民:印象派繪畫在“文革”期間一直處於被禁之列,當時認為印象派是不健康的,是完全靠感覺的小情調繪畫。直到改革開放後,我們才開始認真研究印象派,印象派看似容易,實則很難,需要畫家有感覺形象、色彩的天賦,還有不被程式化的規則束縛的精神。

  對於印象派,我們現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都還不是很成熟。印象派同中國傳統繪畫其實有很多相近之處,都是“觀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發”,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面對大自然,不是照抄照搬,是表現個人新鮮、無法取代的最有生命力的直觀感覺。我們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如何研究自然、研究自己做得不夠,缺乏科學理性,同時美術教育呈現一種浮躁之風。印象派繪畫帶給我們的啟發便是人要忠實于自己的感受,真誠流露個人的價值取向,我們的美術教育應以科學理性的精神去研究造型規律,同時真正發現每個人的個性才能。

  馮遠:如果説20世紀50年代中國油畫開始通過蘇聯模式吸收了印象派繪畫特點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後的七、八十年代,由於東西方藝術交流的頻繁,更多的畫家融會併發揮了印象派繪畫的精華,創作了許多佳作。同時,不少中國畫畫家也從中吸取一些因素,不管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畫,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意表現理念與中國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記者:過去有些展覽把票價提高,這次中國美術館保持了一貫票價,成人20元,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優惠政策不變,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馮遠:美術館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費靠的是國家撥款,而國家的錢又來自於納稅人的貢獻,因此,美術館的任務就是多辦好的展覽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品質,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這次我們沒有提高票價,而是像往常一樣對軍人、殘疾人、老人和學生提供優惠票,為的是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經典藝術,而不會因經濟限制被擋在藝術的大門之外。

  楊力舟:歷來有影響的藝術大展、精品展、投資很大的畫展有過提升門票價格的經歷。過去重大畫展門票提價是考慮緩解經營的困難,當然更重要的是為保護展品,因為參觀人數的膨脹産生的熱氣、潮氣對展品會有所影響。隨著國家投入的增加,以及強調博物館公益事業的性質,今後實行低票價制是很有必要的。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光明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