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網友徵文 > 正文
中國百姓是否適應網絡媒體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8日 11:48)

  作者 馮曉冬

  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百姓的家庭生活越來越豐富,特別是進入了21世紀,高科技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越來越廣泛。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是更加方便、快捷。從報紙到廣播,從廣播到電視,又從電視發展到運用網絡,媒體的效率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對於普通的中國百姓來説,最易接受的媒體首先應該是電視,其次是報紙,然後是廣播,最後才應該是網絡。

  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説,並不如以上三種;但要從發展的趨勢上來看,卻也有著不可阻的氣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媒體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創新。隨之,競爭也就越來越強。哪怕是報道一條新聞,網站和網站之間,頻道和頻道之間,甚至不同的媒體之間,都充滿了火藥味,都充滿了覬覦之心。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一種媒體為了實現讓中國十幾億大眾適應並滿意自己的宏偉目標,都作出了巨大努力。

  在此,我要説明一下,我所説的中國大眾是否“適應”網絡媒體,並不是是否“適合”網絡媒體。因此,也就暴露出一些網絡媒體與中國大眾之間的一些矛盾。

  一、 社會責任

  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質往往能夠在他們所發表的文章中清晰的顯示出來,為了追求點擊率,就不免會在新聞中出現攙假的行為。大家要清楚,網絡新聞與電視、廣播新聞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網絡新聞具有隨時性。網絡可以隨時將新聞很快的放在網站上,不用如同電視、廣播新聞一樣必須按點播報,按點發放,從而,也就體現了網絡新聞最大的優點——及時性。但是,“欲速則不達”。新聞雖然能夠在第一時間發送在網站上,但是新聞的質量,尤其是新聞的真實性就不能保證了。所以,我認為,網絡媒體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更應該追求的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素質。相信每一位中國百姓在適應網絡媒體的同時,都想閱覽到最真實、客觀的新聞。因為適應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以誠相待。

  二、 媒體之間的競爭

  1.電視與網絡

  從1979年第一台電視機走進中國百姓家到播出第一條新聞開始,電視已經是中國百姓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人們可以直接地通過清晰的畫面和語言來了解新聞,這在相當一部分人當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但網絡媒體成立時間較晚,發展卻非常迅速。有了視頻技術之後,網絡新聞也可以如同電視新聞一樣擁有新聞畫面。再有,網絡新聞可以隨時發送新聞,這也是其他媒體都很難做到的。但是,由於文化層次的不同,選擇網絡媒體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2. 報紙與網絡

  報紙的歷史似乎比任何一種媒體存在的時間都要長,在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人們只通過報紙來了解事情。與網絡媒體相比,報紙的局限性十分嚴重。每一份報紙,即要排版,又要印刷,還要按點發放,而且報紙上的內容大部分都已經是前一天的新聞。新聞新鮮感是不能和網絡相比。

  3. 廣播與網絡

  這種獲取信息的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暴露出它的缺點——缺乏直接與面對。但是,這也是網絡媒體的缺點。

  各種媒體之間的競爭,似乎正迎合著達爾文的那句“物以類聚,適者生存”而繼續著。只有競爭才可以顯示出自己的高超,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百姓。但是競爭也要提防著一點,就如同張飛和李逵,殺完之後才發現自己早已變體鱗傷了。每一種媒體都有著自己的優點,但是當人們已經形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就很難再去適應其他的事物。但是,社會越來越開放,所以我們接必須懷者開放的心去面對這個社會。

  任何適應都要有一定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習慣。走在街邊,隨處都可以看見歇息的人在閱讀報紙;在公園裏,還是可以看見老人拿著收音機在聽廣播;在每天晚上7點,家家戶戶還是會準點收看《新聞聯播》。但是也許會有一天,電腦會像電視一樣普及,像報紙、收音機一樣方便。更重要的是網絡新聞變的更成熟,而且依舊保持著自己的優點和風格,總有一天,中國百姓會十分適應網絡媒體。

責編:費溢群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