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裏的神仙世界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6:01)
撰文/張從軍
兩漢時代的人們不惜花費鉅資建造畫像石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這樣的墓葬能夠保存好死者的屍體,以便起死回生,超升到極樂極美的神仙世界,過上神仙的好日子。
但是,神仙世界在哪?神仙又是什麼樣子?不同時代和不同的區域又各有各的認識和詮釋。(圖:山東省嘉祥縣出土的西王母制車畫像。)
戰國秦漢(公元前770年至公元220年)以前,人們認為,神仙世界在東方,神仙是一些東方人。這些人住在大海裏或海的彼岸,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行,而且不食人間煙火,吃得是像瓜一樣大的棗及其它水果,喝得是天上的雨露甘霖或是地下的清泉。為此,秦始皇和漢武帝不辭勞苦,一而再、再而三地巡行東方,企圖與神仙接頭,討得些許靈丹妙藥,以延年益壽,長生不死。
隨着絲綢之路的打通,西方世界的信息不斷傳入中土後,神仙世界的方位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不獨東方是神仙的故鄉,西方乃至其他地方也有神仙的蹤跡,神仙存在於四面八方。
漢畫像石以其圖畫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神仙世界的種種形態和仙人們的具體形象。
最早登場亮相的神仙是西王母。時代在西漢的中晚期,較之《山海經》的傳説稍晚了幾百年。這時候的西王母高居樓閣之上,身邊圍繞着一些怪異神獸,它們或人身蛇首,或雞首狗首。在這種人和動物組合的世界裏,西王母展示的完全是恐怖可畏的氣氛。因為,這個時候民間對於西王母的乞求,是消災彌禍,保祐平安。
隨着王莽篡政的需要,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被神化成西王母,野性恐怕的成分終於被妙齡美女所取代,西王母在繼續兼任着辟邪職能的同時,引導人們長壽的神通卻日漸顯著。其侍從們雖然也還是一些動物,但其工作卻是以製造和傳播仙藥為能事。畫像裏的西王母世界一派繁忙,除了西王母無所事事外,玉兔在搗藥,蟾蜍忙過濾,青鳥飛來飛去將仙藥分送到人間,九尾狐也不甘示弱,主動尋來仙草,為西王母的仙藥“工廠”提供着原材料。於是,西王母的世界成了長生不死的大本營。西王母本人也成了延年益壽的大總管。人們要想再生,非乞求西王母不可,人們要想得到仙藥,也非西王母的世界不行。
但是,西王母高高在上,可求而不可遇,希望不死和再生的人們又是那麼多,僧多粥少怎麼辦?東漢時期的人們自有高招。
一是給西王母找個老伴兒,讓她結束單身的日子,以快樂生活來取得西王母的青睞和關照。於是,作為配偶的東王公鮮亮出場。但是,東王公和西王母的結合好像有些底氣不足:西王母的世界並沒有因為東王公的出現而改變什麼,玉兔、蟾蜍們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大家都在做著實實在在的工作,而東王公則無所事事,游手好閒。也許他壓根兒不懂也不會製造仙藥。如此一來,讓東王公總閒着也許有些殘忍,於是,在後來的畫像中,東王公也和西王母一樣,開始製造起仙藥來了。這樣既解決了東王公世界的寂寞冷清,也使仙藥“工廠”規模擴大,仙藥的供應範圍也比以前廣而大之。
東王公的出現既有討好西王母的成分,也包含有對西方神仙世界的抗拒。因為東方是最傳統的神仙世界,讓東王公也來製造仙藥則是對東方神仙世界功能的擴大。
二是尋找捷徑,直奔長生主題。在求取仙藥的途徑中,急不可耐的人們乾脆省卻程序,不必等青鳥分發仙藥,而是直接主動向青鳥索取。山東省臨沂市吳白莊東漢晚期的畫像石中,有的甚至卡住青鳥的嘴巴,等不得青鳥將藥丸銜到嘴裏就強行索取。這一來逼得青鳥也急了眼,又去勒索玉兔,在玉兔尚未搗藥以前就下定單。仙人和青鳥討仙藥,青鳥和玉兔過不去,青鳥們自己也起了內訌。如此等等,成仙得道的企求是何等的迫切!與此同時,還有兩條不吃藥的捷徑。一條是騎乘大鳥,或者身上披上鳥的羽毛、翅膀,像鳥一樣直接飛到仙人的所在;一條是騎乘仙鹿或什麼敏捷的動物,以超常的速度進入仙界。這種超速超時便可以跨越空間隔閡、打破時空觀念的思想,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時代裏,説明了當時人們的思維是何等的活躍、發達和超前!應該説這是我們的先人對於未知世界認識方法的重大突破!
走向神仙世界的途徑已經打通,神仙世界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了,但是東漢時代的人們有一個情結也還是困惑不已:究竟哪方的神明最正宗?哪的仙藥最管用?
因為西王母來自於西方,按照陰陽五行的説法,西方的動物是白虎,白虎可以辟邪;西王母製造仙藥的骨幹是玉兔,玉兔跑得既快,又是草食動物,熟知百草,其製造的仙藥自然最權威。因此,凡帶有玉兔、白虎的特徵就可以保一生平安且能夠長生不老。於是,在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圖像中,無論是神還是獸,都被改造成兔或虎的耳朵,人的發髻也模倣虎、兔成了雙丫髻。仿佛只要樣子形態上和玉兔、老虎有些像,就能夠具備虎、兔的神通,成為超人。這種思想觀點,影響到人們的日常打扮中,就出現了後來的“虎頭帽”或“兔耳帽”服飾,凡穿上這樣一件服飾,就可以辟邪長壽。人們所以這樣做,目的很清楚,就是想打入西王母內部,成為其中的一員,過上神仙的日子。
但是,東方固有的神仙情結也無法割捨。那長髮披肩,那具有飛鳥特徵的羽衣也始終誘惑着人們想入非非。東方仙界的留戀在傳統的東夷地區尤為濃郁,特別是孔子曾經稱頌過的“以鳥名官”的山東東南部。這裡的仙人形象無不披散着長髮,遍體羽毛,而腦後一縷長髮的傳統也像虎頭、兔耳帽一樣在東方廣為流傳,甚至在朝鮮半島也有這樣的習俗。腦後留一縷“長毛”或曰“老毛”的孩子就好養,就長命;而鳥翅膀一樣的羽衣,則演化成了東方民族服裝的披肩(或曰“雲肩”)。披上這樣的披肩,就像翅膀一樣,寓意着同樣的超升成仙理想。
西方的兔耳、虎耳和東方的長髮,孰優孰劣,畫像石裏還曾有過爭執。其表現就是誇耀長髮,誇耀神通。吳白莊的畫像裏既有兩人比試長髮的畫面,也有長髮和兔耳仙人比較仙藥質量高低的表現。最有趣的現象是,這裡的仙人們既有兔耳和長髮的不同裝束,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組合形式,也許,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不管是兔耳的西方神明還是長髮的東夷仙人,只要能夠給老百姓帶來福氣,就是好的神靈,就值得祭祀和崇拜。
東方的快捷成仙法,靠得是生長出翅膀或乘坐快騎進入仙境;西方則以吃藥的方式,緩慢地從身體內部的改造入手,再外加一個絕色美女導引,在美味和美色之中飄然得道。兩種方法,殊途同歸,求得的都是脫離人間,升騰神界。畫像石裏安排這樣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個成仙指南,讓逝者順着這樣的導引走進那理想的天國。
轉自大眾網。
責編:徐建委 來源:
|