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胡愈之的“孤島”復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4日 18:56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採訪抗戰老文化戰士了解到,孤島時期著名的復社最初成立是為了兩件特殊的事。

  第一件事:首次出版斯諾名著《西行漫記》

  上海淪陷後,一大批愛國知識界人士始終堅持戰鬥。當時,王任叔在《保衛大上海與偉大的民族個性的創造》一文中寫道“為了戰略,為了長期抗戰的最後的勝利,拿著機關槍、大炮、步槍的中國士兵,是可以退出上海的,但拿著筆桿,拿著精神武器的文化兵,是決不能從上海撤退的。”

  1937年底,胡愈之偶然在美國記者斯諾的住處看到《Red star over China》,這是倫敦戈蘭茨公司寄給斯諾的樣書。斯諾告訴他,此書原名是《Red star in China》,排字工人將in錯排為over,斯諾覺得錯得好,英文版正式書名就將錯就錯,譯成中文是《紅星照耀中國》。胡愈之向斯諾借了這本真實記錄延安見聞的通訊集,內容太吸引人了。他一讀完,就在座談會上介紹給朋友們。他説,國民黨封鎖蘇區,污衊共産黨,使大眾不了解蘇區、紅軍。現在國共合作抗日,如果這本書能在上海出版,可以讓民眾了解真正的共産黨。

  但最大的難題是出版。這種紅色書籍,沒有哪家出版社敢出。大家一商量,還是自己辦個出版社,復社就這樣成立了。社址設在胡愈之家裏,成員還有鄭振鐸、許廣平、張宗麟、周建人、王任叔等10多人,張宗麟任總經理。為了搶時間,他們把書拆開,十一二個人同時翻譯。全書30萬字,不到一個月翻譯完畢。書譯完了,出版社也有了,可是還沒有印書的經費,怎麼辦?他們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復社成員每人捐幾十元;再就是向讀者發預約券。書定價2.5元,如果用預約券買,只需1元。淪陷後,商務印書館遷走了。很多印刷工人失業,胡愈之找到熟悉的工人幫忙。在艱難的環境中,不到兩個月,完成了翻譯、印刷、出版全部工序。中文版還增加了大量英文版沒有的照片。

  斯諾説,從字面上説,這本書是我寫的,可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所創造、所寫下的。《紅星照耀中國》(英文版)是1937年10月在倫敦出的,很快就發行了五版。一位美國歷史學家説“《西行漫記》的出版,是中國現代史中的一個大事件”,它“標誌著西方了解中國的新紀元”。為了掩護,中文版書名為《西行漫記》。1938年3月第一版印了2000冊,很快售空。第二版、第三版,不到一年就印了第四版。僅幾個月就轟動海內外,在香港和海外華人集中的地方,出了無數重印本和翻印本。不少進步青年讀了這本書,嚮往延安的自由民主。23歲的華君武就是其中一個。那時他在上海的銀行裏做小職員,也聽到過誣衊共産黨的謠言,後來看了《西行漫記》才恍然大悟。他説,“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延安的一切令我神往。”1938年夏天,他瞞著母親,隻身投奔延安。

  胡愈之(新中國建立之初擔任《光明日報》首任總編輯)説,斯諾幾十年前寫的這本書,始終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是研究中國問題的首要通俗讀物。此書翻譯成近20種文字,在全球有億萬讀者。

  第二件事:《魯迅全集》的出版

  在抗日文化運動中,《魯迅全集》的出版是一件大事。民族危亡的關頭,人們迫切需要精神食糧。魯迅在當時的中國,特別是在文化界進步人士中享有極高的聲望。郭沫若當年在《持久抗戰中紀念魯迅》一文中説“對於惡勢力死不妥協,反抗到底的魯迅精神,可以説,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目前的浴血抗戰,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而這精神在魯迅著作中是磅薄著的。”蔡元培、宋慶齡發起成立“魯迅紀念委員會”,在編印啟事中説出版《魯迅全集》目的在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以喚醒國魂,爭取光明。

  胡愈之、許廣平、鄭振鐸等人共同籌劃由復社來出版。印書資金是個大問題,把《西行漫記》的盈餘貼上也遠遠不夠。因為魯迅深受愛戴,又有茅盾、巴金、沈君儒、陶行之的熱心號召,收到來自內地、南洋、美國的很多定金。

  那時,上海很多印刷工人敬仰魯迅,雖然大批工人失業,生活困苦,可一聽説出版《魯迅全集》,他們都很有熱情,主動降低收費。百數十名學者文人和工友共同努力,1938年6月15日,在禁出紅色書籍的孤島,僅4個月,600萬字、20卷的《魯迅全集》就出了甲乙丙3種版本,甲種紀念本是布脊燙金,整套裝楠木箱。乙種本是紅布燙金。文匯報的編者這樣寫道“抗戰爆發,對於魯迅先生,誰都有更深切的悼念。原是那一支正義的銳利的筆,要是今日還健在,至少也可以勝過數十萬雄獅的力量吧。”(倪迅)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