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白先勇:青春崑曲中的文化鄉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4日 10:45 來源:人民日報

  4月18日到20日,傾倒兩岸三地的青春版《牡丹亭》又要來了,還是在北京大學開鑼,連演3天。接著是中國傳媒大學、南開大學。去年高校巡演,火爆得一票難求。有同學在北大看完,趕赴天津,到南開接著看。據了解,共演出63場,近10萬人次觀看,其中60%-70%都是年輕學子。有人説,它讓崑曲的欣賞年齡下降了30歲,讓古老藝術返老還童。

  穿越太平洋,記者撥通了領銜改編這部大戲的白先勇先生的電話。

  白先勇: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于台灣大學就讀期間,與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開創新文風,影響甚大。後赴美執教于加州大學,現為榮休教授。作品曾被譯為英、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崑曲的繼承與保護。

  【第一折】問情索因

  記者:為什麼還是《牡丹亭》?不是《長生殿》、《桃花扇》,或者其他呢?

  白先勇:因為《牡丹亭》是經典中的經典呀!它在文學、戲曲中,都屬於扛鼎之作。好多有名的摺子戲,比如《遊園驚夢》、《鬧學》,觀眾常聽,也愛聽。同時呢,它又是一齣美麗的愛情神話,對於年輕的大學生來説,吸引力會很大。從上一年的演出效果來看,《牡丹亭》非常受歡迎,我們覺得它方興未艾,潛力還很大。

  記者:那為什麼還選擇在高校?最近大陸上演了一部《桃花扇》,選擇的就是票價相對較高的保利劇院。沒有贏利方面的考慮麼?

  白先勇:我們也有商業演出,在台灣一場商業演出的票價大概有一千七八百元人民幣左右。但選擇在大學確實不是為了贏利,我們更強調它的教育意義。我覺得,中國大學生需要崑曲的啟蒙教育,而崑曲也需要培養年輕的、有一定文化水準的觀眾,大學生群體能夠看崑曲、愛崑曲,那對崑曲的傳承是大有好處的。

  記者:與上次比,有何新特點?

  白先勇:新特點當然有啦,比如説,舞臺設計改了很多。這次我們把書法元素、字畫文化符號加了進來;還有,經過一年的磨練,演員的表演成熟了許多,那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劇情上也稍做了一些改變。比如説,開場,“湯顯祖”會作為説書人的角色登場。上一年的時候我們只是放放錄音──這也是對傳統的一種恢復。

  【第二折】青春和諧

  記者:有人説,崑曲好是好,但已經是一種“化石”藝術了。你怎麼看?

  白先勇:崑曲不是化石,它的生命力很強。從《牡丹亭》受到年輕人這麼狂熱的喜歡,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共演了63場,觀眾達到近10萬人次。兩岸三地,大陸、臺、港、澳大學生都非常喜歡。北大的學生在網上發表評論,説“現在的大學生分為兩類,看過《牡丹亭》的和沒看過《牡丹亭》的。”(笑)有些同學在北大看了,接著到南開去看,成了“《牡丹亭》迷”,我的確被感動了。

  記者:有人説,你使看崑曲變成了一種時尚行為,使大陸崑曲觀眾平均年齡下降了30歲。怎麼就有那麼多年輕人,仿佛一夜之間,突然這麼狂熱地喜歡崑曲了呢?

  白先勇:這很好呀。一般看傳統戲曲的人年齡偏大,在台灣也是如此。但從青春版《牡丹亭》演出過的場次看,劇院中60%-70%都是年輕人。很多年輕觀眾愛聽西方音樂劇,認為既高雅,又時尚,我們的崑曲也應該是這樣。

  至於原因,可能是我們保證了崑曲的原汁原味,崑曲的美對年輕人有感召力。同時,21世紀了,我們還要融入了現代的審美眼光,加入現代的元素,加強了舞臺效果。

  記者:這種加法有可能很危險:現代元素和傳統程式怎麼能做到和諧、相忘于江湖,而不是相互排斥呢?

  白先勇:的確,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我們是以古典美學為主軸,現代劇場手段為輔助。崑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都是傳統的。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老師、汪世瑜老師收我們兩名演員為衣缽弟子,悉心教導,保證對傳統的堅守;燈光、舞臺設計,這些是現代的。即便如此,我們用得還很謹慎:保證簡約、寫意的風格不變,新融入的書法、字畫等元素,和崑曲的底色是和諧的。

  【第三折】噱頭鄉愁

  記者:也有人説,青春版是靠噱頭吸引觀眾,而不是靠內在的東西。

  白先勇:也許前幾場是宣傳的原因,但63場、幾乎90%的滿座率,光是靠噱頭,能做到麼?能讓觀眾坐上9個小時,連看三天?這是不可能的。還是靠它的本身。

  《牡丹亭》本身勾動了一種文化鄉愁。無論是在台北,還是在蘇州,這種轟動式的影響,是由於它蘊涵的中國文化、中國古典美學的魅力。再加上我們的表演較充分地把這種底蘊表達出來。這是它的吸引力所在。

  【第四折】遊園聽戲

  記者:媒體報道説,《牡丹亭》巡演一年成本是500萬,你想盡辦法去籌款。自稱“崑曲義工”?

  白先勇:對,實際上成本早就超過了500萬。很多有心人士,出於文化使命感,給了我們大量的贊助,他們也是崑曲的義工。比如這次演出,作為慶祝北大藝術學院建院的特別節目被邀請,就是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給以贊助。

  記者:你認為這種贊助對崑曲的延續是必須的麼?

  白先勇:英國的芭蕾舞團,日本的能劇,基本上都有很多的社會力量在投入。崑曲是我們文化的瑰寶,不能只靠商業演出來維持。它值得政府和民間基金的保護。

  記者:有人説,日常性的演出對崑曲保護很重要。

  白先勇:如果能保證日常性的演出,那當然好了。如果有專門的場所,定時上演,像美國的百老匯一樣,肯定好。我有一個設想:比如説蘇州,能不能搞一個“文化遺産之旅”,白天可以看園林,晚上有專門的場所可以看崑曲。一年假如有1000多萬遊客,那崑曲的觀眾群就不得了。真做成了,外國遊客肯定會去,中國遊客也會去。

  【第五折】觀眾演員

  記者:你曾有一句話,説“台灣有一流的觀眾,大陸有一流的演員”?

  白先勇:(笑)哈哈,是啊。大陸有很多好演員,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前幾年回來,看到演出那麼精彩,但觀眾比較少、比較冷清,才説了那句話。不過現在要改一改。──現在大陸是“一流的演員、一流的觀眾”。蘇州、北京……大陸愛看崑曲的人現在很多啦!

  記者:你好像説過,青春版《牡丹亭》對崑曲的傳承起碼做到了兩點:培養了演員、培養了觀眾,對麼?

  白先勇:對。演員老化,觀眾流逝,是崑曲的大危機。繼承崑曲,當務之急是加緊訓練年輕演員。給年輕人機會總是好的。做兩齣戲出來,振興一下,生命力就煥發出來了。

  【第六折】結緣致雅

  記者:你是個作家,《玉卿嫂》、《永遠的尹雪艷》膾炙人口。怎麼和崑曲結緣了呢?

  白先勇:我一直特別喜愛崑曲。我年輕時曾經看過梅蘭芳和俞振飛在上海的崑曲演出。其實我做崑曲的推廣工作不是這兩年的事情,已經有20多年了。在台灣的大學,甚至中學,我們請名角去演講,示範。崑曲在台灣有很大的觀眾群。

  記者:如果讓你選擇一個詞,來描述對崑曲的感覺,你認為是什麼?

  白先勇:美。西方的歌劇,只有聲音,沒有舞蹈、身段;芭蕾,又只有動作,沒有聲音。只有中國的崑曲,文本美、音樂美、舞蹈也美。

  記者:我有個朋友,大學裏學唱崑曲。老師説,什麼時候煙火氣唱沒了,就成了。你贊同這種理解麼?

  白先勇:對。崑曲悠揚、雅致,文人氣息很濃。一個民族總是要有俗文化,也要有雅文化,不可或缺。

  記者:有人説,你的崑曲和文學是一脈相承的,也能讀出“文化鄉愁”來,你怎麼看?

  白先勇:回頭看看,是這樣的。我在美國生活了四十年,對民族文化有一種依賴。

  【第七折】聚英赴美

  白先勇:需要強調的是,這可不是我一個人能做的。這是兩岸三地的文化精英、戲劇精英共同打造的一個文化精品。台灣、大陸互相取長補短,做成的事情。

  記者:怎麼個取長,又如何補短呢?

  白先勇:大陸有非常優秀的演員,台灣有舞臺設計的專家,有一流的編劇:都是研究湯顯祖的專家,有哈佛大學的博士,在臺大專題教牡丹亭。專家學者的投入進來,恢復了明清時的傳統──那個時候,好的傳奇紛紛出自大家之手的。

  記者:你今年69歲,還準備在崑曲領域耕耘幾年呢?

  白先勇:我希望做個引子,領一個方向。我相信中國崑曲界會有更多人出來,共謀復興崑曲的大業。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投入進去。9月份,牡丹亭就要到美國的大學來巡演了。崑曲完全有可能向全世界推廣。

  《牡丹亭》文本欣賞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這韶光賤

  關於崑曲

  其實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裏,我還沒有看到過……崑曲卻能以最簡單樸素的舞臺,表現出最繁複的情感意象來。試看看張繼青表演《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

  ──白先勇《我的崑曲之旅》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