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沂南漢墓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6:03)
在山東眾多漢畫像石墓葬中,有一座曾經兩度被發掘出土的墓葬,那就是坐落在沂南縣北寨村的“沂南漢畫像石墓”。
該墓坐北朝南,由前、中、後室和東邊3個側室、西邊2個側室組成。漢墓共有42塊畫像,分別安置在墓門、前、中、後室內壁、中心立柱和隔梁等處。不同的畫像內容是依據不同的建築部位來具體佈置的。
話説沂南漢墓
撰文/張從軍 袁曙光
在山東眾多漢畫像石墓葬中,有一座曾經兩度被發掘出土的墓葬,那就是坐落在沂南縣北寨村的“沂南漢畫像石墓”。
沂南漢墓第一次發掘于1954年的春天,當發掘簡報及其《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正式發表後,當即引起了轟動,並因此而引發了一場有關墓葬與畫像的學術大討論,掀起了一股漢代文化藝術研究的高潮。為了妥善保存這一重要遺跡,在提取了詳盡的考古資料後,文物部門將墓葬原地封存保護。1992年沂南漢墓被公佈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沂南漢墓的真實面貌,經文物部門批准,當地政府在沂南漢墓沉睡地下40年後的1994年,再次將其發掘出土,並結合漢墓的保護在原地修建了遺址型博物館。
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府邸
沂南漢墓的驚世之處首先是其建築的富麗堂皇。
該墓坐北朝南,由前、中、後室和東邊3個側室、西邊2個側室組成。墓室南北長870厘米,東西寬755厘米,高312厘米,全部用石材砌築。根據當時人們的想法,地下的墓室就是地上的莊園。墓門就是莊園的大門,迎面兩門,左右並列,一進一齣。進門是庭院,中間一根八角形立柱,將天空擎起。庭院左右兩側各有兩個側室,其功能一般做車庫或倉庫。因為是庭院,所以在前室刻畫的畫像除了護衛地下墓室在大量辟邪題材外,還有一幅目前所見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弔唁圖。
穿過庭院是中室,中室算是進入室內了。中間最大的一間是客廳,左右兩個側室是倉庫和廚房,和中廳一樣,兩個側室前面都和前室相通,東側室後面還通過一條小走廊與廁所相連。廁所被安排在墓室的東北角,除了模倣現實生活外,將廁所安排在東北方位還隱含著一個辟邪的意義。因為,在漢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死後要向東北方向去,東北是鬼魂聚居和出沒的所在,而鬼的一個特點是怕臟,骯髒的東西可以辟邪。所以,將廁所安排在鬼魂出入口,可以有效地防止其興妖作祟。中室既然是客廳,畫像就安排了很多生活氣息濃郁的內容。比如誇耀身份地位的歌舞娛樂、龐大的車馬儀仗、巍峨的庫房和眾多的糧食、屠牛宰羊的庖廚以及具有強烈教育意味的古聖先賢人物畫像等等。
從中室客廳再往後,就是主人的寢室了,寢室左右兩間,中間雖有間隔,但相互間可以自由往來。安排在這裡的畫像除了墓室最深處的辟邪題材外,主要是有關墓主起居生活的內容。
42塊絢麗多彩的畫像
沂南漢墓共有42塊畫像,分別安置在墓門、前、中、後室內壁、中心立柱和隔梁等處。不同的畫像內容是依據不同的建築部位來具體佈置的。
守護亡靈的辟邪
因為是墓室畫像,墓室主人或設計者首先考慮的是對死者的保護,其措施就是安置大量護衛和辟邪的題材。墓室的出入口和中軸線,既是死者靈魂的必經之地,也當然是鬼怪邪惡出入的所在,所以其正門、前室直到寢室後壁都被作為最重要的部位予以考慮。
墓門的辟邪畫像在門裏門外。門外兩幅,一幅在門楣,一幅在中間立柱。門楣是一幅戰爭圖,表現的雖然是胡漢間的戰事,但箭傷刀砍的形式顯示的卻是一種大場面的恐怖和威懾,將這樣的內容安排在迎門抬頭處,其用意其實也是辟邪。立柱是神靈辟邪。首先在上部佈置一個叫做“蹶張”的辟邪形象,所謂“蹶張”就是用腳蹬著弩機把箭挂上,這樣的箭射出去又遠又有力。接下來是一隻帶翼的猛虎,虎插上了翅膀就是神虎,而神虎是鬼怪的死對頭,傳説專門能夠捉鬼打鬼的“神荼、鬱儡”在捉到鬼怪後就是喂老虎。老虎下邊一個長著翅膀的仙人,其右手舉著的樹枝應該是打鬼的桃樹枝,因此,這個神人很可能就是“神荼”兄弟之一。立柱最下邊是一個髯發怒張的虎頭,這其實就是古代常見的獸面“饕餮”,也是一個很有威力的辟邪物。
門裏畫像6幅,分別安排在中心立柱和左右側柱上。中心立柱上面是武器庫,刀槍劍戟應有盡有;下部是捧盾門吏。陳列武器的含義不言自明。
和門外正面以神靈辟邪不同的是,在門裏的護衛除了武器以外,擔當護衛的主要是門吏,兩個門口安排了6個門衛,雖然他們還兼任著接待和傳達的職責,但6個門吏守護在門口,其保衛力量之強和嚴密也可想而知。
也許是擔心墓門的保衛力量不足,作者在前室東西北三面墻壁和中心立柱又安排了33幅純粹辟邪的畫像,其中既有和墓門一樣的“蹶張”、怪神,也有能夠辟邪的“青龍、白虎”等“四神”圖象。從墓室四壁到中心立柱,再到頭拱、過梁,上下左右中幾乎到處都是辟邪的形象。同樣的辟邪畫像在中室的中心立柱、隔梁和後室的立柱隔梁以及後室隔墻也都有安置。防衛設施如此嚴密,鐵桶一般,妖魔鬼怪要想打進這地府,的確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死亡是何等的恐懼!
教育鑒戒的古聖先賢
從西漢的董仲舒提出了“獨尊儒術”的治國主張后,孔子的思想和學説影響了東漢整個王朝,反映到社會倫理方面,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古聖先賢的頂禮膜拜。沂南漢墓作為東漢晚期的墓葬,在畫像內容設計時,當然不能不追隨時代潮流,而將眾多古聖先賢搬進墳墓,和亡靈做伴,並警示著後人。
沂南漢墓有關教育鑒戒的畫像主要安置在作為客廳的中室四壁,在東西南北四面墻上,設置了18幅37個歷史和傳説人物,其中,既有司空見慣的反映忠義思想的“周公輔成王”、“蘇武留胡節不虧”、“荊軻刺秦王”和“藺相如完璧歸趙”等人物故事,也有褒揚禮賢下士品德的“孔子見老子”、隱居山林的高士如“倉頡”等古聖先賢榜樣,還有批判鞭撻昏君如“晉靈公加害趙盾”的場面。
荊軻刺秦王在漢代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人們津津樂道荊軻的視死如歸,實際上更欣賞的是他對朋友的忠義和一諾千金的品德。有趣的是,在這座墓葬的民間工匠看來,英雄荊軻裸露著肉體,完全是一個“武夫”的樣子,而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其打扮則和一個小鄉長差不多,也許,在工匠們的眼中,鄉里管事的人是當地最高的統治者,其穿戴也是工匠們所能夠見到的最高級別的裝束,雖然秦始皇是皇帝,但其打扮大概和這些鄉長們也不會差多少。這種樸素的認識,使得畫像的鄉土風味尤其濃厚。
兩千年前的風俗畫
除了辟邪、鑒戒等內容外,沂南漢墓畫像最突出的還是一些反映現實題材的內容。這裡既有常見的車馬出行、迎賓歌舞,也有收穫入倉、屠宰烹飪,另外還有一幅場面龐大的弔唁圖。
執彗(執帚)迎賓是常見的禮儀。這裡的畫像在執彗之外,門吏們還兼任著傳達的職能:一手執彗,一手擊鼓。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門口懸挂的大鼓的邊上,還附加一隻小鼓。這種小鼓,在古代既叫“鼙鼓”(也就是附屬鼓),也叫“應鼓”。所謂的應鼓,實際上就是一種傳達的工具,客人到門,門吏們敲一下小鼓,向家裏的主人報告一聲。這大概就是門口設鼓的主要原因。隨著歷史的演進,這種擊鼓傳達的方式被其它通訊形式所取代,門口的大鼓和應鼓也逐漸失去其原始的作用,成為象徵的符號,被組合到大門建築整體,成為一種擺設和裝飾。
喪葬弔唁是鄉間最重要的禮儀,在講求以孝治國的漢代尤其為社會所看重。所以,這座墓葬裏就特別渲染了弔唁的場面和活動。首先是官員們的祭拜,在前室東西兩壁安排了兩組弔唁活動,一是進入庭院的弔唁,14位官員分成6排,並攜帶著小祠堂模型魚貫而入;一是在祠堂前進行悼念活動,22位官吏們在豐盛的祭品前,或跪伏在地,或躬身施禮,聽憑著主祭者對死者的悼念致辭。其次是祠堂周邊的禮拜活動,眾多親友們或駕著車,或牽著羊,捎帶著酒、食和成口袋的糧食,來到祠堂進行弔唁祭祀,祠堂兩邊大路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種禮品沿途擺放。由此可見,墓主的地位有何等顯赫。
在庭院之中,還有龐大的歌舞團隊,其中,舞蹈方面有傳統的“盤鼓舞”,雜技方面有飛劍,有走索,有馬術,有頂桿,其演技之驚險精絕,令人嘆為觀止。另外還有模倣動物和鬼怪的扮戲,有撞鐘、擊磬、吹竽和歌的17人的樂隊。
豐收的糧食正在被裝進口袋,準備入倉,主人們欣喜地看著堆積如山的糧食圖像曾經被作為漢代收租場面而列入中學教科書。收穫圖像一側是繁忙的庖廚:椎牛、剝羊、抬豬、剖魚、烹飪、切割,一應俱全。從拜謁、出行到歌舞觀賞,再到收穫庖廚,一個完整的漢代小社會無一遺漏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一些聞所未聞的民俗生活躍然石上。這是最可貴的圖像資料,也是沂南漢墓畫像之所以為世人所嘖嘖稱道的地方。可以説,走進沂南漢墓,就仿佛走進了兩千年前的漢代,走進了我們祖先的世界。
轉自大眾網。
責編:徐建委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