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羅大佑——光陰的故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9日 11:44 來源:CCTV.com

  


小時候的羅大佑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人物):

  2005年7月20號,羅大佑在北京度過了他51歲的生日。

  記者:我們知道7月20號是您51歲的生日。

  羅大佑:對。

  記者:所以我們遲到地説一聲生日快樂。

  羅大佑:謝謝。

  記 者:在中國人傳統上講,50歲知天命,你已經到了這個年紀,有這種感覺嗎?

  羅大佑:開始有這個感覺。

  記 者:有了?

  羅大佑:不,知天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小萌,知天命表示説我知道我在做什麼事情。這個東西只有自己知道,要講清楚的話,可能每一個人大家都不一樣,只有自己知道,就是你自己通了

  記 者:那人通了之後不就會很平和。

  羅大佑:你不覺得我現在是比較平和嗎?


羅大佑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

  1954年的7月20日,羅大佑生於一個醫生的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972年,羅大佑考入醫藥學院學習,在讀大學期間,他同其他幾位同學組成了一個名叫“ROCKERS”的合唱團,並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從此他的創作就從來沒有間斷過。1980年,羅大佑從醫藥學院畢業後,本應從事醫生職業的他卻選擇了做一名職業音樂人,羅大佑開始的創作就與眾不同,流露出它獨特的個性,他的歌詞充滿哲理,表達了對時代的清醒思考,很快他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982年4月,羅大佑發行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其中,多首歌曲以批判社會現實為主題,因此,剛一推出,就遭到了台灣當局的封殺。

  記 者: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你創作的動力或者源泉都是講憤怒、思考。

  羅大佑:其實我在想,憤怒應該是一種表象的東西,不要輕易地去憤怒,你憤怒的話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你看到一些不平的現象,對自己不公平,對你旁邊看的朋友你也覺得對他們不公平,你看看周圍環境的社會人士,老百姓,你覺得對他們都不公平。 憤怒是一種能量,我把憤怒看得很正面.


羅大佑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歌曲《鹿港小鎮》以80年代的台灣社會為背景,當時的台灣社會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時期,社會動蕩,矛盾激烈。《鹿港小鎮》中飽含強烈的幻滅感,飽含著對工業文明人文失落的憂傷情緒。

  記 者:憤怒是因為生活中的不公平,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那這個公平都是存在的。

  羅大佑:都會。

  記 者:那這個憤怒永遠不會停息。

  羅大佑:對,它都會存在但是不見得説會以那樣的一種情況存在。比如説我們看到一個什麼地鐵爆炸,巴士爆炸,我想我們當時除了感到驚訝以外,我們感到心痛以外,我們當然也感到憤怒嘛。因為犧牲的人是跟那個事件無關的人。他們變成犧牲者。就像一場戰爭打了,犧牲的老百姓其實跟這個戰爭本身源頭沒有關係的那些人。那有些事情是要壓抑自己的憤怒的,因為熱情時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情是很難的。但是熱情之餘,平靜以後還可以把一種不平的東西把它講出來,而且是對的,這個更難的。因為你必須幫大家找到一種群眾心裏的一種情緒發泄的管道,而且不能出事。它的憤怒的引導的方向要是對的,如果你找到對的方式的話,有可能幫大家找到一種原來不知道怎麼去共同解決的一種情緒的一種力量。做的好的話,對人是有幫助的。


音樂人羅大佑

  在羅大佑憤怒的表象背後洋溢著對人生的感慨,對生命本體的終極關懷。他把社會批判和哲學思考的重擔放在了流行音樂的肩上,從而賦予了流行樂一種莊嚴的光芒。

  1983年羅大佑創作了歌曲《現象七十二變》,這首歌深刻地道出了城市發展的同時人情和道德的淡化,唱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峽兩岸中國青年面臨社會轉型時期所特有的迷茫、困惑、痛苦和思索。2005年這首歌的歌詞被列入大陸新版《大學語文》的詩歌篇中。而流行歌曲入選大學教材,這尚屬首次。

  記 者:常常都説你的每一首歌裏面都有一個故事,那比方説《現象72變》有故事嗎?

  羅大佑:有。那年我記得那是1983年吧,對1983年,我那時人在台北,我那時人過得很不開心。然後都是我那時候是在潛浮,然後我的晚上可能就開始喝啤酒,跟朋友聊天,然後打一些電動玩具,一直到早上五六點然後回家,然後思考一些東西,寫一些歌詞,寫一些曲子,玩一些樂器然後再回家。那段時間其實自己還蠻迷失的。第一張唱片還蠻受歡迎的。第二張唱片的要求就更大了,所以變成説自己怎麼去要求把第二張唱片做得更好。花了很大的力氣,我那時又失戀,就是那年讓我感覺燈紅酒綠,真的我覺得一年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嗎,你那時候的錢來講,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彩色電視變得更加花哨,能分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你就覺得那個時代在變。

  記者:流行歌曲其實大家唱一唱啦,娛樂一下,到現在變成一個教材,您覺得它意味著什麼嗎,對這首歌的評價意味著什麼嗎?

  羅大佑:我想它意味著它必須得掙脫流行兩個字,因為當初這個歌曲是在寫1972年的事情。

  每一個時代裏面都多少有那個時代本身應該有的互相平衡的狀態,所以我想這是跳脫流行的方式。

  記者:就是從您的理解來看,流行音樂的生命力是要超越流行的?

  羅大佑:歌本身得在寫的時候多多少少要超越流行一點,因為歌的生命取決於時間對它的判決,你這個歌能生存多久,有多少人在多少年以後還喜歡它,還唱它的問題。不是在排行榜裏面可以待多久的問題。

  從80年代一直到現在羅大佑一直在尋求著音樂風格的突破,但在他的音樂中對現實的批判卻始終沒有變。2004年11月發行的新專輯《美麗島》中,他的歌曲指向性更加明顯,其中的許多歌曲對政治和時局進行了更加赤裸、露骨的諷刺。因此,新專輯的發行遇到了麻煩。

  記 者:這張專輯發行製作據説都是您個人出的資。

  羅大佑:對。

  記 者:羅大佑要出專輯,想找個發行應該很不是一件難事。

  羅大佑:不,選發行當然不是一個難事情,但是問題是,因為這張唱片他比較特殊一點,他牽涉了很多東西,那我在宣傳的時候我又不希望唱片公司跟我講説這個要做,那個不要做。

  反正你找一些大的唱片公司,對他們來講,他們壓力很大。

  記 者:害怕用因為這個商業的原因音樂受到影響?

  羅大佑:對,以後已經做了那麼久了嘛,何必因為最後這個商業情況影響自己一貫比較堅持的原則嘛,沒有必要嘛。

  記 者:但是當這裡邊一些歌曲在台灣公眾媒體上播出之後還是引來了麻煩,這個麻煩在你意料之中嗎?

  羅大佑:沒有在意料之中。

  記 者:音樂有沒有必要和政治離得近?

  羅大佑:個人選擇。我自己選擇自己走得近一點,因為我覺得音樂是屬於大眾的東西,音樂甚至是屬於時間才能去理解,或者證明説它能夠走多長的東西,政治既然是治理眾人之事嗎,它當然跟大眾是有關係的。

  羅大佑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一個永遠無法釋懷的情結深植于幾代人心中。他的音樂為我們帶來了思索的力量和沸騰的感動。二十多年的時間裏,羅大佑創作了一百五十多首經典歌曲,也正因為如此,他得到了黑色旋風、鬥士、社會的良心、年輕人的代言人等諸多稱號,然而,這些在別人看來無比榮耀的頭銜,羅大佑卻並不認同。

  羅大佑:我就是一個唱歌的人,我就是一個寫歌的人,我是寫歌多過唱歌的人。這個人就是個寫歌的人,他的前面不宜加太多其他的東西。我寧可我的墓誌銘,簡單就是這是一個以旋律當做他生命的人,以音樂當做他生命的人,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

   音樂其實就像一個火種,看大家怎麼燒。——羅大佑

責編:楊育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