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畫頻道 > 徐州畫像石 > 正文

解讀武梁祠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6:04)

  撰文/張從軍

  武梁祠是東漢時期的一座小祠堂,位於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武翟山北麓,建於東漢晚期的桓靈時期(公元147—189年),距今有1800多年。武梁祠和其他武氏家族墓地石刻一樣,因為其畫像內容豐富,雕刻精美而名揚海內外,並被國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形制和畫像內容

  武梁祠的形制像一座沒有前墻的小屋子,其結構為單間懸山式,面闊2.4米,進深1.4米,平面呈倒“凹”字型,由東西兩壁、後壁和前後屋頂石搭建而成。這種小祠堂的主要用途是,供武氏後人上墳掃墓時擺放祭品。

  祠堂包括屋頂內壁上刻滿了畫像。現存畫像石6塊。其中由於年代久遠,屋頂畫像剝蝕殘損嚴重,畫像與榜題模糊難辨。根據文獻記載,屋頂前坡祥瑞內容為黃龍、白虎、麒麟、神鼎、六足獸等。後坡為白魚、玄圭、赤熊、玉馬、白鹿、金勝、比目魚、比翼鳥、比肩獸、木連理、璧流離等。這些都是當時人們認為最珍貴罕見的寶貝神物。

  祠堂的主要內容安排在正面的後壁和左右兩壁。從設計意圖看,作者將東西後三面墻壁的畫像分成上中下三大部分。上層位於左右兩壁的山墻尖頂三角部分,是神仙的世界,東王公和西王母高高在上,各居一方;中層是古聖先賢和歷史故事;下層主要是表現墓主現實生活的出行拜謁畫面,同時也夾有部分歷史故事。三層之間以聯弧、菱形等花紋區分出不同時空。整個畫面以一座帶雙闕的樓閣為中心,將現實生活放在下部,神仙之類放在上部,中間穿插著歷史故事和人物,祥瑞則安排到祠頂。

  從內容看,神話類的主要形像是西王母和東王公,而人身蛇軀的伏羲女媧則被安排到黃帝神農的階層,與古聖先皇齊名並列。此後依次是祝融、神農、黃帝“三皇”和顓頊、帝嚳、堯、舜、禹“五帝”。大禹的後邊還安排了一個“夏桀”。荒淫無度的夏桀坐在兩個跪伏著的女人背上。三皇五帝與西王母被共同安排在西壁。

  歷史故事類畫像按其不同內容而被相對集中在一起,與三皇五帝共處一個空間的是表現孝義、節烈的人物和故事。與墓主人前後左右雞犬相聞的則是忠臣烈士。孝義方面有“丁蘭刻木”、“老萊子娛親”、“閔子騫敬事後母”、“曾參孝母”、“邢渠哺父”、“伯俞傷親”、“董永傭耕養父”、“孝子魏湯”、“楊伯雍義漿”、“孝孫原轂”、“三州孝人”、“休屠王敬母”等某種名孝子賢孫的故事;節烈人物和故事是“京師節女”、“齊義繼母”、“梁節姑姊”、“楚昭貞姜”、“無鹽醜女”、“魯義姑姊”、“秋胡妻”、“梁高行”。忠臣義士則有為國家或故主捨身盡忠的“荊軻刺秦王”、“專諸刺王僚”、“曹子動桓”、“聶政刺韓王”、“豫讓刺趙襄子”、“要離刺慶忌”、“藺相如完璧歸趙”以及“范睢和須賈”和終解仇怨故事。

  正面墻壁主要位置的畫像是有關社會現實生活的賓客拜謁、庖廚和車馬出行。畫面正中是一樓二闕,主要痊居高樓,樓上兩位夫人,樓下一位主人。一個主人和兩痊夫人的形式,反映的是陰陽合和的傳統思想;主人和夫人身軀高大於他人的做法,則反映了主仆間地位的高下。在主人的左側是車馬出行,右側是庖廚。庖廚在西而車馬居東,也是當時庭院佈局的一般形式。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武梁祠畫像中籠罩著十分濃郁的“忠”、“孝”思想。所以要這麼做,其根本目的恐怕在於教育和戒示後人。希望後人們象丁蘭那樣,視死如生;象老萊子那樣,活到老,孝敬到老。另外,對於還活著的妻妾們,也希望她們傚法秋胡妻、楚昭貞姜那樣,從一而終,以身守節。至於那些賓客仆從們,也要傚法荊軻、豫讓們,忠貞不二,必要時以身報主。

  這種苦口婆心的教育意識,反映了東漢時期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留戀,也同時折射了東漢晚期社會的動蕩與人們思想觀念的騷動不安。子孫的不孝、妻妾的不貞和仆從對故主的不忠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即使是死去了,也仍放心不下自己生前所擁有的那樓閣車馬、水井廚房、妻妾賓客,以及可能還未完全獨立生存的幼子寡母。

  饒有趣味的藝術特色

  首先是佈局安排。武梁祠的整體佈局比較簡練,自上而下分為三大段,每一段又根據內容需要劃分為數格,或豎或橫。屋頂和兩面山墻的尖端部分是天上的神仙世界,三面墻壁則是人間社會。歷史久遠的內容在上,現實生活的畫面在下。按照墓主人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圍繞墓主的是賓客仆從、烈女和忠義之士,而傳説的人物和其他歷史人物、故事則被安排在與神仙世界相近的地方。

  西王母是民間最崇拜的神仙,按照方位她被放置在最尊貴的西墻的頂端,佔據其最高的位置。環繞她的是一群製造仙藥的青鳥玉兔。而那位專門為西王母配置的東王公,雖然也高距在與西王母相對的東山墻上,但因為他的出世較晚和沒有什麼作為,不能象西王母那樣給人們製造和帶來長生不老的仙藥,所以圍繞他的從屬神靈們也遠不如西王母的生動具體。同時,三皇五帝全部安排在西山墻上,靠近西王母,也從另一個側面説明了傳説中的三皇五帝其實也和西王母一樣,已經走進了神仙的行列,享受著和西王母一樣的待遇,被社會大眾所頂禮膜拜。

  祠堂是為墓主服務的,所以墓主的形象理所當然的被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同樣,祠堂又是後人為墓主設置的祭祀的享堂,墓主自然不能離祭品太遠。因此,墓主及其妻妾們被安排在了祠堂正面靠近祭如的下部。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既可以讓墓主最先歆享到祭祀物品的美味,接受後人的祭拜,同時似乎也暗示了墓主雖逝卻又並沒走遠,還沒有和三皇五帝那樣已經超升到了伏羲女媧的身邊。另外,畫像在佈局方面,將正面墻壁二分之一的面積劃分給墓主,既體現了墓主在這個祠堂裏的地位和身份,也十分明確展示了祠堂的功能,就是為墓主專門設置的。

  但是,祠堂還是為後人設置的。為了使後來人睹物思親,在祭拜的同時,不忘古訓,長思先人,畫面還以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安排了諸如忠孝節義的內容和古聖先賢的故事,以教育後人,警示觀者。

  東西南三面墻壁雖然不在一個平面上,但是作者卻將全部畫面按照一個平面的思維來統一安排和設計。從西王母、東王公的自上而下,到歷史故事的自右向左,再到現實生活的以墓主為中心的左右回護,恰如觀賞一幅古代社會畫卷。由遠而近,最後聚焦在墓主這個中心。

  其次是畫面的經營。為了使歷史傳説故事更加淺顯易懂,作者特別在人物或故事的旁邊加上了榜題,亦文亦畫,文畫並舉,憑字認畫,使這些畫像具有了教科書的特徵。

  第三是主題式小畫面的組織,給這座畫像祠堂增添了重要特色。畫像雖多,但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中心,人物車馬圍繞中心安排。故事、人物不用特別界隔,只憑其向背關係,就能很容易的解讀出故事的內容,猜測出人物的身份。

  畫龍點睛式的內容剪裁,突出主要人物,突出故事的最關鍵的一剎那,是其又一特色。如荊軻刺秦王畫面的處理,就是抓住了故事和人物最關鍵的特點予以誇張式的表現:荊軻的怒發,秦王的倉皇,中柱的飛刀,秦舞陽的顫顫驚驚,構成了一幅活靈活現的畫面,加深了人們對荊軻勇武形象的認識。

  以白話式的繪畫語言,簡練地表現複雜的故事和人物的身份,這是武梁祠畫像的民間藝術特色。荊軻刺秦王,是帶著秦王最想要的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才得以接近秦王的。畫像作者捨棄了地圖而取樊於期的頭作為陪襯,並且將盛頭的木函打開,露出樊的頭。這一細節,不但真實的再現了歷史的傳説,而且也使畫面更加生動形象,一目了然。即使不加榜題,人們也能猜測出畫中人物的身份。

  武梁祠離我們雖然已經久遠,但卻以其圖象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東漢社會的生活面貌,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民間藝人的石刻藝術才華,為我們了解和認識漢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

  (張從軍:1954年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系,1997年曾受聘于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現任職于山東省文化廳。)

責編:徐建委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