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水均益、張郇講述《國際觀察》幕後故事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2日 15:30
文/徐 風
《國際觀察》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主打國際新聞專欄,主要是對當日重大的國際時事進行深度分析。在通常的新聞播報中,您了解的是當今世界上發生了什麼,而在《國際觀察》中,您了解到的是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的,新聞後面的深層背景是什麼,對未來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反應快速,評論深刻,表達通俗是《國際觀察》欄目的特點,國內著名的國際新聞主持人水均益是該欄目的製片人和主持人。
7月23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播出區演播室。水均益快步走進直播間,在桌前坐定,習慣性地看了一下時間,21時27分---距離《國際觀察》欄目開始的直播時間還有3分鐘。他時而同嘉賓--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李紹先、新聞觀察員張郇推敲著某些細節,時而又仔細地修改著串詞,前方電子鐘上紅色的數字在跳動,聚光燈下的他神情嚴肅莊重。
節目非常精彩,連在編輯機房中忙碌的編輯人員,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兒,伸長了脖子注視著電視屏幕。25分鐘的直播結束後,水均益和張郇向記者介紹了欄目的一些情況。
"就像看球,有的觀眾是到現場去看,但是評球也得有人,我們就來擔當這個角色。"
記者:儘管我們知道您在國際新聞報道和人物專訪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深厚的國際新聞功底、豐富的國際知識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曾多次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及主持人"金話筒"獎。但是,術業有專攻,從一位專訪國際政要、世界商界巨賈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採訪"專業戶",到坐在演播室主持一個定位獨特、談話性極強的國際新聞評述性節目,您是如何完成角色轉換的?剛開始時是否多少有些不適應"場地"?
水均益:《國際觀察》欄目是我和同事們從春節後開始籌備的,剛參與前期工作沒幾天,我就被派到了伊拉克。等我回來的時候,已經是4月下旬了。5月1號被確定為新聞頻道試播開始的日子,準備工作十分倉促,但因為欄目組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節目的播出還算順利。由於欄目的定位和選題的特殊性,又是一個談話性非常強的欄目,所以我回來後經過了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
記者:為了將這個欄目做得更好看,使之成為觀眾喜愛的欄目,您和您的同事採取了那些措施?
水均益:我們這個欄目到現在已經運行了3個月,到目前來説情況還不錯。我們採取了一些措施不斷進行改進,從5月1日以來的錄播,到7月1號後的現場直播,力圖做到快速反應,強調我們這個欄目內容的新聞性、時效性,對當天國際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分析和點評。從具體操作上講,一是我們組織了一個實力比較強的專家隊伍,人數有十多個。二是通過欄目組多年的培養積累,有了幾位非常好的策劃,張郇和郭建新就是其中最為出色的兩位,他們都有著長達二三十年的新聞工作經歷,在國際新聞方面閱歷豐富,更可貴的是他們對一些問題的了解也帶有新聞工作者的獨到的眼光。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讓這兩位策劃人員從幕後走到前臺,直接面對攝像機,面對觀眾,在節目中扮演一個角色,叫新聞觀察員。據我所知,在這類國際節目中我們是首推。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確立這個欄目的權威性,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於國際重大問題進行評述,能夠被觀眾認可,也能夠是比較權威的一檔節目。就像看球,有的觀眾是到現場去看,但是評球也得有人,我們就來擔當這個角色。而且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一檔節目,我們也力求做到客觀公正,這也可彰顯我們的權威性。
新聞頻道中唯一採取直播方式播出的新聞專題欄目
記者:你們為什麼要自已增加壓力,由錄播改為直播?
水均益:應該説這是我們的願望,一開始我們就有這個願望,領導也覺得有這樣的必要性,由錄播改為直播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這個欄目最獨特的、最有意義的一點,就是一個國際新聞評論節目是直播的。據我的了解,這是中國沒有的。這意味著國際新聞、時事評述的環境比較寬鬆。
記者:直播有哪能些好處?
水均益:好處是不言而喻的,直播能跟新聞跟得更緊一點。原來的錄播方式在技術上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每天21:30播出,到16點就基本上截稿了,可是,從16點到21:30,還有五個半小時的時間,此間某一個國際事件可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到現在我們沒有出現18點鐘變節目的情況,但以後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另外一點就是從欄目的定位上考慮,採取直播方式,一來能夠增強真實性、權威性,二來我們能做出快速反應,甚至是在欄目播出的過程中做出反應。從改為直播後我們就感覺到了它的合理性所在,我們不用中間再有這麼個時間空白,好幾次節目都是中間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在進演播室的瞬前,甚至我們已進入到演播室開始做節目,耳機裏傳來導播的聲音,説有一個最新的畫面,或一條最新的消息。在我的前方有一個電腦,他們可以通過電腦迅速地給我傳過來,我馬上就可以把它發佈出去,並隨即請我們的專家和觀察員就這些最新的動態進行分析和點評。這也非常符合新聞規律。記者:今天晚上直播內容是不可先知的,原本定下來要直播的是什麼內容?那個內容還播嗎?水均益:本來節目是提前準備的,但是有時候,頭一天跟蹤了一晚上,可是世界上又發生了很大的突發事件,比如説沙特爆炸、非洲小國政變,包括這次的烏代和庫賽被殺事件等情況,就要馬上改弦更張,在很短的時間內核實消息的準確程度,查閱大量資料,組織材料,聯絡長期研究這類問題的專家來做直播。過去準備好的材料和短片就只好作廢了,因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群眾對原來那個問題的關注度已經下降,那就不能再播了。
記者:《國際觀察》是新聞頻道唯一的一個採取直播方式播出的新聞專題欄目,天天有直播,而且是在晚間,你們的工作狀態有了怎樣的變化?
水均益:對我來講,無論是作為出鏡記者,還是作為主持人,經歷過無數次直播。但在新聞頻道的這樣一個專題類新聞節目中天天做長達25分鐘的直播,對我來説也是個挑戰。一是時間緊促,從以往的每週一期成為如今的幾乎每晚一期,二是訪談的直播形式,通過與專家和觀察員的訪談,對新聞事件進行多角度的評論和深度分析,它不僅告訴你今天的國際社會發生了什麼,重要的是它還要清晰地告訴你這個事件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甚至它會預測這個事件有可能引起國際社會的種種微妙變化。如何把這樣的節目在有限的時間裏做的有深度,但其表達方式有通俗易懂,對錯綜的關係的闡述又精到和簡單,作為欄目的主要負責人而言,的確意味著事業的一個新起點與新突破。除了心理上的變化以外,作息方式變化也比較大,現在基本上是很晚才回家,睡眠時間相應順延,早晨從中午開始,下午起開始新一輪的工作。但我想,對於我們這個大組,對於新聞中心,對於新聞頻道,這樣做也算是一次改革吧。
記者:每天晚上9點到10點,我發現你們組裏很多人都在播出區,都在忙什麼?
水均益:我們建立了由欄目組自身人員組成的采編播一條龍的隊伍。除了音頻、字幕人員是其它部門人員之外,現在你看到的切換、導播、放帶、外聯等人員,都是我們組的同事,這也符合欄目改革的要求。
逼著專家講故事
記者:觀眾們在電視中看到的演播室中的人物主要有三個:主持人、專家和新聞觀察員。所談的問題紛繁蕪雜,卻給觀眾以脈絡清晰的感覺,你們三個人是如何掌握和使用自己的"話語權"的?
張郇:欄目基本的角色定位是這樣的:主持人一方面把握和控制話題,另外一方面在合適的時候,提出觀眾最想知道的問題。專家的答案是全局觀點性,是對局勢的判斷。新聞觀察員是提供細節,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和細節、歷史背景等介紹。
記者:如今的熒屏上,談話類節目數量很多,談話內容枯燥是觀眾反映較大的一個問題,可大家看《國際觀察》卻沒有這樣的感覺,對此你們有何操作技巧?
張郇:你可能不止一次地從一些談話類節目中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專家可能從邏輯上把觀點闡述得非常清楚,但大多不擅長講故事。可是我們認為,要想讓觀眾有興趣,就得講故事。我有一個觀點,假若有10分鐘時間的話,我們最多用兩分鐘來説觀點,而用8分鐘來擺事實證明你的觀點。當然我們並不是單純講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有選擇的。比如7月16日,非洲的一個非常小的國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政變,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這個人口只有14萬人的國家,但是我們通過具體的事情和具體的數字介紹,讓大家至少知道了這個國家有很多石油,有能源方面的利益衝突。就連那期的標題都是《小島政變:全是油鬧的?》。我認為每一期節目,能告訴觀眾一些有用的信息。日積月累,觀眾也就有興趣了,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們在設置話題時,就充分地考慮到了這一點,避免説一些大的觀點,比如全球怎麼樣之類的大理論,那樣的東西觀眾是記不住的。節目播出幾個月來,如果説有什麼可取的話,這方面的探索基本是可取的,基本上是成功的。三個月,節目定位我們還不能説做得非常完美,但努力的方向正確,我們在繼續朝著完善的方向努力。記者:水均益説你們的專家有10多個,可為什麼觀眾從節目上看到的好像總是那麼幾位?張郇:我們的專家相對是固定的,但每一天專家是不一樣的,研究美國、中東、非洲、西亞、印度、東南亞問題的都有,大概有十來個吧,中東發生的事情比較多,現在每天的頭條都是巴以等熱點,所以近來見到的面孔大多是這幾位中東問題專家。
記者:作為日播節目,工作基本週期是怎麼樣的?就明晚的節目而言,是從明天早上開始,還是從今天晚上已開始,還是從昨天就開始了?
張郇:作為日播節目週期最多不超過24小時,明天的節目,最晚今天晚上開始籌備。新聞是易碎品,過早準備的東西,新聞性就不強了。
記者:改為直播時,哪些曾經是你最擔心的?
張郇:改為直播後,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把你的節目拿出去後是不能更改的。以前是錄播,畫面不好拿回來改一下,現在是直播了,只能一次成功。如果沒有突發事件,編輯會編一些背景性的短片,把整個節目的結構弄出來,不準備十分的東西,到時候怕是一分都説不出來,所以我們要看很多資料,補充很多知識。直播的話題有很多不確定性,走到什麼地方,你要説什麼話,有些話題事前沒有確定性,但要形成一個觀點,相應地從不同側面來表述這個觀點,這個觀點的得來也是很不容易的。
記者:對於一些不好確定的消息,如何統一説法?
張郇:資料也好,新聞也好,都要是經過多方確認,不能輕易當真。國際新聞的報道千奇百怪,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但我們通常按照基本新聞規律辦,不確定的按不確定説,確定的按確定的説。
記者:在你們的心目中更為理想的《國際觀察》是個什麼樣子?
張郇:更加時效性、更加生動、更加清晰、更加趣味化、更加接近觀眾。一句話:觀眾説"挺好看的"。記者:那你們將採取哪些方法來讓觀眾覺得更好看?一是充分發揮談話的魅力,就是未經刪減的現場談話魅力。二是要增加電視畫面的視覺效果,短片也好,外來畫面也好,都要進一步增強可視性。
記者:你們覺得由水均益來主持《國際觀察》,有何更多的優勢?
張郇:10年前他就作為新華社駐中東分社記者,積極參與了海灣戰爭的報道,是國內主流媒體首批赴戰地採訪的記者之一。在阿以矛盾、巴以衝突等方面, 他進行了長期的、多角度、全面深刻的報道,是國內國際新聞報道中對中東問題有深刻研究、獨特見解的記者之一。 1993年,加盟中央電視臺後,任《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欄目記者、編導、主持人。在海灣戰爭、波黑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多次赴戰地採訪報道,是國內著名的戰地記者。在人物採訪方面,他已經有了100多次重要專訪的經歷,獨坐國內新聞界專訪具有世界級影響人物的首把交椅,他曾專訪過安南、普京、克林頓、布萊爾、金大中、穆沙拉伕、阿羅約、托萊多、阿拉法特、卡爾扎伊、馬哈蒂爾、穆巴拉克、查韋斯、納扎爾巴耶夫、基辛格、比爾 蓋茨、多明戈、泰戈 伍茲等等,在國際新聞報道和人物專訪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國內公認的最著名的國際新聞主持人,他深厚的國際新聞功底、豐富的國際知識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為他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他一直在搞國際新聞報道,搞過無數次直播,也有極豐富的主持經驗和公眾關注度,這些都是很難得的。由他擔任新聞頻道《國際觀察》欄目的主持人,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後記
水均益還清楚地記得新聞頻道開播那天《國際觀察》的主題:"巴以停火:難得又脆弱",其討論的主題就是當天開始生效的巴以停火聲明,而這份聲明的發佈也僅在一天之前,巴以衝突和巴以和平,是今天國際社會的一大熱點,選擇這個話題在當天不僅有很強的時效性,也有很大的關注度。《國際觀察》作為央視新聞頻道力推的名牌欄目,在開播當天一定要表現它應有的氣度和優秀,這是水均益之前一直考慮的問題,那天的節目一定要精彩,一定要深刻,也一定要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隨後幾期的《國際觀察》,其話題有"伊拉克:"響尾蛇"為何出籠"、"利比裏亞:美國面臨選擇"、"巴拉迪的使命"等,一個比一個精彩,逐漸在觀眾心目中奠定了其深刻理性的節目風格,目前在一個節目滿意度在線的小型調查中,其支持率85.85%。水均益認為,比起九十年代主持國際新聞,如今的人們對國際新聞的關注與日俱增,一個優秀的國際新聞節目也必然會受到更多觀眾的關注。他樂觀而勤奮地做著觀眾喜愛的節目,不知不覺中十年過去了,一天一位朋友叫了一聲:"小水"也有白頭髮了,他微笑著説,歲月不饒人,是有點覺得自己老了,我可不會那麼麻煩地每個月都去染發什麼的。那位朋友説,你可是越老可能越有權威感,做新聞越有味道。
"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説這話時水均益的眼神很溫柔,與那個暢談國際風雲,面對各國政要犀利問答的名嘴水均益仿佛判若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