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0日 10:17 來源:
新京報消息:至少從今天中國的博客網來看,它還更多地像是一個大看場,而不是一個大作坊。
“今天你博客了嗎?”
“我早博了。”
這是一個戲説博客之熱的段子。中國的博客在2005年11月底就已有1600萬之眾,且人數還在迅速地增加,方興東甚至估計博客的人數最終要超過網民。那麼,作為一種勃興的文化新現象,它對個人和社會有何意義?它是一種不正常的“早博”,還是我們社會生活中一種健康有力的“搏動”?
博客自然會有其局限和問題,但本文主要先從正面思考博客的意義。博客按時間順序寫作(除了文字也可發佈音頻和視頻材料),需要不斷更新,即是在撰寫一種網絡日誌。過去人們上網主要是瀏覽和搜索資料,而博客技術和網站使許多普通人成了寫手。過去多是少數專業人員來蒐集、安排少數作者在網下寫就和已發表過的成文、舊文,由他們來主導網絡的內容,而博客卻有可能開始使越來越多的業餘大眾來不斷更新並主導網絡的內容,而這是不是會使之也主導網絡所能影響的社會生活層面?或者説,博客會不會開啟一個“寫作民主”乃至“表達民主”的新階段?
網絡日誌當然也是一種寫作,但它和過去人們所寫的書面日記有很大不同。博客使相當私密、安靜和分散的寫作變成了公開、熱鬧和集中的行為,使一種主要是面對自己或至多再加上幾位親朋好友的私人寫作變成了一種面向公眾、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開寫作。
這樣,博客就使其寫作和傳統的寫作有了一種質的不同,這是一種很特殊的寫作,它不再是一種孤獨的寫作,甚至不完全是一種個人寫作,它不斷地處在一種流動和迴旋之中。寫作者隨時能看到讀者的反應,他也可以回復、鏈結,可以隨時介入爭論,可以加入各種博客的圈子。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被看”狀態下的寫作。博客的寫作甚至可以説主要是為了“被看”,而希望被人看者自然也會“看人”,會看別人的博客,至少也會看看別人對自己寫作的評論和留言。大多數人上博客網的時間大概還是更多地花在“看”而不是“寫”上面。博客們下“筆”時也總是會意識到別人的目光,他們實際上是在一種眾目睽睽下寫作。許多博客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希望引人注目,追求點擊率就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動機。這就使自我的“表達”同時也是一種向他人的“傳達”,甚至這“表達”有時還帶有一種“表演”的性質。而他們也希望“看”到別人,看到別樣的人們,別樣的生活,尤其是看到網下不易接觸到的名人的生活。
博客可以在網上看到大量別人的寫作,由此也許就能觸發他自己的寫作慾望,而大量的“看”也有助於提升他自己的寫作能力,最後乃至達到連他自己也感到驚奇的一種良好寫作狀態和水準。一個好的博客作家也許就這樣煉成了。寫作需要鼓勵和刺激,需要有發表和得到評論的機會。博客正提供了這樣一種機會。正是博客使寫作的隊伍無比的浩大。
王朔曾經在他的小説中寫到過一個極想寫作的人,他經常進入一種緊張的構思,但是,他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緒,自然也沒有發表的機會。但思緒又常常是需要通過發表來整理的,有時僅僅是一次發表的機會就可造就一個作家。所以,如果這事擱在今天,那位極想寫作者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他可以嘗試做一個博客,不斷寫自己成文和不成文的東西,如果開始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還可以用筆名。中國近代以來有兩次作者用筆名的高峰,一次是上個世紀之交報刊大興的時候;一次是這個世紀之交網絡大興的時候。而上次主要還是精英寫作,這次則是大眾的寫作。上次筆名變化還不多,這次各種筆名之豐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種可以“蔚為大觀”的文化現象。
而不僅是“看”,還有“被看”。一種能夠被許多人“看”的感覺刺激著寫作,正是由於有這樣一種“能夠被看到”的動力和機會,千千萬萬過去普通的寫作者———過去他們的寫作不會有機會發表,不會被人注意———終於有了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過去他們在創作上被輕視乃至根本被忽視,現在他們則可以在網上得到正視乃至重視。他們可以在博客上表達心聲,尋求同好。他們不可能都有很高的點擊率,但也差不多總能引起注意,總能找到一些自己的朋友。他們可以相當盡興地表達自己,而自由表達的感受是美好的。
所以,我以為,至少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博客的意義更多地還是在“看”和“被看”,而不是在“寫”。這一點在與傳統日記的比較中顯示得最為清楚。傳統日記的寫作者主要是寫,他看不到別人的日記,他自己寫的也不會輕易示人。至多有一二親朋好友的交流切磋。而博客將一種“互看”發展到極致,它實際上把日誌的關鍵詞從傳統的“寫”變成了“看”。
人們或者會説“沒有寫,哪來的看?”的確如此。但對博客來説,還有另一方面,“沒有看,哪來的寫?”而這後一方面對博客來説也許是更重要的。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寫,刺激了不斷的寫。博客的“寫”是一種由“看”和“被看”提供動力和條件的“寫”。所以,至少從今天中國的博客網來看,它還更多地像是一個大看場,而不是一個大作坊。
何懷宏 作者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編:楊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