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藝術猶如一條曲折沒有終點的路,一條充滿艱辛困苦的路,一條聰明人與糊塗人共走的路。
——傅振江
| |
傅振江 |
背景介紹:
傅振江號出谷山人,無礙居士,福林清齋主人,天頤父,祖籍山東曲阜,1955年生於河北省遷西縣西荒峪村。
1977年 開始學習中國畫,因種種原因自學,並得到老一輩畫家的指點。
1982年 參加北京市迎春畫展,全國、市、區級畫展。
1985年 在深圳舉辦《燕人丹青》畫展。
1986年 受當代大師肖墅先生影響作品逐步走向“孤高、深沉、清雅”之境界而形成洗心谷畫風。
1987年 參加全國花鳥畫大獎賽,《紫氣》作品獲得一等獎。
1990年 在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被譽為近代少見之禪宗畫。同年入選中日雙方在日本東京舉辦之《現代中國巨匠繪畫展》。
1991年 全國第一屆當代中國山水畫邀請展。
1992年 中國美術館舉辦全國首屆東方藝術大展,獲二等獎。《傅振江畫選》出版。
1993年 完成《傲骨清馨圖》巨幅作品。七月應邀到台灣參觀訪問,參加《1993年吳麥藝術季》活動,並在台灣高雄市立至美軒舉辦《傅振江個展》頗受好評。
1994年 參加《全國民族大團結畫展》。
1995年 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傅振江畫展》。
1996年 應吳麥文教基金會邀請到台灣舉辦《傅振江畫展》;《傅振江畫選》第二集出版。
代表作:《春趣》、《江南晚風》、《洗心谷》、《傲骨清馨圖》、《荷生萬種》。
| |
傅振江作品《太虛境》 |
京城七月,荷花飄香。在這賞荷的季節裏,我們拜訪了禪宗畫家傅振江。
傅振江先生祖籍山東曲阜,1955年生於河北遷西縣西荒峪村,翌年遷京。自幼家境坎坷,生活艱辛。曲折的經歷磨煉了他頑強的意志。
“心溢於筆端,情溶于水墨乃中國畫也”這是振江先生的創作感悟。他早年很注重寫生,把自己寄情于山川草木之間,以飽滿的熱情在宣紙上潑灑、描繪出胸中的千山萬壑。早期作品《春趣》、《江南晚風》、《洗心谷春夢》就是其代表作。這幾幅作品是他走向成熟並形成自己“孤高、深沉、清雅”之畫風的標誌。之後,便一直沿著這條路探索下去。
觀振江先生的畫作,無論是山水風景,還是花鳥草蟲,皆風韻高雅,氣節冷峻。山水畫掩映林泉,蕭疏淡泊,山影樹石濃淡有致;花鳥畫月下孤吟,荷塘滌性;把觀者帶進一個清寒靜寂的世界中。佛、道界人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其作品為近代少見之禪宗畫。
振江先生在其畫論中這樣寫道:
寫意者乃寫心也。首先明確寫意畫的真諦,同時也必然出現寫什麼心的問題。
禪宗與寫意即修心與寫心。二者皆在心字上下功夫。從他的《春月》、《孤吟》、《洗心谷》、《無極》、《紫氣》、《太虛境》、《太古洪荒》等作品中,可見振江先生對禪宗與寫意畫真諦的把握。
振江先生主張“孤冷儒傲”的創作風格,追求的是恬淡的藝術境界,渴望在紛亂中尋得安靜,以畫出中國畫獨有的韻味來。他認為創作的過程也是一種修心的過程——把心靈深處的東西化作涓涓細流悠悠地表現出來。
他的《太虛境》是一幅典型的禪味實足的作品——那迷離恍惚的遠方涌動著一道蜿蜒曲折的似水非水的白光,似一灣清水從密林中緩緩流出,又似沼澤地上泛著的誘人水光。山無欲仍雄居,包容萬物依它而生存;水無欲而長流,滋潤養育著大千世界。
在談到師法古人與創新的問題時,振江先生説:當然要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博大精深是中國畫創作的土壤,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始終是創作之源泉。我們要學好、繼承好這個國粹,堅守住陣地,紮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搞創作。要注重提高文化素養,研習前人總結的理論和技法,博采眾家之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底蘊的不斷積澱,對藝術的領悟不斷加深,再揉進人生閱歷的感悟,共同醞釀、沉澱 ……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聽此一席話,再觀振江先生的荷花圖——讀那一幅幅畫家心境的寫照。其畫重意、重形、重氣;落筆乾淨利落,重墨輕色,不媚不燥,高雅雋永。
他喜歡荷,如同中國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對荷懷有獨特的審美情結一樣。他曾在台灣個展的開幕式上畫了一幅“九九歸一圖”,即丈二長的荷花圖,被懸挂在台灣高雄隆峰寺內。其荷花用筆狂勁,收放自如,筆墨俱佳。
我們祝願振江先生的作品不斷開創出新的感人天地,青蓮永遠飄香!
海燕
責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