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拿什麼延展大國文化魅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1日 14:59 來源:解放日報

  面對美國“薯片”、“芯片”、“大片”這“三片齊下”的文化戰略,我們的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處於“失聲”狀態。從爭取話語權這個意義上看,張藝謀們的確做了一些事,儘管做得有點花,但出發點不錯,值得尊重。當然,在發現東方、輸出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全球眼光,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

  ●主持人:本報記者 楊波

  ●嘉賓: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新聞背景:採用先進數字電影流動放映設備,深入郊縣、村鎮和社區,讓廣大農民和社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優質低價的電影。3月28日,上海首批百姓影院誕生,這讓人們看到,電影這道娛樂“大餐”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説,這個消息令人振奮,那麼,另一則新聞就顯得有些“沉重”了:趙啟正日前指出,與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則是嚴重的“入超”。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中國不能只出口電視機,而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不能僅滿足於成為“硬體加工廠”。

  主持人: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則報道,本質指向卻十分趨同:當源源不斷從國外引進的文化産品,越來越深入到民眾的生活中去,當我們的影人越來越迎合市場需求,推出一部又一部“古裝+武戲+明星+特技”的中國式大片,當以大製作、大投入、大場面見長的影片越來越為影視院線所青睞之時,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究竟該向社會提供什麼樣的文化産品?究竟該拿怎樣的文化輸出國外,與世界競爭?

  王岳川:“文化赤字”問題,的確不容小視。因為文化的作用往往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中國在走向世界和進行現代化的進程中,從國外引進了不少好的東西,但這種引進同時也使中國本土的文化遭到了傷害,使得相當一批人疏離甚至背棄了傳統。

  目前來看,不管是圖書翻譯、影視製作,還是語言教學等方面,這個問題都非常突出。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整個20世紀西方譯介的中國圖書只有1000多冊,但是中國翻譯的西方著作數量卻高達100000冊,相差100倍;我們翻譯的西方著作品種多不勝數,而輸出西方的中國文化的品種卻少得可憐,內容極不成比例。有部影響很大的美國紀錄片DISCOVERY,我注意到,100多集中只有3集談到中國,而且內容非常膚淺。還有,我們現在的語言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已有些變形,成為了升學、應聘、升職等社會活動的杠桿,結果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一些人的母語自卑心態。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日漸崛起令世人矚目,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響亟待拓展。假如我們的文化仍舊綿軟無力的話,後果將會很嚴重。我知道現在有些年輕人已經出現了文化身份認同危機。比如在説英語的時候,認為自己像個英國人或者美國人;甚至在談論大片或足球的時候,也不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他們的眼裏已經看不到中國的山川大地和歷史文化。這種人自詡為“世界公民”,但實際上極可能淪為沒有文化根基的、失落的“香蕉人”。

  主持人:外來文化的侵蝕、影響太深,這可以説是文化“入超”的一大後果,可是不是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呢?文化市場好比一個陣地,你自己不先去佔領它,別人自然要乘虛而入。説到底,可能還是要看我們自己能不能出、能出多少好作品吧?

  王岳川:是的。但這個問題也要一分為二來看。我們的文化作品中也有好的,比如電影《可可西裏》,雖然投入不多,但卻透過電影散發出濃郁的人文氣息。我認為像這樣有思想內核的作品應該不斷地出,形成規模,為更多的人所關注,而不要成為流星,劃空而逝。當然,現在我們的文化消費市場還不夠健全。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機制影響,人云亦云,喜好消費那些宣傳海報裏的商業“大片”;另一方面,相對於全國平均收入水平,文化産品總體上仍屬於奢侈品,一些人受經濟條件約束,消費不起。這些都制約了我們的文化生産和文化消費良性發展。

  主持人: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最近幾年,一些中國電影逐漸走出國門,在為世界所認知的同時,也贏得了部分海外市場,其中的佼佼者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但恰恰是這些大踏步走出去賺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電影導演,在很多人眼裏,他們的作品不僅“媚洋”、“求大”,而且“沒有思想”。

  王岳川:我們得承認,現在很多中國電影是在借鑒美國的“大片”模式,包括生産營銷和回收成本等模式。結果,錢投得越來越多,電腦製作越來越虛假,畫面越來越殘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從市場獲得高回報。這在美學上被稱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視覺狂歡取代了思想的深層感動和內在的靈魂拷問。這種模式源於美國的嬉皮士文化背景,有其自身特點,但如果在中國大規模推廣則無異於飲鴆止渴,後患無窮。

  面對美國“薯片”、“芯片”、“大片”這“三片齊下”的文化戰略,我們的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處於“失聲”狀態(現在還有一種説法是“失身”,即不僅失去説話的能力,而且失去身體支配的能力)。從爭取話語權這個意義上看,張藝謀們的確做了一些事,儘管做得有點花,但出發點不錯,值得尊重。切實地在為推廣東方文化而努力,總比一些人抱著“老子曾經闊過”的阿Q思想兀自停滯不前要好得多。

  當然,在發現東方、輸出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積極調整應對思路。西方模式並非唯一。我們的文化製作,要有全球眼光,要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抓住發展機遇;還要有與西方平等對話的慾望和訴求,這樣才可能向西方展示中國的真實,讓西方學會欣賞差異性的東方文化。

  主持人:有數據表明,目前美歐佔據世界文化市場總額的76.5%;亞洲、南太平洋國家19%的份額中,日本和韓國各佔10%和3.5%。在這種格局下,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王岳川:《禮記中庸》有言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文化事業要發展,文化戰略須先行,被動應對絕對不行。8年前,美國文化産業創造的價值首次超過了重工業和輕工業生産的總值,這讓我們看到其在大國形象宣傳方面的不遺餘力。與美國相比,儘管迄今為止我國的文化産值所佔GDP的比重還很小,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我相信局面會有所改觀。當然,前提是,我們需要有一批人來共同促進這項事業的發展,為此需要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工作者,他們知道什麼是最中國的、最優秀的、最能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麼是全球市場;知道誰在消費中國,誰在了解中國,否則很可能將導致文化生産過剩或者錯位。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