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如意小吃部”起家 1985年向國家納稅金680余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3日 16:42 來源:

  東站十委地處長春市伊通河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還是一片棚戶區,三條衚同一條街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居民生活條件也很差,住宅多是年久失修的棚戶房,生活服務設施十分簡陋,加之地理位置偏僻,人們都叫這兒為“二道洼子”。居民抱怨説:“電影裏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咱十委這裡是泥漿污水無處流!”與此相映的是家家戶戶人口多,可是有固定工作的卻不多;家庭收入少,可吃飯穿衣的難題卻不少。作為委主任,譚竹青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下決心要改變十委的落後面貌,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可當時的東站十委沒有任何經濟實體,缺少經濟來源,解決這麼多居民的生活、工作困難談何容易!怎麼辦?應該先創辦集體經濟,在此基礎上再發展社區事業。可是,這第一腳到底怎麼個踢法?思來想去,譚竹青召集居委會班子成員共同商量,決定先從小處著眼,辦一個小吃部。

  “咱們辦個早餐點,居民們不必起大早排隊,待業青年還有活幹,等委上攢下錢再辦託兒所、敬老院。”她的話音還沒落地,屋裏就開了鍋。“譚姨您看,咱一沒房,辦公在您家這鋪熱炕上;二沒錢,看孤寡老人、買辦公用品還得您自己掏腰包;三沒技術,怎麼辦早餐點兒?”可是譚竹青的態度很堅決。之後,她又召集大家開了好幾次統一思想會,講明情況、分析形勢,同時以自己的行動給大家鼓勁兒。

  沒有資金,她和老伴商量,&&把自己家裏僅有的450元錢拿了出來。那時人均工資只有30多元,450元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其他人看了都很受感動,東家把準備給兒子辦喜事的錢拿了出來,西家把買電視機的錢拿了出來……譚竹青知道這都是大家辛辛苦苦攢下的血汗錢,為了節省每一分錢,她又把自己家的鍋、碗、瓢、盆、飯桌、菜墩全都搬到了飯店。家裏搬得不剩什麼了,吃飯的時候譚竹青一家人只好坐在炕沿上將就。

  沒有鋪面,譚竹青就帶領居委會幹部和委上的待業青年,推著手推車到伊通河挖沙子,光著腳丫脫土坯,走街穿巷撿碎磚頭,看見工地上拆房就上前搭話,請人家“支持”一些舊門窗木料。料備齊了,譚竹青的丈夫、時任躍進水泥廠行政科長的宋國華又當瓦匠、木匠,又當電工,還客串“建設總指揮”,居委會的幹部、待業青年當大工小工,周圍居民也紛紛獻工,幾天功夫,一間10多平米的“如意小吃部”蓋起來了!

  小吃部開張前,譚竹青帶著大夥忙得沒日沒夜。每天早上兩三點鐘就起床,一會兒去市裏批酥餅,一會兒和大家和面、磨豆子。當時的物價低,批一塊酥餅9分錢,賣一塊酥餅1角錢,每塊酥餅只能賺到一分錢,有時餅在運送的路上被壓壞顛破,誰也捨不得動一口,留著能賣回個本錢。

  “如意小吃部”正式開業的日子到了。那天早上六點多鐘,熱騰騰的豆漿,香脆可口的大果子、酥餅擺在了長春市八道街路口,川流不息的上班族成了他們的第一批顧客。譚竹青和大家看在眼裏心裏樂開了花。不過,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打掃完早餐的“戰場”,小吃部裏又忙開了,淘米、炒菜、壓麵條兒,鍋碗瓢盆響成一片。譚竹青知道,東站十委的居民知道,他們的日子興許就從這裡好起來了呢!

  在譚竹青的帶領下,十委還先後開辦了服裝廠、製鞋廠、裝璜公司等17個委辦企業。從那以後,十委社區沒有伸手向政府要一分錢,沒有向銀行貸一筆款,甚至社區工作人員的生活補貼費用也不用財政負擔。目前,十委的17戶企業有固定資産1500萬元,年創産值千萬元以上,1985年以來,累計向國家交納稅金680余萬元。

責編:周鐵成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