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4日 13:36 來源:
譚竹青,女,漢族,1931年5月出生,1948年參加工作,197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2005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譚竹青同志生前是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兼居民委員會主任。她從1956年開始任長春市朝陽區重慶街道二委居民委員會主任,1957年起,一直擔任東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員會主任,1979年起兼任黨組織書記。她是中共吉林省第六次、七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共長春市第八次、九次、十次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第七屆、八屆、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長春市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社區工作者、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模範人民調解員,省市優秀共産黨員標兵、優秀黨務工作者標兵、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民政系統最高獎項"孺子牛"獎。她所在的東站十委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居委會、吉林省黨建綜合示範社區、吉林省精品社區、長春市黨建標兵社區、長春市文明示範社區、長春市"十大魅力"社區,被群眾譽為"社區明珠"、"溫馨家園"。
譚竹青同志是優秀共産黨員的傑出代表,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典範,是社區工作者的楷模,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她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終身追求,自覺堅持為黨和政府分憂,為社居居民解難;她把社區工作視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舞臺,帶領廣大黨員群眾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創造出了輝煌的業績;她始終牢記共産黨員的神聖職責,五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奉獻,甘當人民的老黃牛,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她的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充分體現了黨的先進性,展示了當代共産黨人高尚品質和良好精神風貌。
一、不畏艱難、勇於開拓,開創社區建設事業新局面
譚竹青同志幾十年來始終保持著一種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並把這種精神體現在社區搞建設、幹事業、謀發展的各項工作中。早在1978年,她就提出,只有發展委辦經濟,搞好便民服務,才能真正為居民辦實事。經過一翻深思熟慮,她決定從炸油條、賣豆漿幹起,帶領一班人踏上了白手起家的創業路。
為了解決啟動資金,她和老伴拿出了家裏的全部積蓄;為了節省資金,她帶領委上的退休人員和待業青年撿磚頭,脫土坯,挖砂子,向拆遷工地要木料,辦起了居委會的第一個企業-"如意小吃部"。憑著這股闖勁,以"小燕壘窩"的精神,先後辦起了麻花作坊、服裝廠、製鞋廠、裝潢公司、皮革加工廠、印刷廠等17個企業,使委辦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十委的17戶企業有固定資産總值達1500多萬元,年産值近千萬元。自1985年以來,累計向國家交納稅金680余萬元。這些創業成果的積累,為十委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了規範市場秩序,改善市容環境,2000年長春市實行"退路進室",十委所辦的東安市場也在拆遷之列。譚竹青考慮,市裏的決定必須堅決執行,可困難戶和下崗人員的就業和創業怎麼辦,居民不方便等問題如何解決。於是,她組織召開兩次居民議事會,經反復商量,決定招商引資,興建室內市場,作為社區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為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基地。她積極聯絡房地産開發公司,很好地解決了居民動員、拆遷、安置等問題。不到一年時間,一個使用面積達3500平方米,設有300個攤位的室內市場奇跡般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全市第一個由社區居委會興建、管理的市場,2001年5月被長春市政府評為星級市場。針對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她對委辦企業大膽改革,通過承包、租賃、出賣、聯營等形式,使企業進一步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經濟效益逐年遞增。
一個時期以來,社區下崗失業問題比較突出。她充分發揮委辦企業和服務網點的作用,先後使1000多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為提高居民的就業能力,她還先後在社區舉辦了美容美發、服裝裁剪、家政服務等多個職業技能培訓班,扶持起了一批自主創業的"小老闆"。近些年來,十委社區基本實現了"有下崗無失業"。
二、牢記宗旨、胸懷全局,滿腔熱忱地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譚竹青同志認為,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同群眾聯絡得最緊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黨和政府的形象。她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利益最緊密的實際問題,把社區建設與居民群眾的需求結合起來,儘量讓居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過去,十委居民在子女入托、行路、就醫、孤寡老人生活照顧、兩勞釋放人員安置等方面存在"八難"。譚竹青為了解決這"八難",首先從解決子女入托難、孤寡老人生活照顧難入手,先後投資建設了全市第一個居委會辦的託兒所和益壽院。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壯大,她積極協調有關方面,投資新修了3條柏油路,為人行道鋪上了方磚,徹底解決了居民"行路難"。她帶領大家自己動手,種草、栽樹、修花壇、蓋涼亭、建街心花園,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環境。2002年,組織招商引資150多萬元,建成了800多平方米的社區洗浴中心,解決了居民"洗澡難"的問題。2000年以來,又投資85萬元,建成了社區服務中心,設立閱覽室、健身房、錄像廳、遊藝室等娛樂、休閒設施。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為每個家庭建立了醫療檔案和醫療優惠卡,居民憑卡可得到15%至20%的優惠,對老弱病殘、行動不便者上門就診,生活困難的居民可享受免費治療。如今,社區居民就醫、室內裝修、水暖安裝、緊急用車等20項日常生活需求,不出社區就可以得到服務。
十委原是一片棚戶區,三條衚同一條街,清一色的低矮平房。為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譚竹青帶領班子成員,多方聯絡,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十委小區改造工程被列為長春市三片棚戶區改造試點之一,于1995年啟動,當年就建起了5棟住宅樓,有547戶居民遷入新居。幾年來,先後分三批共開發棚戶區16萬平方米,圓了近4000戶居民的住樓夢,就在她去世的前四天,十委最後一家回遷戶也搬進了新樓房。
譚竹青同志在工作中注意發揚民主,集中群眾的智慧為居民辦實事。她建議成立了"居民議事廳",社區建設的各項重大事宜都通過民主討論的方式來決定。十委的議事人員包括直選産生的70名居民代表、單位代表、本社區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知名人士。議事會制訂了詳細的《社區自治章程》、議事人員承諾和議事內容,包括社區事業發展規劃、公益事業、財政收支、投資重點和涉及居民利益的各種事項。近年來,社區內建敬老院、修路、建服務中心等重大事項都經過議事會決定,因此得到了居民的擁護,落實起來也格外順暢。
三、情牽社區、心繫居民,把黨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裏
幾十年來,譚竹青同志以共産黨員的公僕情懷,帶著對群眾的樸素感情,努力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送溫暖,獻愛心,深受居民尊敬和愛戴。
她是孤寡老人的貼心人。為了使五保戶、孤寡老人能老有所養,十委于1987年就創辦了益壽院。那裏常年住著幾十位老人,譚竹青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經常去看望他們,問寒問暖,關心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在她的帶動下,社區志願者定期到益壽院服務,並結成了幫扶對子。有一位早年入院的老人,名叫李世財,73歲,老伴早年去世,無兒無女,當他患重病住院時,譚竹青派社區幹部輪流去護理,老人去世時,譚竹青為他買了壽衣,親自動手為他穿上,給他剪指甲、洗臉整容,一直送到殯儀館。十委的居民看到這一切,都感動得流下淚來。"不是十委的老人,找上門來也要管。"對於域外慕名而來需要入住益壽院的老人,譚竹青也都是熱心接待,妥善安置,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她是貧困居民的解難人。十委居民馬小花,丈夫因病去世,母女倆寄居在親屬家,生活異常艱辛,一度産生了輕生的念頭。譚竹青得知後,把她安排到委辦益壽院做服務員,娘兒倆免費吃住在益壽院。馬小花被深深地感動了,深情地説:"譚姨,是你救了我們娘兒倆的命,待我比親媽還親哪!"2004年,對於社區居民徐哲一家來講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譚竹青一年就為他家辦了四件大事。徐哲夫婦原來都是國企下崗職工,只靠蹬"倒騎驢"拉腳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譚竹青於2004年初,了解他家的情況後,就把他的妻子安排在社區工作,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也有了固定收入,家裏生活也有了轉機。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他的妻子又突患腦出血住進了醫院,正在他為醫藥費發愁的時候,譚竹青派人送來了5000元錢,後來又發動社區工作人員捐款4100元錢,譚竹青個人還拿了600元錢,幫徐哲度過了難關。譚竹青還多方聯絡,把徐哲小學畢業的兒子免費送進了區重點中學。徐哲一家原來住在一處不足30平方米的小平房裏,沒有下水,燒爐子,妻子癱瘓後坐輪椅上廁所不方便,譚竹青經與開發商多次協調,沒花一分錢在別的委上為其調換了一處50平方米的條件與樓房相同的平房。從此,徐哲逢人便講,譚主任是我們家的大恩人,我一輩子都無法報答譚主任恩情。
她是困難孩子的"好媽媽"。十委居民王瑩瑩,母親患有小兒麻痹,走路拄雙拐,父親沒有工作,家裏生活非常困難。譚竹青從1995年起,主動當起了王瑩瑩的"代理媽媽",承擔了她的全部學習費用。逢年過節,給她家送米送面,又與工商部門聯絡,幫她家開辦了一個食雜店,把她父親安排在東站物業做鍋爐工和保潔員,併為她家辦理了低保。十年來,譚竹青先後成了4個貧困家庭孩子的"代理媽媽",進行了上千次的家訪,拿出了近萬元的援助資金,為"代理孩子"的成長付出了慈母般的愛心。
如今的十委社區,幼有所托、老有所養、孤殘有人幫、貧困有人濟、下崗職工有人管,已成為環境優美舒心,文化娛樂開心,居住安寧放心,經濟繁榮歡心,生活方便稱心,遠近聞名的"五心"社區。
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努力構築安定和諧文明社區
在多年的社區工作中,譚竹青同志始終把社區和諧放在重要位置,從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與社區民調委員會的同志們一道,耐心細緻地做好民事調解工作,及時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諧隱患,使十委社區成為人際關係和諧的文明社區。
調解家庭矛盾是譚竹青最常做的一項工作。夫妻打架、婆媳不和、父子反目,只要她知道的,就一定要管。有一次,居民梁某與妻子因為一場誤會吵了起來,妻子一氣之下尋了短見,雖然因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她的兩個弟弟聞訊趕來,要替姐姐出氣。當譚竹青趕到梁家時,梁某與其兩個妻弟手握菜刀、木棒正怒目相視,一場血案即將發生。譚竹青奮不顧身地衝上去,奪下了雙方手裏的器械,並苦口婆心地説服教育,直到深夜,雙方終於醒悟過來。譚竹青又接著做他們夫妻二人的思想工作,最後使他們消除了誤會,和好如初。社區居民楊小東,是個有名的好吃懶做的人,經常酒後打罵妻子和孩子。譚竹青主動把他作為自己的包保對象,經常做一些説服教育工作,2005年春節前的一天下午,楊小東喝得醉醺醺的回來了,妻子看他那個樣子,就沒有理他。楊小東指著妻子大罵,還失手打傷了孩子。妻子只好領著孩子躲到了裏屋,插上了房門。楊小東借著酒勁兒,竟然拿著菜刀砍起房門來。就在這時,譚竹青和社區調委會的同志趕到了。譚竹青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大聲喝到:"楊小東,你把刀放下!",在幾位調解員的協助下,及時制止了一起酒後行凶事件,不僅避免了一起民轉刑事案件的發生,也挽救了楊小東一家。事後,譚竹青繼續反復做楊小東的思想工作,使他認識到了錯誤;還把他沒有工作的妻子安排到社區幼兒園工作,使他不勝感激。
多年來,譚竹青同志堅持不懈地抓好鄰里糾紛的調解。有一次,社區內兩戶居民因下水道漏水發生糾紛,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譚竹青帶領社區幹部出面調解,將相關樓層的居民召集在一起共同研究解決辦法,最後達成協定,各家出錢,社區出面重新更換管道,消除了矛盾。為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2005年6月,譚竹青組織發起了"社區鄰居節"。通過表演節目、吃"百家宴"等形式,搭建了居民相識、溝通、交流的平臺,促進了社區的和諧。多年來,譚竹青以對居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妥善處理了百餘起民事糾紛,多次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事調解協會副會長。
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保護工作,是譚竹青同志的一大心願。早在1976年,譚竹青就組織成立了"校外活動站",解決了委內居民子女上學"兩部制",放學無人看管的問題。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為解決委內雙職工家庭孩子吃午飯難的問題,在居委會食堂裏設了"小餐桌"。她還組織建立了"家長學校",通過舉辦"爺爺奶奶學習班"、"姥姥姥爺學習班"、"青年家長學習班"等培訓班,提高家長素質。她組織開展豐富的青少年課外活動,創辦少年模擬法庭,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多年來,她教育轉化了幾十個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居民小劉因盜竊被拘留,父親要與他斷絕關係,他也産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譚竹青出面把他保釋出來,一方面做他父親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反復教育他要汲取教訓,鼓起勇氣,重新做人,並把他安排到委辦企業上班。小劉深受教育和感動,認真工作,積極參加委裏的活動,後來還被區裏評為"學雷鋒標兵"。為了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吧的問題,譚竹青把社區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教師、老戰士組織起來,成立網吧義務監督隊,晝夜輪流監督網吧的經營。
由於監管得利,十委社區內的網吧從未發現有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在她的組織下,社區以網吧危害未成年人成長的真實故事為素材,自編自演的快板書《割毒瘤》,在民政部和廣電總局聯合舉辦的"全國社區文明風采電視大賽"中榮獲優秀節目獎。為了使青少年遠離毒品,她組織社區警務室、巡警室,大張旗鼓地開展禁毒宣傳。由於她常年不懈地開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一個個不安定因素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從1980年起,社區就一直保持著青少年無流失、無劣跡、無違法犯罪的"三無"記錄。由於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的傑出成就,她被中宣部等五部委聯合授予"全國保護未成年人傑出公民"榮譽稱號。
為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引導群眾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譚竹青在社區成立了"少年百花藝術團"、"中青年合唱團"、"老年秧歌隊",開闢了"老年戲迷角",經常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每逢節日、紀念日,都舉辦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等活動,深受廣大居民喜愛,豐富了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就是在"法輪功"活動比較猖獗的時期,十委社區也沒有一人習練"法輪功"。
五、築牢堡壘、帶好隊伍,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譚竹青同志作為社區黨組織書記,始終把社區黨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她注意從基礎工作抓起,建立健全黨組織網絡體系,不斷增強黨委班子的整體合力,提高黨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全面加強社區黨的建設,使東站十委社區黨委成為了省、市社區黨建工作的一面旗幟。
譚竹青同志把抓黨建工作的思路概括為三句話:"消除空白點,擴大覆蓋面,增強有效性"。她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及時調整了黨組織設置,分別在社區益壽院、綜合市場、居民樓棟、文體協會等組建了4個黨支部,在社區形成了全方位、全覆蓋的黨建工作網絡體系。並通過制定完善各項制度,定期組織學習,開展黨內活動,切實加強了黨組織自身建設。
她注意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流動黨員'協管',下崗黨員'託管',離退休黨員'直管',在職黨員'雙管'"的新思路。在社區建立了"在職黨員情況登記卡"、"在職黨員參加社區工作記錄卡"、"在職黨員社區表現情況反饋卡",把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等有關情況定期向所在單位黨組織進行反饋。
為了給社區黨員搭建為居民服務的平臺,她根據社區黨員的職業特點和個人特長,組成了由78名黨員參加的志願者服務隊,在居民住房維修、家政服務、治安巡邏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她在社區黨員中開展了"四個一"活動,要求黨員"管好一塊綠地、包一個樓道治安衛生、為居民做一件好事,為社區出一個好主意",並設立了黨員先鋒崗、黨員綠化小區、黨員衛生樓道,號召社區黨員努力做到"三帶一爭",即帶好家庭、帶好鄰居、帶好居民,爭做"明星黨員",充分發揮了黨員在社區建設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她倡導社區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為社區黨員下發了"心連心筆記本",要求撰寫民情日記,包保困難居民。她自己包保的困難戶李淑英身患骨癌,愛人去世,沒有生活來源。譚竹青幫助辦理低保,協調民政部門解決住房,幫助孩子入學,解決了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十委的居民説,我們社區搞的這麼好,關鍵是有一批好黨員,有一個好班子,有一個譚竹青這樣的好書記。
六、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永葆共産黨員先進本色
譚竹青同志把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她所摯愛的社區事業和日夜牽掛的居民群眾,默默奉獻,不求回報,體現了一名共産黨員的高風亮節。
勤儉節約是她多年養成的習慣。十委是全國社區工作的典型,譚竹青少不了外出開會,但她不向企業伸手,差旅費也總是省了又省。一次,她去北京開會,捨不得在火車上買飯,就提前準備了幾塊蛋糕。吃飯時,同行的社區幹部看見蛋糕已起了黴斑要扔掉,可她堅決不讓,還是掰掉表皮吃了下去。很多次,外國友人邀她出國訪問,她都婉言回絕,並對同事們説:"咱們委上掙點錢不容易,必須得省著花!"
辦事不要人情是她始終堅守的一條原則。那些得到過譚竹青幫助的人總想找機會表達感激之情,但都被她一一拒絕了。她常説:"我要是收了這些東西,就丟了原則,喪失了黨性!"譚竹青曾經幫助一位社區居民的孩子申辦了特困補助,得到省婦聯資助款1000元錢。當這位居民拿著200元錢到譚竹青家表達謝意時,她嚴肅地説:"這錢是黨和政府資助特困學生的,我花了不是犯罪嗎?"一席話,説得這位居民熱淚盈眶。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是她一貫的品格。譚竹青從事居委會工作幾十年,曾4次主動放棄招工招幹的機會;她主動放棄勞模出國考察機會,把節省下來的錢用於社區幹部到南方發達地區學習考察。她被評為市、省、全國勞動模範後,每次上級都決定給她長工資,但她總是説:"我現在生活不錯了,還有不少居民生活水平不如我呢,這浮動工資我不要。"近十幾年來,按照街道辦事處崗位責任制規定,她個人應得的獎金多達15萬元,但她分文不要,全都投入到了社區建設和社區扶貧、慰問軍烈屬上。居委會蓋幼兒園,地皮不夠用,她主動把自家本來就很緊張的住房無償拆掉一半。她把居民一批批送進新居,可是自己卻一直住在10多平方米的舊平房,直到1996年底才在大家的一再勸説下搬進普普通通的兩室住房。譚竹青不但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屬也同樣嚴格對待。她有個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一家四口擠在不足8平方米的舊房子裏。當時,居委會經常協助房産部門分房子,只要她説句話,弟弟的住房問題完全可以解決,可她卻沒有這樣做。
譚竹青一生對黨忠貞不渝,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産黨員,就在臨終前夕,她還囑咐家人為其交納黨費。去世後,家人為她交了最後一次黨費2000元。她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為構築和諧社區傾盡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以一名共産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居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