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提高學術水平須先理解何為學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4日 18:35 來源:

  在過去25年中,我國出版的文科學術著作數量驚人,但是與這種數量劇增相伴的,卻並非質量的同步提高。例如在經濟學方面,我國每年推出的經濟學論著數以萬計,國外不少著名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今日的經濟奇跡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素材,但是事實是我國經濟學研究至今尚未進入國際前沿。

  一位多年來一直積極關注國內學術動向的國外學者説,除了少數幾位信得過的學者的著作之外,他們如今基本上不再閱讀國內學者的著作了。我國學者的學術著作被國際學界一些人士視為質量不高,真令我們感到汗顏和悲哀。

  

學術風氣、學術標準亟待形成、建立

  學術成果質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之一是我國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學術風氣,建立起真正的學術標準。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短暫的學術興盛時期,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就又陷於戰亂。在“中國之大,放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要談學術建設當然是不現實的。1949年以後,我國百廢待興,建立學術標準似非當務之急,所以進展有限。爾後政治運動不斷,學術建設當然也談不上了。到了90年代,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蒙在學術之上的光環逐漸褪去,學術被一些人當成牟利的手段。在學術風氣、學術標準沒有形成、建立的情況下,這個轉變加劇了學界生態的惡化。

  今天,我國的“學術”雜誌數量堪稱世界之首,撰寫“學術”著作人人可為,處處可為,時時可為。大學裏30多歲的年輕教師已是著作等身,甚至連在校研究生,本來全力以赴學習恐怕還嫌時間不夠,但按照現在的明文規定,也要在國內“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篇數不等的學術論文。這種盛況之後,又是一種什麼情景呢?

  在國內學術論著中,雖然抄襲作假尚不能説是大多數人所為,但是大多數是平庸和濫竽充數之作,卻是不爭之事。在這些鋪天蓋地的平庸之作中,不少還被冠以不同級別的“精品”之名流行社會,併為當事人帶來重大實惠。許多“精品”都已如此,遑論一般作品!

  在嚴肅的學者眼中,著書立説是一件艱辛的工作。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著名學者侯外廬對那些頭腦發熱的年輕人説:“你們這次大躍進寫書,熱情很高,就是缺乏科學研究過程,即從蒐集資料、研證資料到科研課題的提出,再從認真閱讀資料到課題寫作提綱的産生,再從事研究和寫作,直到修改發表……”由於寫書如此艱難,因此在美國,許多文科名教授一輩子通常也就是兩、三本書,論文數量數十篇而已,“十年磨一劍”是常見的事。寫書之所以艱難如此,唯一的原因是作者對自己的成果有一個高要求,而這又是建立在以良好的學術風氣為基礎的學術標準之上的。

  

真正的學術與“非實用性”

  要建立良好的學術風氣和學術標準,首先就要弄清什麼是學術。《辭海》(1999年版)將其定義為“指較為專門、有系統的學問”,但是這只是泛泛而論。我們今日所談的“學術”概念實際上是從西方引進的。

  在英語裏,對“學術”的解釋有兩個共同的主要特點:“與學院有關”和“非實用性”。為什麼西方人在界定學術一詞時要強調上述特點呢?首先,學術與學院有密切關係,是因為在一個分工發達的社會中,進行學術研究並非人人可為、處處可為,而是只有受過專門訓練並在專門的環境中才能進行。正因為如此,美國的大學有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學院之分。即使是在前一類大學中,也只有一部分教師才具有進行學術研究的資格並擁有相應的學術職位。其次,學術不能追求實用,原因即如梁啟超所言,倘若“不以學問為目的而以為手段”,則動機高尚者,固然會以學問為變法改制的工具;但是動機低下者,則亦會以學問為博取功名的敲門磚,“過時則拋之而已”。不論哪一種作法,都會導致學者將其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學問本身之外,從而使得研究離開學術。

  因此,我們可以説,學術就是學者在“象牙塔”中進行的“為學術而學術”的探索工作。

  從以上所言,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對學術一詞理解混亂是導致我國今天學術濫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不清楚什麼是學術,難怪要求人人都做學術工作。據説在一些地方,甚至幼兒園老師、辦公室職員提職稱,也要有“學術論文”發表。在此我絕無貶低這些研究成果的意思,但是從學術的兩個基本要義來看,他們的工作一般而言不屬於學術工作。如果只要是在學術機關辦的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就是學術成果,那麼還有什麼學術標準可言呢?

  第二,在西方對學術一詞的理解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其純學理性。這一點,對於今天的中國學界特別有意義。過去我們反對“純學術”取向,在當時中國的特定環境下有其道理,但今天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極少有人還在“為學術而學術”,而真正的學術卻非要具有這種精神不可。

  

所有問題都是重要的

  需要澄清一個認識誤區,要明白學術成果的價值不是由研究題目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由純學理性探索所達到水平的高低來決定的。

  人們往往會認為有些研究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研究則不那麼重要,甚至無關緊要,不值得花氣力去研究。不錯,從現實需要來説,研究的問題確實有輕重之分,但是從純學理的探索來説,所有問題都是重要的。一座大廈要有棟樑這樣的大部件,也要有釘子這樣的小零件。如果只重視棟樑而忽視釘子,那麼這座大廈肯定蓋不起來。不僅如此,大廈需要的小零件的種類和數量遠比大部件多,需要更多的廠家來提供。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都趨時研究熱點問題,勢必會造成在某些問題的研究中資源過剩、浪費,而且大量沒有能力的力量涌入,形成大量廢品或假冒偽劣之作;同時,大量有待研究的問題卻無人問津,從而造成空缺。每個學者在研究中都不應左顧右盼、心神不定,應該堅信自己的工作有重要意義。胡適曾經説,對於研究者來説,在國學研究中發現一個字的新意,其意義不下于發現一顆新的星星。只有在每個知識領域工作的學者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追求、探索,整個社會的學術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就重大課題而言,絕非人人俱可做。如果不具備一系列必要條件,那麼最終做出來的只會是次品或者廢品;對於大多數研究者而言,做符合自己條件的小課題,只要真正努力,也是可以出成果的。

  由此可見,只有真正理解學術一詞的意義,並以此為標準進行學術工作和學術評價,我們才能取得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李伯重 作者係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來源:光明網)

責編:王云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